前文已對縣城歷史介紹過,下面介紹西平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的歷史。
柏城
2005年設柏城街道,以古地名得名。西周時為柏皇氏后裔封地。春秋為柏國,為彰顯歷史文化,保留地名文脈,故以“柏城”名之。
春秋時期稱柏城,始有柏城之名。1912年屬坊廓保。1949年屬一區(qū)城關區(qū)。1950年初屬洪河區(qū)(一區(qū)),同年改置城關鎮(zhèn)。1958年7月建衛(wèi)星人民公社,同年10月改稱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析置城郊人民公社。1982年改為城關鎮(zhèn)。1987年改稱柏城鎮(zhèn)。2000年劃出譚店鄉(xiāng)朱洪、東呂、范樓、原環(huán)城鄉(xiāng)康李、邵莊、王司莊、郭店、湯買趙8個村委會歸柏城鎮(zhèn)管轄。2005年設立柏城街道。
柏亭
2005年設柏亭街道,以古柏國的建筑“柏亭”而得名。《漢書·地理志》西平縣注引應邵曰:“故柏子國也,今柏亭是。”《西平縣志》記載:西平縣有柏亭,今縣城西門外一里許,玄武廟即其舊址。為彰顯歷史文化,保留地名文脈,以歷史地名“柏亭”命名。
漢稱柏亭,始有柏亭之名。1912年屬坊廓保。1931年屬西平縣第一區(qū)。1941年屬中山鎮(zhèn)。1948年屬城關區(qū)(一區(qū))。1950年屬洪河區(qū)(一區(qū)),同年置城關鎮(zhèn)屬城關鎮(zhèn)。1958年7月建衛(wèi)星人民公社,同年10月改稱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析置城郊人民公社,屬城郊公社。1982年改為城關鎮(zhèn)。1987年改稱柏城鎮(zhèn)。2000年劃出譚店鄉(xiāng)朱洪、東呂、范樓、原環(huán)城鄉(xiāng)康李、邵莊、王司莊、郭店、湯買趙8個村委會歸柏城鎮(zhèn)。2005年設立柏亭街道,將原柏城鎮(zhèn)的湯買趙、城西2個社區(qū)居委會和棠溪路社區(qū)居委會的郭店聯組,原環(huán)城鄉(xiāng)的耿莊、莊王2個村委會,譚店鄉(xiāng)的桂李村委會,宋集鄉(xiāng)的席趙村委會,劃歸柏亭街道管轄。2009年范呂居委會析分為范樓、東呂2個社區(qū)居委會。2010年將耿王社區(qū)居委會劃分為莊王、耿莊2個居委會,其中莊王居民委員會由產業(yè)集聚區(qū)代管。
柏苑
2013年設柏苑街道,取“柏國文苑”之意得名。西周時為柏皇室后裔封地。春秋稱柏國,文化蘊藏豐厚。為彰顯歷史文化,保留地名文脈,取“柏國文苑”之意命名。。
1934年分屬坊廓、樂業(yè)、安撫、大堰4保。1949年屬城關區(qū)(一區(qū))。1950年屬洪河區(qū)(一區(qū))。1956年分屬城關鎮(zhèn)和邵莊、湯買趙、大趙、劉店等中心鄉(xiāng)。1957年取消中心鄉(xiāng),屬城關鎮(zhèn)和邵莊、湯買趙、大趙、劉店鄉(xiāng)。1958年7月分屬衛(wèi)星、超英2公社,同年10月衛(wèi)星公社改屬城關,超英公社并入老王坡,分屬城關、老王坡2公社。1962年置城郊人民公社。1963年李莊楊公社與城關公社合并,置城郊公社。1983年改為城郊鄉(xiāng)。1987年更名為環(huán)城鄉(xiāng)。2000年將郭店、王司莊、湯買趙、邵莊、康李劃歸柏城鎮(zhèn)。2005年將耿莊、莊王村委會劃歸柏亭街道。2013年撤銷環(huán)城鄉(xiāng),設立柏苑街道。
出山
1998年設出山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原駐出山而得名。明洪武三年(1370),常姓等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地處伏牛山余脈,村莊建在出山口,得名出山。
明洪武三年(1370)稱出山,始有出山之名。1934年屬云莊保,民國年間是西平四大集鎮(zhèn)之一。1949年置出山區(qū)。1956年設出山中心鄉(xiāng)。1957年改為出山鄉(xiāng)。1958年成立燈塔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為出山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出山鄉(xiāng)。1998年4月改設出山鎮(zhèn)。2005年酒店鄉(xiāng)并入。
師靈
1994年設師靈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師靈而得名。唐憲宗元和年間(前814),唐將李愬平蔡,敗吳元濟于嵖岈山,攻取冶爐城,文城故城與冶爐城東西毗連,當時亦為李愬駐兵據點,因李愬官軍出師即勝,故名師靈。
師靈為古柏國故都。北魏至唐曾先后為襄城郡、文城郡治、西平縣治。 唐稱師靈,始有師靈之名。1934年分屬師靈、王寨、洪村3保。1949年屬權寨區(qū)。1956年設師靈中心鄉(xiāng)。1957年改稱師靈鄉(xiāng)。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為師靈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師靈鄉(xiāng)。1994年設師靈鎮(zhèn)。
權寨
1995年設權寨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權寨而得名。明中期,權姓人氏始居此地,稱權堂。明末設過路店,名為權家店。清咸豐十年(1860)筑寨,易今名。
