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制造影像的方式,攝影不僅以其生動性、直觀性、即時性革新了記錄歷史的方式,而且因其技術性、實用性、廉價性而成為平民藝術的典范。晚期時期,攝影術既作為一門光學知識,又化身為一種影像技術設備傳入中國,將傳統(tǒng)手繪影像引向機械造像,開啟了中國影像近代化歷程。
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發(fā)明“銀版攝影術”,正式宣告攝影術的誕生。三年后,隨著中國門戶被漸次打開,攝影術便由西方外交官、商人、傳教士等傳入中國。
攝影以照相機為基本器械。這一“洋玩意兒”到底為何物?晚清普通民眾最初可以說懵然無知。因此,當時不少書刊予以詳細的介紹,大略解答了如下三個問題:
其一,照相機的基本構造。照相機主要由鏡箱、暗匣、快門等核心部件構成,《格致匯編》《東方雜志》和《女子世界》等期刊皆有文圖示其形,并詳解了各部件的類別及其性能。下圖為《女子世界》所載照相機構造圖。
圖片來源:志群《普通寫真術》,《女子世界》(上海)第2卷第3期,1905年。
鏡箱由鏡頭和暗箱組成?!陡裰聟R編》有文專門介紹了不同形制的鏡箱。依其所言,其時主要流行“廉價鏡箱”“精制鏡箱”“特設鏡箱”“通方鏡箱”“新式鏡箱”“精制鏡箱”“表式鏡箱”“女性鏡箱”“手托鏡箱”和“雙眼鏡箱”等形制。其構造或簡單,或復雜;其體量或輕巧,或笨重;其性能或適于遠拍,或適于近攝,或適于女用,或適于男用,或適合拍攝靜體,或適合拍攝動物,或適于拍攝人物,或適于拍攝山水,或適于隨身攜帶,或適于配置屋內,或適于明攝,或適于暗拍,或適于初學者使用,或適于專業(yè)者購置。
鏡頭為照相機的成像元件?!陡裰聟R編》以圖文形式介紹了各種相機鏡頭的形制和性能,其中著重闡述了“人物鏡”“山水鏡”“速照鏡”“大角度鏡”“小角度鏡”“跑馬鏡”的形制。《東方雜志》有文根據鏡體多寡將照相機鏡頭分為“單合式”鏡頭和“復聯(lián)式”鏡頭,又根據“鏡面之平凸”將其分為“大角度鏡”和“小角度鏡”,并述其性能異同?!独韺W雜志》有文則將照相機鏡頭分為“單透鏡”和“復透鏡”,逐類詳解其構造和優(yōu)缺點。這些文獻對相機鏡頭的分類雖然不盡相同,但究其要意,大略闡明一個基本原理,即相機鏡頭主要由光學玻璃制成的單透鏡或透鏡組構成,依其焦距長短來劃分,略可分為標準鏡頭、廣角鏡頭、長焦鏡頭、定焦鏡頭等。因透鏡形式及其組合不同,便在性能上出現(xiàn)差異,形成所謂人物鏡、山水鏡、廣角鏡、小角鏡、速照鏡、跑馬鏡等。
鏡頭中除了鏡片外,還有一個重要部件光圈。它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光量的裝置。晚清多種期刊文獻述及光圈的形制和功能,認為光圈之功用猶如“眼中隔簾,能令透入鏡體之光,穿過此圈,愈覺清晰?!敝档靡惶岬氖?,《理學雜志》在介紹光圈的功能時,還論及“光圈值”。光圈值又稱“焦比”(F-number),等于鏡頭的焦距除以鏡頭口徑的直徑,既表示鏡頭的通光量,又表示鏡速(Lens speed)的量。F值越大,光圈越?。环粗?,F(xiàn)值越小,光圈越大;通光量的強弱,又與曝光時間成反比例關系。
暗箱為承裝組成照相機的各種部件的載體。《東方雜志》述及其沿革,其中提到意大利建筑師阿爾伯蒂(Leon Batisti Alberti)和英國發(fā)明家維吉伍德(Thomas Wedgwood)、??耍–aptain Fawke)在照相機制作史上的貢獻。阿爾伯蒂研制出最早的暗箱,其構造是:在暗箱前端開一孔,在暗箱后端貼一張白紙作為光屏,被攝物體的反射光經過小孔,即可在暗箱的后端成倒立的實像。這是照相機的前身。維吉伍德利用針孔成像原理,將凸透鏡置于暗箱針孔位置上,制成“晦影照相機”,映像效果更為清晰。??艘攒浧ぶ谱靼迪鋬惹?,能使鏡頭前后移動,便于調配光距。
