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4日,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指導,新華網(wǎng)主辦,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院承辦的全國“雙百”古樹推選宣傳活動,經(jīng)地方推薦,推選辦初審,公眾投票,專家評審,推選出全國100株最美古樹,100個最美古樹群,并向全國公示。
在全國一百株最美古樹中,天水市有二株古樹入選。分別是秦州區(qū)玉泉鎮(zhèn)王家坪村南郭寺2600年樹齡側柏入選全國最美10株側柏之中。麥積區(qū)黨川鎮(zhèn)夏家坪村舊莊里1200年樹齡白皮松入選全國最美10株松樹中。
家鄉(xiāng)的古樹
馮沙駝
每個人家鄉(xiāng)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城市特色。
不論這個城市的歷史多么豐厚,文化多么厚重,特色怎么凸顯,能反映這座城市過去或未來的,應該是這座城中的古樹和名木。
無論古樹還是名木,都是“活的化石 ”,它們的年輪都記錄著每座城市的歷史 。
陜西黃陵的軒轅皇帝手植柏,樹齡在五千年以上,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古老的一株,在古代神話中被視為神樹,據(jù)說能辟邪驅鬼,招財進寶。同樣在陜西白水縣倉頡陵,有一株倉頡手植柏,樹齡也在五千年以上。
在北京市密云區(qū)新城子村關帝廟、山西太原晉祠圣如殿北側,各有一株3000~3500年樹齡古柏。
被譽為神奇樹王的臺灣阿里山紅檜神木,樹高52m,有3000多年樹齡,植于周公攝政時代,被稱為“周公檜”。
在我家鄉(xiāng)甘肅省天水市南郭寺內,一株春秋古柏,樹齡在2600年以上,在全國側柏中按樹齡排列列第九位。
千年古樹,是神奇大自然帶給樹木世界的驕傲,留給人類的歷史印記。每一棵古樹、名木,無論它們在什么地方生存,都可以引出許多有著自己獨特歷史和傳說中無比美妙的故事。人們從中可以去體會整個歷史不斷變革,社會不斷發(fā)展,留給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深烙印。
歲月悠悠潤家園
我家鄉(xiāng)的美,不僅在于它厚重而豐富的歷史文化,也不在于它滿城皆有的自然山水風貌。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留下歷史痕跡和具有現(xiàn)代風貌的是頗有特色的滿城那些歷經(jīng)滄桑,見證歷史,留下念想的古樹和布滿全城,和古樹相互呼應的各種名木。
可別小看我家鄉(xiāng)的這個城市,它規(guī)模雖然不大也不小,源遠流長的歷史,深厚的人文底蘊,使這個有著27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和眾多的千百年古樹,彼此相伴,密不可分。一路走來,眾多的和古樹、名木有關的人文故事或歷史傳說,在民間一直傳遞。
家鄉(xiāng)布滿了古樹、名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據(jù)《天水市志》記載。家鄉(xiāng)古代始就有造林習慣。周朝,就將國槐作為紀念樹開始栽種。西漢成帝時,天水太守陳立就“勸民農?!?。晉以后,國槐作為行道樹之一,廣植京師、州縣,故鄉(xiāng)城鄉(xiāng)各地普遍種植槐樹。今市區(qū)百年以上國槐樹仍有68株。清乾隆二十四年(1859年),秦州知州費廷真于城南水月寺東西筑堤,內外植柳樹數(shù)萬株。光緒三年(1877年),知州陶模修筑城南藉河堤1200多米,沿堤厚3米多堤植樹近萬株。次年,鞏秦階道譚繼洵從漢中購買桑籽,在道署及州署隙地試種兩年,得桑苗數(shù)萬株,分交各州縣栽種。百姓亦在村莊、廟宇、宗祠,墳地等處植樹美化環(huán)境已成習慣。村莊周圍的山上常有“風水林”、“護村林”,以松、柏為主,面積幾十畝至百畝不等。
秦州區(qū)人民公園內的百年老樹
民國十年﹝1921年﹞,隴南鎮(zhèn)守使孔繁錦引進刺槐,在造幣廠圍墻外栽植百株,稱“德國槐”。民國16年,天主堂引進栽植西洋蘋果樹30株。民國30年,天水成立農業(yè)推廣所,進行造林和育苗的技術推廣工作。民國32年,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qū)在南山實驗場栽植臭椿、板栗、灰楸、皂角、枸杞、青岡、柳樹、側柏等樹種共17.4萬株,用于造林樹種實驗。次年春,國民政府征購柳樹桿2萬根,利用植樹節(jié)發(fā)動縣城居民于阜庸門外藉河北岸造河灘林。藉河南岸由各校學生栽植刺槐數(shù)百畝,被譽為“青年林”。
新中國成立以后,植樹造林成為常態(tài),人工造林普遍開展。1958年,全市投入100萬人集中營造防護林,被國家林業(yè)部譽為“北方大面積造林的創(chuàng)舉”,并獲得“全國林業(yè)先進單位”稱號。1963年,在植樹造林中一條溝、一道梁、一面坡集中治理。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重點縣大量營造以刺槐、楊樹為主的速生水土保持林,大力發(fā)展以核桃為主經(jīng)濟果樹。70年代,把植樹列入農田基本建設主要內容,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改革開放以后,1978年~1985年期間。實施 “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防護林建設一期工程。改變原防護林零星、分散、規(guī)模小的狀況,一期工程以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為重點工程列入建設范圍。自1985年一期工程建設造林任務全部完成,保存率52.9%,森林覆蓋率提高5~10%。近年來,隨著對環(huán)境保護的日益深入,家鄉(xiāng)的古樹、名木的保護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支持。大規(guī)模的植樹造林,大面積的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
