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貴榮/文
以愁為詩,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俯拾即是,翻開《唐詩宋詞元曲》,“愁”氣撲面?!俺睢本烤篂楹挝??“愁”有幾許?是李易安得“一段新愁”?是陸游的“一杯愁緒”?是姜夔的“離愁千縷”?還是許渾的“一上高樓萬里愁”?抑或是薛瑩的“煙波處處愁”?先看一句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边@是宋代詞人吳文英《唐多令》中的起始句,以謎語的一種技法——離合的構(gòu)字方式寫愁,“心上秋”即是“愁”字。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有云:“首二句以‘心上秋’合成‘愁’字,猶古樂府之‘山上復(fù)有山’,合成征人之‘出’字。金章宗之‘二人土上坐’,皆藉字以傳情,妙語也?!卑亚锱c心連在一起即為愁,這是愁最簡單的解釋方法。
“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痹~人史達(dá)祖寄愁于水,希望落紅能帶走他的愁,其實不過是詩人一廂情愿地尋找一種解愁的辦法,移愁于物罷了?!暗廊瞬皇潜锟停蝗瓮砩较鄬Τ睢!比寮覍W(xué)派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程顥,向來過慣了隨遇而安的生活。然而,當(dāng)他看到秋風(fēng)吹起楚江一岸的秋色,也難免滋生出悲秋之慨。詩人寄愁于山,不言己愁,而言山愁,移愁而倍添愁也?!盁o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豪放派領(lǐng)軍人物的李白,一向豪放曠達(dá)的他,也曾“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一次他訪道戴天山,雖在綠竹碧峰飛泉中領(lǐng)略到自然的大美,而無鐘寺空人去又給他以心靈的空寂,于是寄愁于松,自以為解脫,實是移愁而愁不解也。
說了這么多,“移愁情結(jié)”就是詩人們把自己的愁緒寄托于物,以物代愁,寫物寓愁的情懷。在詩人筆下,任何事物都是充滿情感的精靈,他們是詩人的情感寄托。其實詩人不過是以一種方式把自己的情感暫時移于某物,尋找一種解脫的方式,并沒有真正消除心頭的愁緒。移愁只是一種暫時的快樂,暫時的身心解脫,我們要做到“改變的是環(huán)境,不變的是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在什么情況想都要保持一種泰然豁達(dá)的胸襟,積極應(yīng)世,樂觀面對生活的苦與樂,正確看待人生的喜與悲,而不是一味的消極避世,移愁以尋解脫。
本文采用文獻(xiàn)收索法和比較歸因法,首先通過對古典詩詞中有關(guān)以“愁”為意象的詩詞的收索,再縮小范圍,把研究對象縮小到僅為“移愁”的詩詞中,具體分析詩人的“移愁情結(jié)”,以及“移愁”帶來的結(jié)果——愁不解而更愁,由此與幾位詩詞人的“解愁情結(jié)”進(jìn)行比較分析,把詩人所處環(huán)境(客觀原因)和詩人自身情況(主觀原因)結(jié)合起來,分析造成詩人“移愁”的根源,以及導(dǎo)致的結(jié)果。得出一個結(jié)論:“移愁”僅僅是詩人們尋找解脫的一種方式,把心靈淤積的苦悶訴諸與事物,以求得片刻的寧靜和暫時的解脫,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使自己豁達(dá)。下面我們就從幾位古典詩詞人的“移愁情結(jié)”中找尋詩人那份移愁情懷。
3.1 從《武陵春》析李清照的“移愁情結(jié)”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边@是李清照《武陵春》的句子,一首《武陵春》唱盡了生離之愁的廣大,訴盡了死別之恨的幽深。李清照前期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fēng)光和離別相思。后期作品主要是抒發(fā)傷時念舊和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表達(dá)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這是李清照南渡后的的作品,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風(fēng)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fā)傷時念舊和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xiāng),懷戀亡夫。
風(fēng)吹雨打落紅無數(shù),人踐馬踏唯留塵香。南渡后,李清照獨自固守著一份曠世的愁懷,在殘破不堪的傷口上眺望來日黎明的光芒,深信著那縷熹微的陽光會晾干她生活的苦痛與靈魂的孤寂。和風(fēng)親撫著金華郊外的雙溪,微醺的金陽慵懶地在游人如織的道上打盹??蛇@時,李清照,一個喜歡賞山玩水的癡者,只是“也擬泛輕舟”,有欲而無心,是舟輕而愁重啊。
詞人把家國之愁,生離之愁,死別之愁寫到了極致。真情是詞之骨,詞之言情,貴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約詞人多以男性寫艷情幽懷,李清照則是以女性本位寫自我愛情悲歡和親歷的家國巨變而獲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詞人把愁移于舟中,本想偷得片刻的寧靜,無奈太多愁緒的牽絆,多種情感的積蓄,小舟的輕也不能承受愁情的重。移愁而沒有解愁,這愁太重,雙溪的舟載不動,雙溪的水流不走。
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后主并提說:“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dāng)行本色?!蔽覀兞私饬死钋逭粘钪兀?dāng)然是免不了要說一說南唐后主李煜的,那么他是怎么樣來寫愁的呢?