快門是照相機的成像控制元件,其類甚多。一般而言,快門速度慢,所拍攝的影像會呈現(xiàn)流動感。若欲將運動中物體拍攝成定格影像,則要用快速快門?!稏|方雜志》介紹了兩種快門:一是焦平面快門(Focal-plane Shutter),裝在機身內,曝光速度極快;二是中心快門,也叫葉片快門,由若干個金屬薄片組成,類似于光圈?!陡裰聟R編》也介紹了當時流行的幾種快門,其中述及后世常用的“用橡皮泡啟閉之快門”,謂其最為便捷。
暗匣為放置膠片之匣,論材質有木制、鐵制之分,論容量有雙片匣、多片匣之別。晚清報刊文獻多有介紹,略曰:兩片匣為平常室內攝影所用,多片匣多用于露天照相;日常攝影以兩片匣為佳,旅客攜用則須配多片匣,否則不敷所用。
其二,照相機的成像原理。照相機是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的,按照光學原理,小孔所成之像為倒立且左右顛倒的實像,其與物體大小之比為小孔到成像屏的距離除以小孔到物體的距離,小孔越小,成像越清晰?!独韺W雜志》有文以形象的語言闡述相機的成像之理,略曰:相機的構造一如人之眼睛,其凸透鏡如同眼球,成像板如同視網膜。相機“鏡面之于物象,惟為反射之作用,而非由對象(寫映之景物)發(fā)光線以集映于鏡者也。若暗室中景物之所以倒影者,則由對象所放射之光線,屈折而成,如人之眼球,其網膜即壁面也,瞳孔即圓形之小孔也。雖所映之畫像,誠不若肉眼實見之真切,然其原理固無二也”。眼睛視物,根據物體遠近,由“筋肉之伸縮”來調節(jié)眼球之凹凸,相機成像亦需有“適度之距離而后可”。
其三,照相機的種類。由于鏡箱構造不同,相機便形成多種類別?!陡裰聟R編》提及多種相機,《東方雜志》更集中介紹了其時流行的十種相機:一為“尋常攝影器”,構造堅固,可攝大小照片,“藉此營業(yè)者,多樂用之”。二為“手提攝影器”,有匣式、折疊式之別,構造輕巧,便于攜帶。三為“遠景攝影器”,鏡頭前備一遠鏡,可攝取遠地景色。四為“海底攝影器”,其鏡可伸入海中,攝取海底景色。五為“微物攝影器”,可用于顯微鏡上。六為“雙鏡攝影器”,有鏡頭兩枚,成像呈立體感。七為“多鏡攝影器”,其鏡頭有至八九枚者,一攝即成數像。八為“活動影戲攝影器”,可瞬間連攝數影。九為“紙鳶攝影器”,器體甚小,可裝于風箏和鴿體之上,進行高空拍攝。十為“廓大攝影器”,能將小形像片隨意放大。
由此可見,晚清文獻已將照相機的制作原理、基本構造和類別等基本知識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
攝影是通過鏡頭會聚光線,將景物投影在膠片上,通過沖洗、印放的制作過程得到與實物相同的影像。攝影術最難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定影和顯影,二者所及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感光技術和感光材料。晚清文獻對此皆有比較詳盡的論述。