歷朝歷代天變、地變,但家鄉(xiāng)持續(xù)不斷的植樹造林基本上不間斷。樹木生生不息,繁衍不止,古樹名木在與大自然的較量和與人的人為破壞的抗爭中,以其旺盛的內在力延續(xù)著生命,保持著活力,直到今日。
2022年9月9日,國家林草局對外公布了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全國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共計508.19萬株。其中分布在城市里有24.66萬株。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有6.82萬株,其中1000年以上的古樹有10745株。5000年以上的有5株。樹中數(shù)量較多的為樟樹,柏樹,銀杏。北京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古樹最多的城市,它不但擁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還有古樹名木5萬余棵,300年以上的有6000余棵,千年古樹不超過20棵。我們經(jīng)常把揚州市古樹名木與家鄉(xiāng)相比較,據(jù)普查資料表明,楊卅市全市共有古樹名木678棵,其中樹齡在500年以上的22棵,1000年以上的僅有兩棵,一棵唐槐和一棵唐杏。
麥積區(qū)利橋鄉(xiāng)山上百年古柏
家鄉(xiāng)的古樹、名木經(jīng)普查結果表明:僅市規(guī)劃區(qū)內就有古樹1928棵。其中千年古樹有13棵,500年樹齡古樹337棵,300年樹齡古樹224棵,百年樹齡古樹286棵,具有人文意義的古樹名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686棵。市區(qū)南郭寺的一株“春秋古柏”,樹齡2600年以上,甘谷縣六峰鎮(zhèn)覺皇寺內一棵國槐,樹齡在1500年以上,堪稱家鄉(xiāng)古柏、國槐之最。
家鄉(xiāng)古樹名木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側柏,共399株,其次是國槐,共228株。其次還有榆樹,杜梨、紅豆杉、油松、皂莢,華山松、旱柳、垂柳、文冠果、紫丁香、刺葉高山櫟、胡桃、牡丹、凌霄、臘梅、粗榧等等。
家鄉(xiāng)古樹、名木數(shù)量之多,樹種之豐富,樹齡之長,在國內同類歷史文化名城中毫不夸張地可以說位居前列,十分突出,引國人分外注目也就毫不奇怪了。1979年,在家鄉(xiāng)召開的全國北方城市古樹復壯會議上,給家鄉(xiāng)古樹做了如下結論:天水古樹在建成區(qū)內單位面積分布密度為全國第一。
南郭寺里的 “四絕”
家鄉(xiāng)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古樹,古樹又為家鄉(xiāng)增色不少。全市共有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古樹群8處,分別是秦城區(qū)玉泉觀古側柏群,麥積區(qū)渭南鎮(zhèn)卦臺山古側柏群、新陽鎮(zhèn)鳳凰山古樹名木群、馬跑泉鎮(zhèn)泰山廟古側柏群、黨川鎮(zhèn)石門景區(qū)石門山古油松群、麥積鎮(zhèn)街子村崇福寺古側柏群、秦安縣青林溝古遼東櫟群落以及甘谷縣大像山古白皮松群。而樹齡最長,最引人注目的千年古柏則在秦城區(qū)南郭寺內。
南郭寺門前的兩株600年樹齡國槐
坐落在家鄉(xiāng)南山的南郭寺,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歷史,因位于城之南城郭外而得名。唐代詩圣杜甫曾寓居過此處,更使南郭寺名聲大振。寺院周圍樹木蔥蘢,鳥語花香,風景優(yōu)美。在市區(qū)抬頭可望南山,但南郭寺卻身在南山不露寺,真有“真人不露相”、“深山藏古寺” 般的意境。
這座自古有“隴右第一名剎”之譽,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古寺,早在唐代就已成為西北地區(qū)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歷代文人墨客覽勝之地。與國內大多數(shù)寺院不同的是,南郭寺坐南朝北而建,進三座山門,跨西院、中院、東院三個院落,可見寺院內天王殿、鐘鼓樓、禪林院、杜少陵祠等建筑,規(guī)模不大,但莊重肅穆,精致細膩,氣度不凡。
唐至德二年,因“安史之亂”,詩圣杜甫逃離戰(zhàn)亂中的長安攜眷西行,曾在此居住三個多月。面對南郭寺清新幽靜的景色、清澈爽口的泉水、偉岸矗立的古柏,淳樸善良的百姓,他詩性大發(fā),留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詩中的提到的“老樹”,多少年來一直引起世人對它的關注和好奇。