3.2 從《虞美人》析李煜的“移愁情結(ji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虞美人》中的句子,一首《虞美人》的詞曾撩動多少人的心弦,一部《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電視劇又叩響多少人的心扉。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愁感效應(yīng)。詞人言愁是春水,永遠(yuǎn)東流,無窮無盡,在時間和空間上把愁寫大了。移愁于水,愁隨流水,水流而愁在,因水之不斷,而愁也不斷也。本詞寫愁,同之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
我們追尋李煜愁之無窮無盡的原因,清沈雄《古今詞話》語云:“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
李煜,不但是一個窮奢極侈的君主,一個醉歌狂舞的君主,一個念經(jīng)禮佛的君主,一個賦詩填詞的君主,而且還是一個在窗欞上糊“銷金紅羅”的君主,一個在梁階上置“密插雜花”的君主。因此當(dāng)宋軍兵臨城下的時候,除了敵軍戰(zhàn)馬的呼嘯長嘶,除了敵軍士兵的喝聲高呼,除了南唐人民的哀哭悲戚,就存在一種聲音,夾雜著回蕩在三者之上,那是從佛堂里傳出來的誦經(jīng)求佛的聲音,而那聲音的制造者,便是李煜。
其實,階下囚的結(jié)局,早就埋下禍根,以淚洗面,何以解憂?于是,李煜最好的解愁方法,就是在詩詞中去找尋和追憶那些原本屬于和不屬于自己的一切,聊以慰藉他漂泊無依無法靠岸的靈魂。于是,他把那些無限的愁思,那些無邊的痛苦,那些無盡的屈辱,在淚水的摻和下寫成“故國”的雕欄玉砌,寫成“故園”的春花秋月。
3.3 從《青玉案》析賀鑄的“移愁情結(jié)”
從趙嘏的“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中,我感受到愁的廣度;從李頎的“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中,我體會到愁的深度;而從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中,我們領(lǐng)略到愁之廣,愁之亂,愁之纏綿不絕。
賀鑄寫愁,連用了煙草風(fēng)絮梅雨三個比喻,將不可觸摸的虛的感情,轉(zhuǎn)化為可見、可體味的實的景,而且運用了復(fù)合之比,超邁前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七云:“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澒洞不可掇’,趙嘏云‘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游云‘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也。賀方回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笨芍^“前有古人,后有來者”。所謂“真?zhèn)娜苏Z”也。
“試問”一呼,“一川”三句作答,詞人把心中那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愁思移嫁于三種物體身上:煙草連天,喻愁之大;柳絮蒙蒙,喻愁之亂;梅子黃時雨,喻愁之綿綿不斷。全詞因果相承,情景互換,融情入景,設(shè)喻新奇。賀方回因此詞而得名“賀梅子”。黃庭堅更是極口稱贊說:“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寄賀方回》)。
賀鑄把愁從一個高度推到了另一個高度,把愁從一種唯美推到了另一種唯美,但同時又把他自己推向了萬劫不復(fù)的心淵。他在這淵中不斷搏擊冷職閑差,不斷搏擊暴風(fēng)驟雨,不斷搏擊事態(tài)人情。于是,他便從“喜談當(dāng)世事”到“尚氣使酒”,從“貴權(quán)傾一時”到“以為近俠”。于是,他便同屈子一樣,滿懷壯志而不得抱負(fù),滿腔熱血而不得播灑,最終是滿懷惆悵而不能自已。于是,他便從屈子的手中接過這千古的怨喻——香草美人。于是,他便感嘆“凌波微步”的美人“錦瑟年華誰與度”,感嘆“月臺花謝”的朱戶“只有春知處”。他學(xué)會了孤芳自賞,他不能走進(jìn)“美人”的沁園,感知那別樣的春天;“美人”也不會走進(jìn)他的芳草,感受您別樣的馨香。于是,在中國的詩壇上又多了一個屈子,在中國的天空中又多了一份怨緒。
上面我們研究了李清照、李煜和賀鑄三位詞人的“移愁情結(jié)”,將其生活背景、歷史環(huán)境與自身條件和移愁進(jìn)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以及移愁的產(chǎn)生原因,移愁的解決方式,移愁的最終結(jié)果。其實自始至終都是詩詞者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愁緒移嫁于他物身上,并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和消除愁結(jié)。詩人為愁牽絆,為愁煩惱,未能從愁的勢力范圍走出,在愁中看愁,在愁中移愁,只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我們要跳出愁圈,愁外看愁,方能解愁。
4.1 從《秋詞》詩析稼軒“解愁情結(jié)”
愁由心生,移愁由人,解愁也由人。改變的是環(huán)境,不變的是心境,環(huán)境(外因)只能通過心境(內(nèi)因)起作用?!俺榈稊嗨鳎e杯澆愁愁更愁。”既然這愁斷不了,也澆不滅,那又何必徒增煩憂,使自己的身體困惑在生活的刀山火海,使自己的靈魂躑躅與人事的龍?zhí)痘⒀兀?/span>
