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柏社鄉(xiāng)橋頭村:橋頭村西有古橋保安橋
橋頭村位于柏社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北500米。村民委員會駐橋頭自然村得名。村西有保安石橋,村在橋邊,故名橋頭。地屬丘陵,區(qū)域面積1.61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1015畝,山地273畝。有12個村民小組,473戶,1424人。以種植蠶桑、柑橘、西瓜、水稻為主。
橋頭村有清末古建筑橋頭花廳祠堂、清代古建筑橋頭村橋中路87號民居、民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橋頭村朝陽路32號民居與橋頭村通安路52號民居。
橋頭村西有梅溪流過,與柏樹下村隔溪相望。明代年間是木橋,清乾隆四十六年,用鐵索將十一根大杉木相連,下設(shè)石垛,稱“保泰橋”。道光七年,改建為大石橋,名已佚(石碑已缺)。因橋面是條石狹窄,夜晚常有人跌落。光緒五年,募捐重建加寬,中間橫鋪長石板100余塊,加設(shè)1米多高石欄桿,謂之“保安橋”。當(dāng)時柏樹下村孫金蘭為獨助建一拱橋,計500塊銀元。完工后由于帳目不清,未曾園過橋。習(xí)俗中橋中心預(yù)留一方孔,園橋時再將預(yù)先備好的方石放入空中。清末時被橋頭村一瘋子抱石所圓。由于該橋貫穿于“百聚社”(今橋頭、柏樹下二村),俗稱“穿心橋”,對村不吉利,后在橋的東北面建“惜字亭”,西南、西北建造“文昌閣”、“關(guān)皇殿”。1958年,修建通往水閣公路時,拆除兩頭房屋。1965年,對橋面進行加寬,由于該橋反復(fù)修建,故改名“反修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