漫步登上環(huán)境優(yōu)雅,風雅清麗的南山,沿著臺階踏步上山,走上平臺,映入眼罩的是寺門兩株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槐??礃渖系你懪疲瑑芍昊睒涓哌_28米,樹圍達9.7米,樹徑近2米,已有1300年的歷史。兩棵古槐頂天立地,挺直著腰桿,巍然屹立在山門,似兩座門神,忠實地一左一右守護者寺院。
步入寺院,花草遍地,樹木林立,綠蔓掛壁,幽靜清新。吸引人的除了那莊重的殿堂外,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罕見而造型奇特,歷經(jīng)滄桑,雖現(xiàn)老態(tài)龍鐘之狀,但精、氣、神仍現(xiàn)的古樹、名木。
一棵在南方生長的衛(wèi)茅樹,300年來,在南郭寺中,蝸居在西院西北一個不起眼的墻角,不顯身,不露相,靜悄悄、默默地生長著,一點一滴地汲取著北方土壤中的豐富營養(yǎng),在優(yōu)雅玄靜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逐漸根深葉茂,茁壯成長,生機勃勃,長成了現(xiàn)在高15米,樹圍為1.9米的高大喬木。直到有一天,人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它,感慨它在江南地區(qū)僅能長高3米成為灌木,卻在黃河流域的天水南郭寺頑強生長,長成北方衛(wèi)茅大樹,更感嘆它像那梅花一般“俏也不爭春”,默默無聞,與世無爭,“只把春來報”的那種無私奉獻精神。
南郭寺中樹齡已300年的衛(wèi)茅
同樣有300多年樹齡的一株龍爪槐,高達10余米,胸圍1·8米,在中院格外引人注目。它軀干雖不高,但強壯有力,支撐起的九條樹枝如九龍盤樹,彎彎曲曲地盤繞在繁密茂盛葉片中忽隱忽現(xiàn)。技條呈自然彎曲下垂之勢的同時,又在彎曲之中順勢飄游而上,在巨大傘形狀的樹冠中,好似無數(shù)條飛龍騰空而起,沖向太空。奇特的是,這株龍爪槐,一年四季,隨著季節(jié)變化,呈現(xiàn)不同的景致,時似飛龍從下到上爬行上天,似騰龍突出,時似飛龍從上而下,如蛟龍入海。奇異的是在樹腰中間,一個直徑約六、七十公分大小的似馬蜂巢狀的樹球,寄居其身,左上方一神似啄木鳥的樹杈,似保護神一般衛(wèi)護著主人,這惟妙惟肖,令人稱奇。
南郭寺內2600年樹齡的春秋古柏
杜甫詩中所描寫的“老樹”,生長在大雄寶殿前,是南郭寺的“鎮(zhèn)寺之寶”,被譽名“南山古柏”。
“南山古柏” 之“稀”,在于它樹齡長,稱之“奇”,是它造型奇特,其特別之處是它的長勢。古柏樹身形如被巨斧從根基劈開,分成三枝。一枝已枯死,另外兩枝從樹中而出,分別向南、北二個方向伸展。朝南方向的一枝長19.8米,樹干已經(jīng)干桔,白色樹皮己剝落,樹中條條紋理粗曠顯露。但不可思議的是“千年老樹開花,青春再現(xiàn),”樹頂端伸出的新枝條枝葉茂盛,葉片翠綠,直插云霄。一枝向北方向,長18米,樹干枯老,但前端枝茂葉盛。南北兩枝古柏的最高點,相距30多米,呈倒八字型,雖樹干己分裂,然前端千年間遙遙相望。神奇別致的是,樹干中競長出一棵名為小葉樸的樹, 200多年來,它像在母親懷抱中的一個嬰兒,不斷吸取營養(yǎng),生機勃勃地長成樹圍 約240公分左右的小樹,在古柏懷中亭亭而立,在千年母體中顯露出青春活力,無憂無慮成長,凡觀者無不稱奇。更為不可置信的是,在這棵向前傾倒的古柏樹中間空地,不知何時,一棵柏樹破土而出,用自己強勁有力的樹干身軀,支撐著千年古柏,防止它進一步傾倒,這種奮不顧身的奉獻精神,人們稱它為“雷鋒樹”。
支撐古柏傾斜的“雷鋒樹”
南郭寺的這株古柏,被專家評價為“活著的化石,有生命的國寶?!?稱為“春秋古柏”,同中國的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屬于同一時期,像這樣的奇柏,全國也僅此一棵。
南山古柏的奇特現(xiàn)象,又引出了家鄉(xiāng)民間長久的一個傳說。
相傳這棵樹植于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帶領軍隊西征,凱旋而歸,路經(jīng)南郭寺,見氣候宜人,風景如畫,看部隊人困馬乏,下令就地扎營休整。大將秦瓊和敬德將自己的座騎黃馬和白馬分別拴在古柏的兩個枝杈后離去觀賞風景。誰知這兩匹久經(jīng)沙場的戰(zhàn)馬性情剛烈,覺無人看管,想掙脫繩索,奔山中快活,一個向南,一個向北,奮力掙扎之中,將樹干拉裂。等秦、敬二兩位將軍回歸時,只見大樹己被拉成南北兩枝,久而久之,這樹便分枝而長,競長成今天這樣。
傳說僅僅是傳說而已。多少年來,不少人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去研究和探索這株“南山古柏” 分枝的具體原因。以后,當?shù)亓謽I(yè)部門對古樹進行整體復壯保護時,拋開古樹上面的土層,看出了一些端倪。
凡樹木,為獲得更多的光能和營養(yǎng)成分,基本特性是樹干分叉生長,以擁有更多的枝條,伸展到更遠的空間。他們拋開深埋樹下土層,發(fā)現(xiàn)古柏主干部位剛好分出了呈 120度夾角的三個叉。分折后認為南北兩個分枝,主要是受外力作用所致,最大的外因可能是地質因素。南山古柏所在的南山處在一個滑坡地帶,千年中,因地質的不斷變化,古樹樹干分叉后發(fā)生了推移,從而加劇了二枝的分離。這應該就是這株“南山古柏” 出現(xiàn)奇特現(xiàn)象的原因吧。