一般認為,瑞典學者席勒(Carl Wilhelm Scheele)是照相感光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其后經法國發(fā)明家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達蓋爾等人的努力,感光技術和材料逐漸走向成熟,攝影由此成為一門重要的成像技術?!度f國公報》《東方雜志》等刊對以上學者的生平業(yè)績皆有介紹。尼埃普斯的貢獻是,通過感光實驗,拍攝出世界上第一張永久保存的照片,其制作工藝是:先在金屬板上敷上一層薄瀝青,然后將其置于照相暗盒內,用以拍攝窗外的景色,曝光時間長達八小時,最后通過石油和熏衣草油混合劑的沖洗,“金屬板上即現(xiàn)影像”。尼埃普斯去世后,達蓋爾繼續(xù)考求攝影之法,最終于1839年宣布發(fā)明“銀版攝影術”。同年,法國政府購買了這一專利,并命名為“達蓋爾法攝影術”。這一技術的基本流程是:先以碘蒸氣熏制出具有感光特性的碘化銀版,然后在暗箱內將銀版曝光,復以水銀蒸氣熏染被曝光銀版,其曝光處便產生影像。
達蓋爾攝影法雖然是攝影史上最早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攝影法,但其感光度很低,感光時間很長,不便于用,因此其后又有學者予以改進?!稏|方雜志》曾述其梗概,其中提及英國化學家戈達德(John Frederick Goddard)、塔爾波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和法國物理學家菲佐(Armand Hipplyte Louis Fizeau)等人的貢獻。如其所言,戈達德發(fā)現(xiàn),在達蓋爾銀版中摻入溴成分后,其感光力更強。菲佐發(fā)明了氯化金調色法,使照片顯影效果更加持久。塔爾波特研制出“負-正照相工藝”,并在此基礎上發(fā)明了著名的“卡羅式攝影法”,從而一舉奠定了現(xiàn)代攝影技術的基礎。
卡羅式攝影雖較達蓋爾攝影法為優(yōu),但其感光度仍不夠高,因此改良感光材料便成為提高攝影技術的關鍵。1851年,英國雕刻家阿切爾(Frederick Scott Archer)發(fā)明了“火棉膠攝影法”,《東方雜志》述及其操作程序。此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它能拍攝出像達蓋爾式攝影法那樣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卻不到達蓋爾式攝影法的1/10;同時,它像卡羅式攝影法那樣,能進行反復印制,而影像質量卻遠比塔爾波特攝影法精細。但此法也有一大缺陷,即其所用感光材料火棉膠為濕版,不僅制法繁瑣,而且不便于攜帶。因此,后來有人又研制出干版感光材料。
《東方雜志》《振華五日大事記》《普通學報》等刊皆述及干片感光材料研制情況,其中介紹了法國人柯羅酊(M.Gaudin)發(fā)明的“柯羅酊干版”,法國人陶配諾(J.M.Taupenot)制作的火棉膠干版,英國人馬多克斯(R.L.Maddox)、貝耐特(Charles Bennett)等制作的明膠干版等,其中明膠干版感光速度只有1秒。
誠然,攝影技術的改進并不限于感光材料方面,晚清文獻也提及其它方面的進展,如彩色照相法、夜間照相法、水下照相法、腹腔照相法、遠程照相法、針孔照相法等。相機定格的永遠是瞬間的靜止,但人們卻渴望留住在時間中流動的畫面,于是便有了發(fā)明連續(xù)攝影的需要。經過多年探索,美國攝影師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于1878年發(fā)明“連拍”技術,用以拍攝活動畫面,由是引領世界跨入“電影和電影攝像時代”。1879年,《申報》有文報道了這一新發(fā)明。
