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構的必要性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每天接觸的信息量及其龐大,做完某個項目和需求之后獲得的感受也很復雜,每天接收的新的知識都在不斷的改造我們自己,那當這些知識堆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產品經理必須要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自我重構。我們只有在重構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好的工作狀態(tài)。
自我重構是什么?
代碼需要重構,否則會受到性能限制、拓展限制,人也一樣。
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每天接觸的信息量及其龐大,做完某個項目和需求之后獲得的感受也很復雜,意味著每天都有新的養(yǎng)分來培育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產品觀。
當這些影響、養(yǎng)分,積累成為質變的時候,就是需要我們總結重構的時候。當我們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找到新的解釋,如果不能及時梳理清楚邏輯,那就遇到了知識消化的問題。不但讓我們陷入迷茫,更加影響了我們的工作狀態(tài)和方法論。
我最近就在進行自身的重構。重構的導火索比較復雜:
那么具體來說我在重構什么,或者為了什么而重構呢?
具象化來講其實是思考了幾個問題:
在我沒有意識到成績和自身價值這層關系的時候,我做事往往停留在淺層次上。比如:我會更加專注于接受任務、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務、高效交付。
而對于產品經理來講,其實更應該思考任務來源的邏輯,不管他來自用戶、數據還是你的老板,就算你沒辦法改變這個需求,但不代表你沒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試錯的經驗。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如果你想證明我是錯的,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工作走向消極,往往體現(xiàn)于你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出很多公司的問題,擺出很多概念。但是問到你如何看待這件事的發(fā)展,或者為什么走到這種情況,你卻措手不及,不知道怎么回答。
能看出問題,并不是什么本事,連樓下的大爺都可以吹吹牛,談談國家大事,能看出問題又算什么本事呢?
所以,要讓自己的分析走向深層次,從分析自己開始。
三、重構方法論講到方法論,其實和制定KPI的邏輯是異曲同工的。
這里又要談到KPI的重要性,KPI是分解好的目標,也是公司給每個人提交的需求。至少當你不認同或者迷茫的時候,你至少可以對著KPI來知道自己現(xiàn)在該干嘛。KPI幫助公司把目標細化,把收獲量化,而對應到每個人呢?每個人的收獲是什么?
講一個很常見的面試場景來幫助理解:
“講一下你做過什么吧?”
“我獨立統(tǒng)籌過,我所負責的移動端APP從1.0到2.0的改版,改版后月活增長10%,次留增長5%”
這個回答看起來有頭有尾,但其實完全是一個答非所問的結果,大致有三個問題:
(1)擺數據不代表有說服力
只舉例了你改版后的數據情況,沒有給出參照。哪怕不講之前的數據情況、APP類型背景,也要提一下項目的目標值是多少,超額完成了多少,否則人家只能默認這是一個沒有目標沒有PK的無壓力項目,產品經理也沒有目標性。
同樣的數據,你能在小公司做出10萬用戶增長可能是500%的增長,可以給你的價值打90分,而你在微信團隊做出10萬的增長,可能價值只有60分。舉數據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而不是看起來很厲害而已。
(2)不講方法邏輯的都是耍流氓
假設我們解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數據很好,但等于你的價值嗎?
恐怕不是。如果一個改版很成功的話,要看改版之前的問題是什么。所以如果你要講清楚這個故事,應該是這樣說的:
在改版之前,受限于我們的交互和數據結構的不合理,導致我們很多查詢、搜索功能很耗費性能,且很容易查詢失敗,同時很多操作不夠簡潔,跳出率很高,這些問題極大影響了我們的活躍度。所以我通過對數據結構的梳理整合,以及對交互的重新改版,同時和設計師一起建立了新的視覺規(guī)范,主要通過這些工作,達成了項目預期目標
(3)團隊的成績不一定等同于你的價值
故事講完之后,就證明了你的價值嗎?
其實未必。比如:如果這個改變項目的問題主要在于視覺,而成功主要因為你的設計師很成功很厲害呢?你在這個成功里有占了多少比重呢?
所以如果想講出自己的價值,莫過于講出自己解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不優(yōu)秀的產品經理解決不了。當然團隊的價值可能是產品經理主導,那你最好描述清楚,為什么這個項目產品經理的重要性如此之大。
總而言之,講價值的時候,一定要有理有據,而不是搭團隊的便車。
落實到工作本身,一切無腦的傳達追蹤工作我認為都是價值偏低,成長不高的。
想有所提高,就一定要在開始做事的時候或復盤的時候做到三件事:
帶著這三個問題做事,才是一個有心的產品經理。
#專欄作家#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