從古到今,這株南郭寺的“春秋之柏”,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紛紛前往或呤詩作文。清乾隆《直隸秦州新志·藝文志》載有李白一首《南山寺》:“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澈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 的詩作。杜甫在《秦州雜詩卄首》之一寫下“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為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照身世,溪風為颯然?!钡牟恍嘣娋洹?/p>
游客從南郭寺的杜甫塑像前經(jīng)過
李白出生在隴右(今天水一帶)、杜甫流寓隴右,倆人雖在此未遇,但好似老天給予的一種緣分,詩仙、詩圣不約而同地共同為南郭寺一株“老樹”做詩贊嘆,實屬罕見,被傳為千年佳話。由于李白“古柏幾千年”,杜甫 “老樹空庭得”的贊美詩句,這株“南山古柏”也傳名于世,古往今來,更引起世人對它的濃濃關注和想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家鄉(xiāng)人民懷著對詩圣杜甫的深情,將南郭寺東禪林院改為杜少陵祠,塑起杜甫及其宗文、宗武倆子塑像,供人們永久緬懷紀念,可見這棵老樹和詩圣杜甫在家鄉(xiāng)人民心中的地位。
談到南郭寺的古樹,繞不過一位老人。他是退休以后,自愿到南郭寺當講解員,一直工作到80多歲,成為中國年齡最大旅游講解員的周法天先生。
先生退休后,懷著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的深深摯愛和追求,主動承擔起南郭寺義務講解員。為此,他多方搜集有關歷史資料,登門向有關人士請教,虛心學習全國優(yōu)秀旅游講解員的講解風格、技巧。邊學習,邊總結,邊實踐,憑著“老當益壯,贏你白首之心”的頑強意志,以南郭寺“山、泉、古樹、名木、詩圣” 為主線索,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講解資料,編寫出《天水南郭寺》旅游講解范本。他把悠久的地方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環(huán)境、歷史傳說與民俗民風,時代風范和人文交融有機的聯(lián)系在一起,在動與靜、人與物中、即融會貫通,滲透其中,又引經(jīng)索據(jù),幽默風趣,很快樹立起獨特的講解風格。使人們從中獲得歷史、地理、文化、自然等知識的同時,又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人人受益匪淺。凡聽過他講解過的游客,無不為他淵博的知識,引人入勝的講解技巧,對家鄉(xiāng)的一片摯愛所折服,所喜愛。尤其他對“春秋古柏”和衛(wèi)茅、龍爪槐的講解,引經(jīng)據(jù)典,人文相融,生動別致、引人入勝。成為南郭寺最大的亮點,深深的留在每一位游客的印象中。
20多年中,周法天老先生不顧年邁,不知疲勞,只要游客需要,堅持每天講解,先后共接待過500多萬人次游客,曾最多一天接待過11批旅游團隊。他生前曾被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采訪報道,曾評為甘肅省十佳講解員,首批市“領軍人才”、第三屆全市勞動模范。著名學者文懷沙先生聽了他的講解后,當面稱他為南郭寺“一絕”,稱他和南郭寺里的“古柏”、“龍爪槐”、“衛(wèi)矛”這“三絕”并列。
“神樹”的韻味
瀏覽完南郭寺的古樹名木,你可以隨意到家鄉(xiāng)任何大街小巷去體會這座城市中古樹和名木的韻味。
漫步在城區(qū)步行街,解放路,民主路,大眾路、西關古城等街區(qū),你一眼就可以看到上百年樹齡的古樹名木十分醒目。它們或在周邊護欄保護中如金雞獨立般矗立,遠望近看特別引人注目,?;蛟诼愤吪匀魺o人傲然挺立,歷經(jīng)風霜,直向云天,令觀者無不感慨。步入深邃幽靜的交通巷、合作巷,北園子,士言巷等任何一條古巷,更多的是默默無聞、深藏在廟觀寺院內和深藏在古巷深處,為人遮風擋雨,記錄昔日歷史痕跡的眾多老樹,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任何人看到這些古樹、名木,不得不驚嘆這座古城悠久的歷史和淳厚的人文底蘊,贊嘆這座城市對古樹名木的養(yǎng)育,市民對古樹名木的呵護。
秦州區(qū)步行街中保存的百年老樹
你聽說過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嗎?他就出生在家鄉(xiāng),他一畫開天,開天明道,肇啟文明,使人類從此開始從愚昧走向文明。
走進國內紀念伏羲氏的天下第一廟―伏羲廟,廟內左右兩側的兩株唐代所植的國槐引人注目,右手一株樹身粗曠,飽經(jīng)風霜,仍頂天立地,充滿活力,頑強生存。左手一株雖己枯死,但在人們心目中,它當年的風貌仍是那么巍然聳立,雄渾挺拔。
伏羲廟內按六十四卦排列的千年古柏直插云霄
64株古柏,在先天殿廣場,相傳按伏羲創(chuàng)意的六十四卦象布局,雖經(jīng)千年滄桑洗禮,仍然有37棵矗立其中,枝干粗壯,枝葉繁密,傲然挺立,直插云天,和后人補栽的其余27棵一起,遮天蓋地,一片蔥郁,仿佛伏羲從濃密的森林中走向廣袤的原野,將文明的火種撒播人間。今天,在按卦象布局的古老柏樹林中徘徊,去體驗先人的智慧,去破譯先天六十四卦中的易經(jīng)奧秘,將它植入今日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AI、人工智能中,把先祖的聰慧深深融入今日的現(xiàn)代科技,去造福人類。
登上殿前月臺,伏羲廟主建筑先天殿莊重肅穆。二株古柏在白玉石柱月臺上,像守護神一樣在先天殿前虔誠的守護著伏羲,天長日久,不離不棄。雖然其中東側一株樹齡千年,樹干己經(jīng)傾斜,但仍頑強地盡力支撐著腰桿,在千年風雨侵襲中仍不屈不撓,忠于職守。望著它,讓人不禁為之扼腕嘆息,感慨不己!