照相機被譽為人類“最理想的記錄影像”的工具。自其發(fā)明以來,大受世人賞用。據考證,攝影術正式公布兩個月后,行銷于澳門、香港的英文周刊《廣州報》即登載了一位美國人講述參觀達蓋爾實驗室及觀看銀版照片的一封信函。這或許是本土國人首次知曉攝影術。1844年,法國人于勒·埃及爾(Jules Itier)在澳門、廣州拍攝數十幅銀版照片,記錄下首批中國影像,其中一張為兩廣總督耆英像。
就筆者所見,晚清最先記錄攝影術的著作是成書于1849年的《西海紀游草》。該書作者林鍼曾游歷海外,并攜一臺“神鏡”(銀版照相機)回國。最早提及照相機的期刊是《遐邇貫珍》。1854年,該刊所載《日本日記》記述美國使團曾贈送日本幕府以火輪車、浮浪艇、電理機、日影像、耕農具等物,其中所謂“日影像”即照相機,“以鏡向日,繪照成像,毋庸筆描,歷久不變”?!度毡救沼洝返淖髡邽榛浫肆_森,曾任美國攝影師布朗(Eliphalet M.Brown)的助手,于1853—1854年隨美國東印度艦隊前往日本。
隨著攝影術的輸入,作為“營生”的照相業(yè)也應運而生。從報刊和私人著述看,香港、廣州最早設立照相館。1845—1846年,西人在香港設館照相,并在《德臣西報》刊登廣告。受西人啟發(fā),華人也陸續(xù)在香港開設照相館,至1870年代中期“華人照相館已經取代洋人照相館在香港照相行業(yè)的霸主地位”,其中以華芳、宜昌、繽綸、時泰、日成、介石等照相館著稱。到了1880年代,香港的照相業(yè)已非常興盛,皇后大道的照相館吸引著外國游客的光顧。
廣州在開埠后也很快傳入攝影術。1846年,湘人周壽昌游歷廣州時,曾目睹新式“畫小照法”(攝影術),于日記中記其事曰:“人坐平臺上,面東置一鏡,術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藥少許,涂四周,用鏡嵌之,不令泄氣。有頃,須眉衣服畢見,神情酷肖,善畫者不如。”1861年,桂人倪鴻在廣州親眼目睹了西人設館照相情形,并作《觀西洋人以鏡取影歌》,以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照相館營業(yè)情形及“濕版法”拍照過程,謂其攝影效果“百年之內難模糊”。
踵香港、廣州之后,上海至遲于1850年代出現(xiàn)了照相館。1852年9月,《北華捷報》刊登一則瑞典人和荷蘭人合伙在上海開設照相館的廣告信息,謂其“拍攝肖像、袖珍小照、合影、翻拍、景觀等等,技藝高超,無人能比”。1862年,英國攝影師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在上海開設森泰照相館,《上海新報》曾刊登其營業(yè)廣告。1853年,上海出現(xiàn)了首家華人開設的照相館,即麗昌照相館。至1880年代,上海的照相館已達數十家之多。時人有詩詠其繁盛景象曰:“照相申江幾十家,門前羅列盡嬌娃。美人一去留真相,付與多情滿路夸。”
攝影術入華后大體循著由沿海到內陸之路傳播。據記載,1860年前后,日本人木村夫婦來到福州,開設了廬山軒照相館。1872年,粵人在漢口回龍寺開設榮華照相館。1874年,重慶開設了第一家照相館。1875年,天津開設了第一家照相館。1876年,“京師照相館,近有數家”。至1883年,“照像法中國人皆能之,各省皆有”。19世紀末,京、津分別以豐泰照相館、鴻記照相館和恒昌照相館、武齋照相館稱譽業(yè)界。20世紀初,耀華與保昌、寶記、至真并稱上海照相業(yè)“四大天王”。宣統(tǒng)年間,京師照相館林立,“門前高掛放大像鏡,或為政界偉人,或為花叢名伎,任人觀覽,以廣招徠”。
