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zhàn)示意圖
▲討伐曹操的檄文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爆發(fā),出身顯赫、四世三公的袁紹背靠青、幽、并、冀四州之地,指揮10萬大軍南渡黃河,向自己昔日的“發(fā)小”曹操撲來。此前,袁紹專門請自己的“筆桿子”陳琳寫了一篇討伐檄文,盡管官渡之戰(zhàn)最后袁紹慘敗,地盤也損失殆盡,但這篇聲討曹操的檄文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陳琳名列建安七子
▲烏巢大火燒盡袁軍糧草
袁紹將討董大功據(jù)為己有
在這篇檄文中,袁紹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揭發(fā)曹操的祖父是大奸臣,父親買官賣官;指責曹操擅殺人才,偷墳掘墓,還企圖篡漢自立等等。同時,檄文還對袁、曹雙方交往的歷史進行回顧,仿佛曹操從起兵開始就受到袁紹一路扶持,每次曹操有難,都是袁紹及時伸出援手才擺脫困境。
曹操當初矯詔天下,號召十八路諸侯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檄文中稱是討董盟主袁紹“提劍揮鼓,發(fā)命東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如此一來,不僅把討董聯(lián)軍組建的功勞全部歸于袁紹,還把曹操貶損的如同廢品一般,是袁紹搞廢品利用才帶上他。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三國演義》曹操劇照
曹操麾下多是宗族兄弟
實際上,諸侯聯(lián)軍組建時,袁紹僅僅是渤??ぬ?,整日要靠冀州牧韓馥接濟糧草度日,不過靠著祖上的聲望才被大家推舉為盟主。當時的曹操雖然實力弱小,僅有5000人馬,但這支部隊從頭到尾都是曹操自行招募的,軍餉也是曹操找富戶籌措的,將領也大都是曹操的宗族兄弟,與袁紹壓根沒有半毛錢關系。
討伐董卓的戰(zhàn)斗正式開始后,袁紹又批評曹操“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shù)喪師徒。”實際上,曹操在大部分時間都與袁紹同進同退,并無“輕進易退”之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坐鎮(zhèn)洛陽的董卓在討董聯(lián)軍的巨大壓力下,決定西撤長安,憑借函谷關天下負隅頑抗。
▲董卓惹氣天下公憤
▲討伐董卓形勢圖
心憂天下孤軍追擊
臨行前,董卓縱兵火燒洛陽,劫掠三輔,驅逐上百萬百姓遷居關中。曹操聞訊后心急如焚,同時認定董卓已經(jīng)無心戀戰(zhàn),此時大舉進攻,定可一戰(zhàn)成功;可惜各路諸侯鼠目寸光、不思進取,盟主袁紹也志大才疏,遲遲不愿下令各部追擊。無奈之下,曹操率領自己的數(shù)千人馬西進,向裹挾著皇帝百官的董卓大軍追蹤而去。
當時,董卓無心再戰(zhàn),但其麾下畢竟還有十余萬大軍,其中就包括精銳的西涼驍騎和呂布率領的并州騎兵,戰(zhàn)斗力都冠絕天下。曹操僅靠臨時組建的宗族武裝自然不堪一擊,在滎陽遭遇董軍大將徐榮的伏擊,死傷慘重,自己也險些被俘,多虧族弟曹洪搭救并將自己的戰(zhàn)馬讓出,曹操才僥幸脫險。
▲曹操在揚州募集萬余精兵
▲曹操
曹操雖打敗仗卻名聲大噪
檄文所稱“傷夷折衄,數(shù)喪師徒”,實際就是指的這場敗仗。憑良心說,曹操這場仗雖敗猶榮,作為東漢王朝昔日的典軍校尉,世受皇恩的官宦子弟,在朝廷危在旦夕,皇帝遭權臣劫持的時刻,能夠不顧安危救援,這本身就難能可貴,與那些徘徊觀望、貪生怕死的同僚們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戰(zhàn)之后,曹操的聲望大漲,其到揚州丹陽郡募兵,立即得到揚州刺史陳溫和丹陽太守周昕的大力支持,“東到丹陽復得數(shù)千人”、“前后遣兵萬余人助公(指曹操)征伐”,連途中的廬江太守也資助了“上甲二千人”,使曹操組建起了征伐天下的骨干力量,這不得不說都是當初那場敗仗的功勞。
▲曹操笑到了最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