伏羲廟先天殿前的千年古柏
有意思的是,伏羲廟的柏樹,在老百姓心目中,可不是普通的樹,他們認為這里的每棵樹都懂人間之語,可解伏羲之意。傳說中,每年正月十六凌晨,伏羲會派喜神,悄悄降落在這些樹中的某一棵樹上,在廟里“值班”,幫助人間消災,根除百病。后來人們按天干地支的循環(huán)規(guī)律,每年選一棵樹,這棵樹既是神樹,也是伏羲的代表。
也不知從哪個朝代開始,每年正月十六,值伏羲廟的廟會之日,這天,萬人空巷,全城人幾乎男女老少,浩浩蕩蕩,去趕廟會。許多人把早已準備好的用紅紙剪好的小人,貼在“神樹”上,按照頭疼點頭,腳疼點腳的道理,用點燃的香頭在紅紙人的相應部位上點燒一下,再把捻好的艾草尖置放其中,讓其慢慢自燃,一面心中默默禱告,期望去病除疾,護佑健康平安。雖然人們認為紅紙人貼在“神樹”身上最為有效,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認為把紅紙人貼到哪棵樹上,這棵樹就是“神樹”,只要貼上,心里就放心踏實,疾病也就隨之除掉。
每年正月十六過后,伏羲廟的棵棵柏樹都成為“神樹”。藍天下,看到的是伏羲廟內柏樹上每棵樹干上都粘滿了大小基本均稱,全身各有點燒痕跡的紅紙人,聞到的是廟中空氣中濃濃的艾草香味。這場景,仿佛伏羲從神座上降臨,親自為成千上萬民眾治疾消災。千百年來,家鄉(xiāng)人就是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先祖伏羲的崇拜和期望,同時也是人們對長壽長青,木質芳香,經(jīng)久不朽,視為吉祥昌瑞的古柏信服的一種心理暗示吧。
伏羲廟神樹上貼紅紙人企望治病去疾
奇柏蒼槐育鄉(xiāng)人
如果說,南郭寺的千年老樹令人贊嘆稱奇,伏羲廟的神樹記錄著遠古痕跡,那么,到家鄉(xiāng)玉泉觀,觀賞那株難以置信的辮柏,你感受到的是另一種特別奇異的感受。
位于城區(qū)北山之上的玉泉觀,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因山上有一口清澈爽口的泉水而得名。經(jīng)元、明、清三代擴建重修,整個建筑格局,遵道法自然的思想布局,不刻意造景,卻巧妙的運用自然地勢特點,依山就勢,沿溝順崖,自下而上,巧妙布局。在大小64座仿園林建筑中,就有50余株古樹布滿其中,其中千年以上參天古柏11株,最大樹齡達1500年,300年以上的有23棵,百年以上的有10余棵。歷經(jīng)千百年,仍枝干挺拔、樹冠如云、蔥郁茂盛。而令世人稱奇的是,在高達數(shù)十米的神仙洞崖黃土層中,一棵高13米,樹圍2.6米,樹齡上千年古柏,如橫空出世,突顯崖中,根露崖邊,主干挺拔,樹干交集,枝盛葉茂,根莖相織,成發(fā)辮之狀,形如女子發(fā)辮。相傳這一古柏為五代時梁真人親手將根莖交辮后栽植,又稱“手植柏”。
仔細觀賞這株奇特古柏,它如同少女發(fā)辮,清爽細膩,凸青春活力。又如少婦之辮,粗細相交,顯雍榮華貴。更像一老婦之辮,粗曠隨意,但仍見昔日風韻。多少年來,數(shù)人在這實屬罕見的辮柏前端詳、觀察,即感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又贊嘆家鄉(xiāng)的這塊風水寶地滋養(yǎng)了它,經(jīng)千年不朽之神奇。隴上文豪、清舉人王權曾賦詩“就中柏最齊,懸空若鳳翥。崖根屈曲盤,千載神呵護?!?1987年,全國古樹研究人員現(xiàn)場觀摩后,贊其獨特的形狀而喻為“全國之最”。
玉泉觀辮柏
在玉泉觀三清殿院中及斗母宮院西,兩株千年古柏根深葉茂,蒼郁壯觀,枝葉繁茂,特別引人注目。一株高約18米,樹圍達4.05~4.25米,周身隆穹,蒼勁雄奇,如雄鷹展翅,翱翔天空。一株高約15米,臨崖南伸,凌空挺拔,直插云天。兩株古柏,頂天立地,遮天蓋日,交相呼應,真是“欲與天公試比高?!?/p>
人們常說千年古柏百年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槐有著不可比喻的象征意義。古代無數(shù)飽讀經(jīng)書的讀書人。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就是考取功名,所以用國槐樹代指科舉,學子們去參加考試,就叫踏槐,每逢考試時間就叫槐秋,槐樹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秦州區(qū)文廟大成殿前的千年國槐