秋是悲的象征,西風(fēng)獵獵,落葉飄零,詩人往往著上低唱悲吟的情調(diào),自古寫秋者,多悲涼語,而稼軒的詩《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卻別開生面,另辟蹊徑,由別人一往的“愁秋”轉(zhuǎn)為“樂秋”。雖寫于自己官場生活失意、政治抱負(fù)難以施展之時,但詩人卻無絲毫的沮喪和氣餒,不是一味“移愁”,而是用“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幅開闊遼遠(yuǎn)而又富有生氣的畫面,營造了一種昂揚向上、奮發(fā)進(jìn)取的氣氛,即到達(dá)了“解愁”的效果。這不僅是現(xiàn)實秋景的客觀描繪,更是詩人人格理想的形象寫照,詩人的豪邁情懷由此可見一斑。
4.2 從《定風(fēng)波》詞析蘇軾的“解愁情結(jié)”
蘇軾詞《定風(fēng)波》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贝嗽~作于蘇軾被貶黃州后的第三個春天,盡管被貶,仕途失意,生活潦倒,詞人并沒有一味“移愁”,尋找解脫,而是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fēng)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xiàn)出曠達(dá)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傳達(dá)出一種搏擊風(fēng)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自然既然達(dá)到了“解愁”。自然界的風(fēng)雨陰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fēng)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詞人以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xué)和處世態(tài)度笑看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一種豁達(dá)的胸襟超然物外,自然“一蓑煙雨任平生”。
4.3 從《幽窗小記》聯(lián)析陳眉公的“解愁情結(jié)”
明代陳眉公《幽窗小記》里有一名聯(lián)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一幅對聯(lián),寥寥數(shù)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yīng)有的態(tài)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魯迅“躲進(jìn)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寵辱不驚”兼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和趙樸初“生亦欣然、死亦無憾”值泰然胸襟;而“去留無意”則有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物我兩忘的大境界觀念;最后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之妙,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dá)風(fēng)流。這就是“解愁”的目的,以一種樂觀、積極、豁達(dá)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一切變化,得之不喜,失之不憂,處之不驚。
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有關(guān)愁的詩詞只是一個小小的部分,然而從中演繹出來的詩詞人的那份愁懷以及所帶來的審美情趣和藝術(shù)效應(yīng),是對中國古典詩詞人和詩詞藝術(shù)的研究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一個人詩詞人由自我傷懷到自我釋懷,由自我彷徨到自我解脫,由自我傷物感事到超然物外,由自我悲天憫地到憂樂兩忘,由有我到無我,全因詩人的心境,即詩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所決定。不因自然地冷暖而喜憂,不因世事的沉浮而悲樂,不因人情的好壞而歡愁,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dá)淡然的心態(tài),都要保持一種曠達(dá)泰然的心境,這是解愁的最終目標(biāo)。
跳出愁圈,愁外看愁,自有一番大視野,雖不能比及《莊子·徐無鬼》中寫的最高境界“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也”,但至少也會從“井底之蛙”窺見“一片明燈”。本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寫到解愁語,以明心志,如在《讀
本文寫作的順利完成,依次參考了董原的《唐詩·宋詞·元曲》,梁劍峰的《淺談古典詩詞中的訴愁意象》,陳培禮的《愁字入詩抒無限情懷——析論中國古典詩詞中以愁寄情的審美意象》,謝學(xué)欽的《李清照正傳》,田居儉的《李煜傳》,谷幸子、鄧薇娜的《錦瑟華年誰與度》和朱自清的《說詩》。特向以上作者致謝!
[1]董原.唐詩.宋詞.元曲----.內(nèi)蒙古:遠(yuǎn)方出版社.2008.
[2]梁劍峰.淺談古典詩詞中的訴愁意象[J].語文學(xué)刊.2006,08
[3]陳培禮.愁字入詩抒無限情懷----析論中國古典詩詞中以愁寄情的審美意象[J].中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7,02
[4]謝學(xué)欽.李清照正傳----.中國文藝出版社.2009,09,01
[5]田居儉.李煜傳----.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11,01
[6]谷幸子.鄧薇娜.錦瑟華年誰與度.沈陽出版社.2009,10,01
[7]朱自清.說詩----.論大方之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