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第七章,補益劑/補氣/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止汗)
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醫(yī)方類聚》
【組成】防風一兩(30克)黃芪密炙 白術各二兩(60克)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三錢(9克),用水一盞半,加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熱服。(現代用法:硏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
筆記者摘自《方劑學》)
(老師板書)
主證分析:表虛證。 氣虛基礎見癥 + 表衛(wèi)不固,自汗,易感外邪。
玉屏風散這個方,我們歷來也研究討論很多,到現在就它一個用量,也很難把它確定下來,白術、黃芪,有的寫,白術、黃芪二兩,原方,防風一兩,還有的還倒過來,所以這個前后出書三十多本。
這里這個方,是從《醫(yī)方類聚》里摘出來的,但是這個用量歷來都不統(tǒng)一,而且在三十多本書里的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都當過最大量的。
所以是歷代這個結構,這三味藥,同時出現來治療自汗,這個很多書里都有,有很多沒有寫這個名稱,但用量都不同,都是依照大家各自體會到的來使用,但是它用來治療表虛自汗是公認的。
玉屏風散,
從它的證候來講,是氣虛引起表虛,表虛不固自汗。
所以主治圍繞這兩個方面:表虛之后,
* 一個方面是津液外泄,自汗。
* 一個方面呢外邪入侵,容易感冒,易感風邪。
這是衛(wèi)外之氣不足以后可以出現的兩種方面,你人體的防御啊,象國境線上的邊防軍弱了,就有兩種可能,一種人家打進來,一種你逃出去,所以它就是這個表虛自汗,易感風邪,主治選藥是針對這兩個方面,都是表虛不固造成的。
但在臨床表現上,在很多治療自汗的方比起來,應該說玉屏風散證,有一組基礎氣虛見癥,盡管程度可以不同,有氣虛表現,比如說,
* 面色萎黃或萎白、四肢無力、短氣、脈虛軟,象這一類基礎的氣虛見癥。
再加上
* 或者表虛不固自汗,
* 或者容易反復感冒。
所以主治證候,表虛證,要有這些組成才行,所以在臨床上用這個方,病人他有一類氣虛表現。
過去教材很簡單,寫到玉屏風散主治,就表虛、自汗,易感風邪,就這幾個字,反映了主要癥狀的一些方面,但基礎癥狀呢,氣虛的表現就省略了。
那這種自汗和桂枝湯證的自汗,很重要的差別,在臨床判斷的話,就是有沒有一組氣虛、表虛,平時有沒有氣虛、表虛的這個現象。
因為桂枝湯不僅用于外感造成的表虛證,外感風寒表虛證,那是有邪的啦。張仲景用桂枝湯還可以治療,病常自汗出者,它既沒有其它明顯內傷病,也沒有外感,也不發(fā)熱。
那他用這個桂枝湯治療這類自汗,和玉屏風散怎么區(qū)別呢?
桂枝湯治療的是體表的營衛(wèi)不和,失調,沒有基本的一組氣虛見癥,這個和玉屏風散是個區(qū)別,和玉屏風散的自汗,在臨床把握的時候這是個區(qū)別。這是我們討論玉屏風散的主治證候的分析了。
治法:
針對這個證候的治法方面,氣虛要益氣,益氣所謂固表止汗。
這個方里的
* 君藥,黃芪
黃芪呢,補氣固澀,固表,止汗,所以用到黃芪啊,就要注意它很多方面用它,是在補氣基礎上的固攝作用。所以在這個我們教材的方里,黃芪用到二兩,因為它作散劑了,這個防風和黃芪比呢,應當說是黃芪比例是量大的。
但也有些書里防風量大,甚至把防風作君藥,因為說玉屏風散,屏風,防風就有個別名叫屏風,所以叫玉屏風,這個屏風很珍貴,所以把防風作為君藥,這個呢,多數不主張這個意見,作為黃芪在方中比例大呢,在補氣基礎上固攝、固表。
* 白術這味藥呢,臣藥,
白術,過去被很多醫(yī)家認為白術補氣、補脾非常好,甚至有的說它補脾第一藥,它實際上是一個有一定益氣作用,重點是幫助脾的運化,運脾燥濕,它還能止汗。
#白術它是一種收斂止汗,一般生白術呢,除濕、燥濕、止汗,這類較好。
#光健脾消積這類的,用這個健脾胃,炒白術好。
#如果消積類呢,焦白術好。
所以這個里邊一般用生白術,它本身可以健脾益氣,又能幫助止汗,這是臣藥。
* 佐藥,防風
它在這里起到防御風邪,它能夠疏散、防御風邪,同時脾虛之后有濕,白術燥濕,防風它是風藥,風盛濕,也有一定除濕作用,特別體表層自汗啊,容易出了汗以后,有表濕的主治了,所以在祛風、祛風濕,御風、防御外邪入侵方面,防風起到的一個佐藥作用。
這個方有點象用藥打仗一樣的,
@ 黃芪相當于攝衛(wèi)固表建立一個屏障,
@ 白術是在內的,健脾益氣治本,也是一個治本的方法,這樣既要有個屏障固攝、攝衛(wèi)固表,又不斷自己增加生產,產生實力,同時協助止汗。
@ 又有一個象防風相當于巡邏隊啊,防止外敵入侵,里頭的跑出去。
所以這是簡單要考慮的幾個方面,由于認為它防御外邪,固表止汗,效果比較確鑿,很珍貴,所以叫玉屏風散,一種屏風是個固表防御的意思。
這個配伍特點呢,
整個方是以補為主,所以放在補益劑,補中有斂、斂中有散,補氣當中有固攝,白術還能夠有收斂止汗作用。
整個方是用來治療自汗的,同時還有防風啦,有疏散作用,祛風生濕、防御外邪這個作用。
運用當中辯證要點主要是
* 自汗,惡風、面色?白,來概括這種氣虛的一般表現。
* 舌淡脈虛。
(加減變化 自汗較重者,可加浮小麥、煅牡蠣、麻黃根,以加強固表止汗之效。
筆記者摘自《方劑學》)
這個方呢在分類方面,歷來有些爭論,分類分在哪一類好,我剛才提到過了,過去五版教材分在固澀劑,
六版的時候編委會討論,我說這個固澀劑從頭到尾就沒有固澀的藥,因為定義是以固澀藥為主組成,你第一個方,固澀劑過去是玉屏風散。最后一個方是完帶湯,完帶湯健脾、疏肝、帶下,它里邊有固澀,里面黑芥穗這些,傅青主自己都說是用來疏肝,并不收澀,所以不符合固澀劑的定義,從第一個方到最后一個方都不符合,而且象玉屏風散呢,在《醫(yī)方集解》里、《成方切用》里,和《成方便讀》好幾本書,特別是《醫(yī)方集解》之后的很多作教材,用綜合分類法的這些方書里,都是放在補養(yǎng)之劑,所以呢應該說放在補益劑里比較適合,這是關于這個方的一個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