家鄉(xiāng)市中心原學府街的文廟,歷史悠久。據(jù)清·秦州《志》載,“秦州孔子廟始于元大德年間,命年所修,且修且圮”。據(jù)專家考證,廟內大成殿內兩個寶蓮華格式柱基石源于漢代皇城。從元大德六年始建至民國14年的600多年間,文廟先后維修過十次,廟建制益臻,建筑完善宏偉,在省內文廟中小有名氣。上世紀40年代原文廟內曾開辦過學巷小學,女子師范,女子中學,中華西路小學,算是給孔夫子有所交代。深為遺憾的是,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文廟主要建筑被陸續(xù)拆除。如今的文廟,2002年經(jīng)重新修復后,現(xiàn)僅存大成殿及戟門二處建筑。慶幸的是,經(jīng)多方搶救即發(fā)現(xiàn)后留存有大成殿內正中上方懸掛康熙御賜匾額《萬世師表》,藍底金色打印。匾正中供奉“大成至圣文宣神位”牌。殿門上高懸道光御筆《圣協(xié)時中》匾額,雍正四年《生民未有》匾額,順治御筆《圣德載物》,咸豐二年御筆《德齊疇載》,乾隆三年御筆《與天地參》,同治三年御筆《圣神天縱》,光緒七年御筆《斯文在茲》,宣統(tǒng)元年御筆《中和位育》等扁額部分懸掛在殿內。
現(xiàn)在文廟的規(guī)模已經(jīng)很小。但令人欣慰的是,文廟雖經(jīng)千百年風雨雷電的不斷侵洗,雖面目全非,但仍有百年以上的六棵國槐和十余棵古柏幸存。
進入文廟,可見國槐分布在廟內周邊左右。左手一棵樹齡600年的國槐,樹軀粗壯,三人才可合抱,高達數(shù)十米,樹干上部不知何因截斷己枯,但從樹干側長出七八枝粗壯樹枝,枝條發(fā)達,樹葉茂盛,皺黑糙狀的樹干,條條粗壯的樹紋,記錄著過去的滄桑歲月和生命的不屈。大成殿前東西兩邊兩棵國槐,巍峨茂盛,蔥蔥蘢蘢,繁枝茂葉,護衛(wèi)著大成殿堂。2001年,中央考古普查組測定,國槐據(jù)今有1500多年,當為唐槐,可見其歷史之久。院內幸存的十幾株古柏,參天挺拔,虬枝錯節(jié),和國槐一起,在風風雨雨中經(jīng)歷磨難仍堅韌不拔。
從百年國槐守護著故鄉(xiāng)文廟,文廟又一代一代地傳承中國文化。從春秋時期家鄉(xiāng)秦祖、壤駟亦、石作蜀千里迢迢到山東曲阜拜孔子為師,位列七十二賢人之中開始,孔學文化在家鄉(xiāng)就開始傳播,號稱“隴上三賢” 的仨人學成回鄉(xiāng)后,“淳教化,移風?!保Ч泡d譽,后世敬仰,文以載道,文以化人。使故鄉(xiāng)尊師崇教,祖輩傳世,民風淳樸,人才輩出。像國槐,古柏一樣,將傳統(tǒng)價值觀和精神世界、始終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沃土之中。
滿城國槐,千年古柏,記錄著故鄉(xiāng)深厚的文化沉淀,一代又一代名將武士馳騁戰(zhàn)場,名人鄉(xiāng)賢脫穎而出。被譽為 “隴上鐵漢”的安維峻與家鄉(xiāng)松柏的一段情緣,傳為佳話。
安維峻,號曉峰,甘肅天水秦安縣人,清代著名諫官。光緒六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進士,后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他性情耿直,不阿權貴。在臺諫任職的短短14個月中,向光緒皇帝上疏64道。中日甲午海戰(zhàn)之前他支持主戰(zhàn)派,連續(xù)上書,最著名的是《請誅李鴻章疏》,聲震京城,而因言獲罪,被革職發(fā)送張家口軍臺效力。他在流放張家口期間,特意寫信囑咐兄弟子侄,在老家村里背山面水的二級臺階上,為他建處山莊,并叮囑在莊前要廣植松柏。安維峻對柏樹情有獨鐘,是因為任職所在御史府中廣植柏樹,所以御史府也別稱“柏臺”,使他對松柏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公元1899年冬,安維峻結束了五年的流放生涯,遇赦召回,回到家鄉(xiāng),隱居老家柏崖,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隴上鐵漢”安維俊像
歸里之后的安維峻以柏崖自號,并將其居處命名為柏崖山莊。山莊己撞成蒼松翠柏上百株,枝葉茂盛,高大挺拔。在這里,安維峻常在柏林之中,讀書呤詩,但憂國憂民,愛國之心并沒撲滅。柏樹之林中常?;仡櫦耐兴簧灾緢髧那閼雅c夢想,但滿腔熱血無用武之地,一生政治抱負無處施展,只能面對蒼天大地,株株松柏,嘆天憾地?!鞍匮露喟赜羯n蒼,宜我草柏名山房。老干不須饒雨露,小株亦自耐風霜。托根到地一何穩(wěn),傲骨撐天久彌香。葉可巢蔦蔭清晝,枝如棲風嗚朝陽。盡客高士胸襟豁,要見史人手澤長。陶令歸耒種五柳,何知遠叟此書堂?!边@首《詠柏》詩,是安維峻托柏樹之物,表滿腔報國之志所作。在柏崖,他開辦私塾,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了一批讀書人,學成后報效國家,去實現(xiàn)自己未盡的夙愿。又以他的威望和號召力,投身家鄉(xiāng)公益事業(yè),盡全力為家鄉(xiāng)父老盡微薄之力。他所居住的柏崖成為家鄉(xiāng)人心中十分想往的地方。有老人回憶,民國時,他所居住地柏崖稱“柏崖聳翠”,為秦安八景之一。