明稱權堂。明末為權家店。清咸豐十年(1860)筑寨,稱權寨,始有權寨之名。1934年屬常濟保,為西平縣四大鎮(zhèn)之一。1949年置權寨區(qū)。1956年設權寨中心鄉(xiāng)。1957年分屬權寨、老溫2鄉(xiāng)。1958年成立紅旗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為權寨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權寨鄉(xiāng)。1995年設權寨鎮(zhèn)。
盆堯
2010年設盆堯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盆堯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筑寨,名永保寨,又名盆窯寨。因該地居民多以燒窯制盆為業(yè),習稱盆窯,窯與堯諧音,諧音演變“堯”代“窯”,名為盆堯。
清同治五年(1866)筑寨,名永保寨,又名盆窯寨,后演變盆堯,始有盆堯之名。1912年分屬永豐、仙侶二保。1949年設盆堯區(qū)(二區(qū))。1956年置盆堯中心鄉(xiāng)。1957年分設盆堯、羅閣2鄉(xiāng)。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盆堯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盆堯鄉(xiāng)。2005年徐魏莊、翟莊2個村委會劃入柏城鎮(zhèn)。2010年設盆堯鎮(zhèn)。
五溝營
1995年設五溝營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五溝營而得名。唐代境內有沱溝、紅溝、粉溝、滾溝、石界溝5條溝,故名五溝。明末李自成義軍由汝、蔡進五溝,在此扎營,得名五溝營。
唐稱五溝。明稱五溝營,始有五溝營之名。1912年屬郾城縣東南區(qū)。1949年屬郾城縣四區(qū)。 1956年分設五溝營、劉店2個中心鄉(xiāng)。1958年分屬躍進、超英2人民公社。1959年屬老王坡人民公社。1962年從老王坡人民公社析出,成立五溝營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五溝營鄉(xiāng)。1995年設五溝營鎮(zhèn)。
嫘祖
2016年設立嫘祖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地而得名。為黃帝正妃嫘祖故里,故名。《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明初設呂店。 1912年分屬洪村、范二郎2保。1934年屬合水區(qū)。1951年置呂店區(qū)(八區(qū))。1956年分屬呂店、張店2個中心鄉(xiāng)。1957年分屬呂店、張店2鄉(xiāng)。1958年成立上游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為呂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呂店鄉(xiāng)。2016年設嫘祖鎮(zhèn)。
二郎
2018年設二郎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二郎而得名。此處有唐代二郎廟,村以廟名。唐為二郎村,始有二郎之名。1912年分屬興賢、大堰、新豐三保。1949年屬金剛區(qū)。1956年設二郎中心鄉(xiāng)。1957年改為二郎鄉(xiāng)。1958年成立閃電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二郎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二郎鄉(xiāng)。1986年將馮老莊、馮張莊、寺后郭、蔡寨、肖洼、崔莊6個村委會劃出,設蔡寨回族鄉(xiāng)。2018年改設二郎鎮(zhèn)。
宋集
2018年設立宋集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宋集而得名。明朝末年,有移民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宋姓居多名勝宋。清同治八年(1869)筑寨易名和合寨,在寨內起單日集,因集聲名廣播,宋姓居民棄勝宋,拋和合,慣稱以宋集,沿用至今。
明稱勝宋。清同治八年(1869)更名和合寨,后演為宋集,始有宋集之名。原為西平、郾城2縣分轄。1954年全部劃歸西平縣。1956年設宋集中心鄉(xiāng)。1957年改稱宋集鄉(xiāng)。1958年成立解放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宋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宋集鄉(xiāng)。2005年席趙村民委員會劃入柏亭街道。2018年設立宋集鎮(zhèn)。
人和
1983年設人和鄉(xiāng),因境內有人和火車站而得名。人和火車站,1912年建成投用。1962年以“人和”命鄉(xiāng)名。
五代時,屬許州(今許昌)郾城縣。宋初屬許州,后屬潁昌府。1912年,建人和火車站。1949年屬許昌區(qū)郾城縣第九區(qū),同年秋天,區(qū)部遷至寺后張。1951年遷至謝老莊。1952年遷至五溝營。1953年遷至郭廟。1954年2月屬西平縣,屬老王坡區(qū)。1956年屬高橋中心鄉(xiāng)。1958年成立超美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屬老王坡人民公社。1962年屬人和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人和鄉(xiāng)。
譚店