隨著照相業(yè)的興起,其業(yè)務廣告亦不時見諸報端。如1873年初,《申報》刊載華興照相館廣告,謂其“得洋人傳授照相,藥料真實,照相十分清楚”。1888年7月,刊發(fā)上海蓉鏡軒照相館發(fā)布的“電法照相”廣告,謂其“照出之相,神色生輝,且能永存,永無退色之虞”。1894年8月,刊發(fā)北京豐泰照相館廣告,謂其攝影技術“京都第一”,“無論照人以及山水、飛禽、跑馬,各得其神”。1897年10月,刊發(fā)上海耀華照相館廣告,勸說世人“務須照相”,有曰:“人生世上,無論為父母,為夫為婦,為子為弟,隨時皆宜照一小像。譬若出外營求,父親不相見,有此像可慰生離之悲苦。如不幸短命,亦何至如鄭莊公之絕地相見哉。故照像之事,所費無幾,所益甚大。舉世之人,咸宜照一像傳留,洵不易之道也?!?/span>
照相業(yè)的興起促使照相器材生意的產生,上海報紙曾載有不少出售照相機及照相“藥水”的廣告;同時,也引致照相技術需求的增長。一些洋行看中了這一市場,專門從事照相技術培訓,也有人開設專門照相“學堂”,教授照相各法。由于照相業(yè)的興盛,其時寓居上海的西人還成立了類似攝影協(xié)會的“影相會”,“意欲維持照像取樂之人,盡心考求照像理法,互相砥礪,彼此印證,以便會內諸人”探討改進攝影與格致學有關事項。
攝影術傳入中國之初,國人曾心存疑懼,甚者視之為“妖術”,懼其攝人靈魂。據說恭親王奕訢第一次面對照相機時,“臉色死灰,……擔心這個機器隨時可以奪去他的性命”。但是,隨著照相魅力的展現(xiàn),國人逐漸由疑懼轉為喜好和贊美?!饵c石齋畫報》有文評照相術之神奇曰:“自泰西照相之術盛行于中國,不論人物、草木、樓臺、殿閣皆可盡納于尺幅之中,纖毫畢現(xiàn),蓋其究心于光學也精矣?!薄懂媹D新報》曾并列刊登“畫小照”和“拍小照”圖,通過對比顯示出照相與畫像之優(yōu)劣,其謂“拍小照”曰:“栩栩欲活得神似?!倍^“畫小照”曰:“五官雖具一無神。”
進入20世紀,照相已成為“中國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和社會生活近代化的一個標志”,備受世人稱賞?!度f國商業(yè)月報》有文道及照相術給社會生活帶來的益處:“照相之道,由來尚矣?;蚯Ю飸讶耍腥缫皇?;或神交異地,藉識荊州;或生死已隔,留為紀念;或英雄豪杰,以示景行。如此者不可屈指計,然猶其小焉者也。推而大之,于商業(yè)可免冒名之弊,于官事可便逋逃之追,其為利固甚溥也?!薄懂媹D日報》有文稱:比年以來,照相之法日益進步,“即縮小如累黍,放大至尊丈,無不須眉畢肖”?!度f國公報》有文曾力贊照相術之神奇妙用,謂其舉凡宇宙所有,無不可入畫圖,“足以擴見聞而資多識”。
肖像攝影是匠人攝影永恒的主題。攝影術輸入后,首先是以肖像照形式進入千家萬戶的。拍張照片,或懸掛、或擺放在廳堂,或持贈親朋好友,或者自我賞玩,雖屬微末細事,但既可取樂其中,亦可傳影于后世,“使人生數十歲或百歲后,復得想像其人,則魂魄雖去,而音容不忘”。因此,上自帝王將相下至普通民眾皆樂于此道。故宮目前即藏有當時所攝照片兩萬余張。
據載,1866年,清廷派遣斌春使團訪問歐洲。出訪期間,使團成員不僅造訪各種照相館,而且拍攝了個人肖像,并入鄉(xiāng)隨俗,與西人互贈照片,對攝影術留下“千百本無不畢肖”的印象。1896年,李鴻章出訪歐美,途經上海時,聞光繪照相樓“攝影精妙”,乃令其至行轅“影照合家歡、對坐、獨立、放大諸相”。大學士那桐酷愛攝影,其日記中留下不少照相記錄,有自照,有合照。據報道,北京山本照相館曾奉召“恭照”慈禧太后和攝政王之像。一些照相館和書局還專門出售慈禧太后、瑾妃的“御容小照”。