雖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柏崖的上百株柏樹被砍伐,山莊被拆除,“柏崖聳翠” 己成為一片廢墟,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安維峻如同柏樹一樣堅韌挺拔,大風大浪中寧折不屈、視死如歸的“鐵漢”形象,一直被世人敬仰和傳頌,他如同古柏一樣的傲骨風格,流芳百世。
玉蘭樹的傳奇
玉蘭花,因其“色白微碧,香味似蘭” 而得名,有人把它與海棠、牡丹,桂花并列,美稱為“玉堂富貴”。其種植歷史可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屈原《離騷》中曾有“朝軟木蘭之墜露兮,夕餐菊之落英。” 之詩語贊美。白玉蘭一般種植于江西、浙江、湖南、貴州名山及國內大城市園林之中,過去在北方很罕見。
家鄉(xiāng)兩棵玉蘭樹的故事成為一段跨越歷史,名人和玉蘭奇遇、省長和大師交往,在民間久久傳送的人文佳話。
甘泉鎮(zhèn),是家鄉(xiāng)著名的古名鎮(zhèn)之一,以其獨特誘人的魅力令歷代文人墨客流連忘返。
在古鎮(zhèn),有一座 “太平寺”,寺廟始建于何時,已無從可考。因寺內有一眼醇香的泉水,名“春曉泉”,水質甘美,清涼甜醇,故稱為“甘泉”,太平寺由此而得名。據(jù)《秦州直隸州新志》記載:“馬跑泉東南二十里為甘泉寺鎮(zhèn),有甘泉寺,泉在寺中廈下,一名春曉泉。”又記:“佛殿中有泉涌出”,“東流入永川,甘水極盛,旱不竭,冬不凍,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號甘泉寺。” 可見此泉名聲之大。而唐代詩圣杜甫游寺品泉,吟詩贊嘆,更使該寺名聲大起。
麥積區(qū)甘泉寺雙玉蘭樹
公元759年7月,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流寓秦州期間的唐代詩人杜甫,處于居無定所、衣食無著,不得不為生計而四處奔波的窘境中。這期間,他曾在甘泉古鎮(zhèn)的太平寺、西枝村、東柯谷等地數(shù)次駐足,雖處境艱難,但觸及當時淳樸民風、優(yōu)雅環(huán)境,以詩人的奔放、細膩和激情,先后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在秦州期間,給世人留下了110多首著名的隴右詩。
相傳,到了宋時,為了紀念唐代詩人杜甫流落秦州時,曾寓居過甘泉鎮(zhèn),多次游太平寺,為紀念先生,后人在寺內種植了兩棵玉蘭樹。這兩棵玉蘭樹,日久天長,泉水滋潤,眾人養(yǎng)護,長成高約二十五米,樹圍約二米,既高大挺拔,又婷婷而立的參天大樹。每年開春之時,雙玉蘭樹蓓蕾初綻,滿樹玉蘭花同時迸放,蘭花瓊枝,白紫競艷,滿目皆花。從含苞待放到花開滿樹,遠近游人紛紛蜂擁而來飽覽這西北高原上罕見的競相綻放的一白一紫玉蘭花,而流連忘返,真是“滿園繽紛飛玉麟”。
幾百年后,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揮亳題寫的“雙玉蘭堂”四個大字,更使甘泉“雙玉蘭堂”名氣大震,名揚國內。而齊白石先生的題詩,后制匾懸掛于太平寺,更有一段曲折而有趣的故事。
坐落在家鄉(xiāng)遠山之中,始于十六國時期后秦(384-417年),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11個朝代,從4世紀一直建到19世紀,1600余年開鑿和修繕的麥積山石窟,自明、清以后,淹沒于故鄉(xiāng)深山幽谷、荒草叢林中,漸為世人不知曉。1941年,早年入學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啟超等大師,被梁啟超稱為“此才在今日,求諸中原,亦不可多靚。百年以來,甘涼學者,武威張氏二酉堂之外,殆未或能先也?!北环Q為“現(xiàn)代隴上文宗”的家鄉(xiāng)人氏馮國瑞,爬山涉水,在茫?;牟萸G棘之中,首開對麥積山石窟發(fā)現(xiàn)、考察、研究、推介、宣傳和保護,具有跨時代的開創(chuàng)意義。使湮沒于荒山野嶺沉睡不知多少年的石窟藝術,名揚天下,引起震動。1943年10月,經(jīng)馮國瑞先生寫信相邀,張大千先生一行到天水,乘馬車、滑桿和騾馬,到達麥積山。他“凡可攀登的如上、中、下七佛閣,牛兒堂等。大千先生一一登臨瞻仰。他對飛天藻井,諸佛雕塑,贊賞不一。同時他對麥山形奇特,石窟高懸,四面嘉木蔥郁,山鳥時嗚,松鼠跳躍,蝴蝶飛舞的優(yōu)美景色,大為稱贊,樂不可言,于是掀髯狂笑,聲震山谷?!?/p>