1983年設譚店鄉(xiāng),因鄉(xiāng)政府駐譚店而得名。據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記載,譚家店,原為過路店,因東有西平縣城,西有合水出山,從縣城西行必經此地,路邊有店,后漸成村,因譚姓居多取名譚家店。清同治元年(1862)筑寨,稱譚店寨,后寨廢,稱今名。
明稱譚家店。清同治元年(1862)筑寨,稱譚店寨,后寨廢,演為譚店,始有譚店之名。1934年分屬王寨、師靈2保。1949年屬權寨區(qū)(五區(qū))。1956年設譚店中心鄉(xiāng)。1957年改為譚店鄉(xiāng)。1958年成立促進人民公社。1961年改稱譚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譚店鄉(xiāng)。2000年將范樓、呂莊、朱洪村委會劃歸入柏城鎮(zhèn)。2005年將桂李村委會劃入柏城鎮(zhèn)。
蘆廟
1983年設蘆廟鄉(xiāng),因鄉(xiāng)政府駐蘆廟而得名。據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記載,古時有盧姓人氏在此建村,村中曾有一廟堂,名為盧家廟。1934年《西平縣志》記載“清同治元年(1862)筑寨,名云莊寨”。后演變?yōu)樘J廟。
明稱盧家廟。清稱云莊寨。后演變?yōu)樘J廟。1934年屬云莊保。1949年屬出山區(qū)(七區(qū))。1956年設蘆廟中心鄉(xiāng)。1957年設蘆廟鄉(xiāng)。1958年成立燈塔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蘆廟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蘆廟鄉(xiāng)。
楊莊
1983年設立楊莊鄉(xiāng),因鄉(xiāng)政府緊臨楊莊水庫而得名。境內大部分村莊環(huán)繞楊莊水庫周圍,故名。1934年分屬里仁、儀封2保。1949年分屬合水、儀封2區(qū)。1956年分置合水、儀封2個中心鄉(xiāng)。1958年8月屬燈塔人民公社,同年底建楊莊水庫,居民外遷。1962年水庫廢,設立楊莊水庫遷安辦事處。1966年成立楊莊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楊莊鄉(xiāng)。
專探
1983年設專探鄉(xiāng),因鄉(xiāng)政府駐專探而得名。明萬歷三十六年《汝南志》已有專探店名稱記載,地名含義眾說不一。一說:元代,村西建一座中峙磚塔,取村名磚塔店。專探為“磚塔”之諧音。二說:隋末唐初,農民起義崛起,其中狄元緬據狄城(今老官陳)為王,竇建德據遂平斗城(今遂平縣沈寨鄉(xiāng)小寨村)為王,兩軍相持,互偵情報,因此得名。
隋稱專探,始有專探之名。 1934年分屬大堰、崇教2保。1949年屬專探區(qū)(四區(qū))。1956年設專探中心鄉(xiāng)。1957年稱專探鄉(xiāng)。1958年成立幸福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專探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專探鄉(xiāng)。
蔡寨
1986年設蔡寨回族鄉(xiāng),因鄉(xiāng)政府駐蔡寨,且回族人口占比為三分之一,故名。據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記載,蔡姓人氏在此始居,建有寨墻圍之,稱西老寨。其后代有人考中狀元,遂將村名改為蔡寨。
明稱西老寨,后改為蔡寨,始有蔡寨之名。1934年屬新豐保。1949年屬金剛區(qū)(三區(qū))。1954年設蔡寨回族自治區(qū)。1956年建立蔡寨回族中心鄉(xiāng)。1957年分置蔡寨、馮張莊二鄉(xiāng)。1958年屬閃電人民公社。1961年屬二郎人民公社。1983年屬二郎鄉(xiāng)。1986年設蔡寨回族鄉(xiāng)。
焦莊
1983年設焦莊鄉(xiāng),因鄉(xiāng)政府駐焦莊而得名。明末,焦姓人氏自西平縣義崗麥隴集遷此建村,故名。
明末焦姓在此建村,始有焦莊之名。1934年屬義亭保。1949年屬金剛區(qū)。1956年設金剛中心鄉(xiāng)。1957年改為金剛鄉(xiāng)。1958年成立中蘇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焦莊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焦莊鄉(xiāng)。
重渠
1983年設重渠鄉(xiāng),以鄉(xiāng)政府原駐重渠而得名。重渠村位于柳堰河兩岸,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1934年《西平縣志》記載:“元大德年間,知縣李不作于柳堰河上建橋。正德年間鄉(xiāng)民張干、張貴昌以石而高大之,橋長九丈,寬一丈七,高二丈,為西平境內著名大橋,因同一水渠上兩橋并行,故取名重渠橋,村以橋名,故曰重渠?!?/p>
明設重渠村,始有重渠之名。1934年分屬重渠、仙侶2保。1949年分屬盆堯(二區(qū))、金剛(三區(qū))。1956年屬重渠中心鄉(xiāng)。1957年屬重渠鄉(xiāng)。1958年成立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重渠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重渠鄉(xiāng)。
老王坡
以古地名演變而得名。古稱周家泊,又名赧王坡、懶王坡,因讀音相近漸演變?yōu)槔贤跗隆C骷尉改觊g以后,漸被洪水淤積,變?yōu)榱继?,號稱方圓四十五里老王坡。#駐馬店#?#駐馬店頭條##西平#?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