其時不僅社會上流人士喜歡攝影,甚至連青樓女子也喜歡留下“倩影一幀,饋贈所歡,既含情脈脈,又不失為最好的廣告”。《圖畫日報》有文稱:“每當春秋佳日,青樓中人喜至張園攝影,取其風景優(yōu)勝,足以貽寄情人,視為普通贈品?!庇钟形姆Q:“自泰西攝影法盛行后,妓女莫不攝有小影,而尤好以所攝小影贈客。”刊行于上海的《海上驚鴻影》和《艷籢花影》專門登載名妓照片。故有人戲作《新四季相思》調以描摹青樓女子拍照寄贈“恩客”的心態(tài)和神態(tài),有“春季里相思艷陽天,我的郎呀做客在天邊,拍一個照兒寄郎看”等語。
由于一張真實、傳神的照片較之一首小詩、幾行文字更易打動人心,更能印刻時光、存留往昔,攝影逐漸從個人擴展到家庭、親友和社會生活中,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生活記錄”?!渡陥蟆吩詮V告語言描述了攝影留念的功能:
“親戚故舊聯(lián)絡感情,請來照相;商學旅行留別紀念,請來照相;家庭團聚五世同堂,請來照相;學堂開課團體志盛,請來照相;男女訂婚交換小影,請來照相;工藝出票保留成績,請來照相;各種團體開幕志盛,請來照相;閨閣妝飾一時一新,請來照相;知己訂交互相饋贈,請來照相;推廣物產編輯樣本,請來照相;商店開張門面志盛,請來照相;個人娛樂易地改觀,請來照相;各界投考預備攝影,請來照相?!?/span>
男女合影是晚清新時尚,《畫圖新報》即有圖描繪了這一現(xiàn)象,其注文曰:“拍照之法泰西始,攝影鏡中真別致。華人效之亦甚佳,栩栩欲活得神似。拍照雖無男女分,男女不妨合一幀,不過留心家內胭脂虎,撕碎如花似玉人?!?/span>
照片的神奇之處在于能夠將一群友人或伙伴的影像聚于一處,成為彼此交情的紀念和見證。因此,晚清組織群體活動時,合影留念已成為常態(tài)?!渡陥蟆吩啻慰l(fā)文人雅士在上海徐園、張園、愚園游覽聚會并合影留念的訊息。
由于攝影極具渲染力,其運用很快由肖像攝影為主轉向對河山風貌、民俗事象、社會輿情的關注,“攝影針對公共領域實施傳播的媒介性質也逐漸開始顯現(xiàn)出來”。晚清報刊載有大量反映時事變化的新聞攝影,其中有些反映實業(yè)建設情況,如《交通官報》以多幅照片報道了京張鐵路的落成儀式;有些反映戰(zhàn)事進展情況,如《協(xié)和報》用相機連續(xù)記錄了武昌起義后革命軍與清軍的交戰(zhàn)情況;有些反映海外社會風情,如《小說月報》所載“法京巴黎郭外維薩里風景攝影”,《大同報》所載“英國預備空中遞送郵件飛行機之攝影”;有些反映文教衛(wèi)生動態(tài),如《教育雜志》載有中國化學會留歐支會成員合影,《青年》載有山東學生夏令營和九江冬令營大會攝影,《申報》載有紅十字會員合影。有些刊發(fā)重要人物的照片,如《新小說》載有慈禧太后照片;《申報》載有孫中山、溥儀的照片;《江蘇》以“覺羅氏中興三杰”為題,刊載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照片;《萬國公報》刊載了榮祿、張之洞的照片;《東方雜志》以“養(yǎng)疴中之袁慰亭尚書”為題,刊發(fā)四幅與袁世凱有關的照片。
賦詩題像自古為文人雅趣。攝影術傳入后,亦不時有人題詩于小照之上,或以自勉,或以抒情,或以明志。如光宣時,江蘇人孫懿謙留寓澳門,攝影寄母,并賦詩《自題小像寄慈親》以表達了游子思母之情:“倩爾南歸去,征鴻振羽翰。聊為膝下慰,較勝夢中看。慈親能見我,我不見慈親。縱攝鏡中影,終為海外人?!?906年,反清革命黨人在上海成立競業(yè)學會。學會以“對于社會,競與改良;對于個人,爭自濯磨”為宗旨,以《競業(yè)旬報》為會刊。1909年,《競業(yè)旬報》載禹臣作《題競業(yè)學會第一次攝影》詩:
無人無我是耶非,云水天涯悵悵暉。
博得一般憂國淚,不論消瘦不論肥。
風姿鶴鶴貌融融,各自精神各自雄。
幾度平原費商酌,買絲難繡繡難工。
同為南北東西客,萬里長留愛國魂。
把酒憑欄一灑淚,凄風苦雨滿中原。
殘山剩水安棋局,墜石懸崖著酒杯。
浩劫未灰心未死,一圖麟閣一云臺。
1909年,袁世凱開缺回籍。為表“退隱”心跡,他專門拍攝了身披蓑衣、頭戴斗笠而垂釣于洹河之上的照片,題詩其上,寄送《東方雜志》發(fā)表,有曰:“身世蕭然百步愁,煙蓑雨笠一漁舟。釣絲終日牽紅蓼,好友同盟只白鷗?!?/span>
攝影不僅可以怡情悅性,而且因其具有“痕跡性特征”而被運用于社會生活領域,發(fā)揮實證作用。據考證,晚清已出現(xiàn)將照片運用于官府識別人物身份、建立人事檔案的事例。如在1884年的一份出境護照中,就發(fā)現(xiàn)了使用照片的情況。清末有些部門招考職員或學生入學考試均要求應試者提供照片。如學部規(guī)定:凡參加各類考試的考生必須在考前拍照,否則不準參加考試。外務部規(guī)定:在錄用人員時,應試者需持照片前往面試。因此,拍攝證件照逐漸成為照相館的經常性業(yè)務,照片也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對于照片運用于實證,晚清報刊亦有所反映。如《中國教會新報》載:“香港新設一法,凡匪徒之曾犯事者,立行驅逐出境,不準逗留,未驅之前,先行照出其像,以便識其面目?!薄渡陥蟆份d:虹口捕房將滿期應釋之犯,“各照一相存案”?!渡陥蟆酚形恼摷袄谜掌J領孩童之事,并認定照相已經突破了玩具的領域,走上了“正用”的途徑。
隨著攝影術的傳入,攝影如同花鳥魚蟲一般觸動了人的審美意識,成為新的吟詠素材。晚清文人墨客們在觀賞、體驗這一藝術形式時,不時留有吟誦之作。如黃遵憲《鏡寫真》詩云:“鏡影婷婷玉有痕,竟將靈藥攝離魂。真真喚遍何曾應,翻怪桃花笑不言?!痹S自立《寫真器》詩云:“一臺月鏡一玻璃,臺上緇衣蓋得宜。最怕太陽光灼爍,能教造化影參差。青山綠水收都盡,白發(fā)朱顏照在茲。除卻天然生氣外,淺深極點不差厘?!?/span>
由上可見,攝影在晚清不僅作為一種傳媒手段進入公眾視野,作為一種實用工具步入公共管理領域,而且作為一種生活雅趣逐漸融入民眾生活,成為其藉以自勵、抒情、言志、留念的素材。攝影術傳入后,照片成為一種新的記憶方式,記存下無數人間百態(tài),印證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
作者簡介
郝秉鍵,男,1964年生,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人。歷史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思想文化史、科技傳播史和日本現(xiàn)代化史研究,主要著述有《清通鑒》(嘉慶卷)、《19世紀晚期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思想》《晚清光學的傳入》《晚清電磁學的傳入》和《明治維新管窺》等。
來源:清史參考2021年第3、4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