全國解放后,麥積山石窟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繼1953年3月4日,由中國美術考古拓荒者、雕塑家、現(xiàn)代美術教育和美術考古學派的先驅王子云率領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對麥積山石窟進行為期32天的工作后,當年7月,中央文化部組織了吳作人為團長的麥積山勘察團,在馮國瑞先生陪同下對麥積山石窟進行全面勘察。途中,經(jīng)馮國瑞先生推介,路經(jīng)甘泉鎮(zhèn)太平寺游覽、參觀。
冬去春來,正是百花齊放,萬物復蘇之季,考察團一行跨進太平寺,迎面看到的是兩株枝壯葉茂,高聳入云般,正在盛開中的雙玉蘭樹,二株綻放的玉蘭花,一株花如雪,一株紫如緞,考察團一行大為驚嘆,興奮不已。隨同考察的植物專家仔細觀看后,認為二株玉蘭樹樹齡在1200年左右,在西部實屬罕見。
陪同考察結束后,馮國瑞先生返回蘭州,向時任甘肅省首任省政府主席的天水藉鄧寶珊先生詳細介紹了此行中意外發(fā)現(xiàn)的雙玉蘭樹,并請他提詞。在百忙中仍不忘家鄉(xiāng)的鄧寶珊先生,聽到介紹后,十分高興,對玉泉鎮(zhèn)的雙玉蘭樹甚為關愛,專為太平寺雙玉蘭題寫詩:“萬丈光芒筆有神,盛唐一老歌萬民。幸逢此日非當日,不薄今人厚古人。南柯東柯記流寓,麻鞋草笠謄寫真。林泉絢麗新歌頌,雙玉蘭開到處春。”以后,他將家鄉(xiāng)玉蘭樹的神奇來歷詳細介紹給年己九十高齡的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并請他提名。
1954年,95歲高齡的齊白石老人應邀題寫了蒼勁有力的 “雙玉蘭堂”,并應允作畫《杜甫行音圖》。白石老人的四個大字大氣磅礴,自然曠達,和寺內美麗的雙玉蘭花相得益彰,為太平寺這座隴右名剎增色不少。以后,鄧寶珊先生又請國畫大師陳半丁先生作畫《雙玉蘭圖》。1959年國慶節(jié),鄧寶珊和吳鴻賓同志委托麥積山文物保管所將白石老人所書做成白底藍字的匾額,懸掛在甘泉寺雕梁畫棟的仿古建筑殿宇門上。白石老人親筆題寫的“雙玉蘭堂”匾額,和宇內高潔雅麗,芳香馥郁,雪、紫兩色的雙玉蘭樹相輝互映,格外引人注目。白石先生題“雙玉蘭堂”后,更使太平寺兩株上千年歷史的雙玉蘭樹名氣更高,前來觀賞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白石老人提寫的“雙玉蘭堂
春暖花開、春意盎然的初春,是欣賞難得一見的雙玉蘭花并相綻放的最佳季節(jié)。走進古老的太平寺,遠望二棵皎潔無瑕的玉蘭樹中的玉蘭花宛如在綠色海洋中的片片風帆,隨著微風,在自由自在地地翱翔。像點綴在綠色綢緞中的紫色花,在陽光照射下,變換出多彩的畫面。近看只見兩株古玉蘭樹高20多米,樹冠在6米左右,相距5米,樹干粗壯挺拔,高大的樹軀,壯美的枝干,如冠的枝葉,南面的一株樹枝蒼勁曲折,宛若盤龍,開出白壁無瑕,晶瑩剔透,純凈如雪的白色花朵,北面的一株樹枝盤根錯節(jié),宛若蛟龍,開出純潔清新、高貴莊重、素雅驚艷的紫色花朵。千年來,兩樹似一對情人脈脈含情,相依相偎,仿佛要把對方攬在自己懷里,但雖近在咫尺,也只能爭奇斗艷,技葉相望。兩株千枝萬蕊的玉蘭樹,花朵嵌滿枝頭,花開滿枝,自由奔放。抬頭仰望,白花紫花,清麗瑩潔,花瓣分明,或向上傲視,或朝前怒放朵朵張開花瓣,展示自己的豐姿,分外晶瑩奪目,整個院內,滿溢花香,迎面撲來,似仙女撒花,把白色、紫色的玉蘭花撒向人間,不由得使人心曠神怡,陶醉其中,真有“雙色玉蘭國色玉香,滿園春色姹紫嫣紅?!?之感受。
盛放中的白玉蘭花
在家鄉(xiāng),隨著人們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日益關注,對古樹名木的維護倍加重視,在城區(qū)幾條聞名遐邇,人人皆知,熱鬧非凡的名木街,以樹成名,以樹聚客,成為家鄉(xiāng)人文交融,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一道獨特風情線。
在“雙玉蘭堂”玉蘭花盛開的前后,城區(qū)白玉蘭一條街中怒放的玉蘭花,潔白如雪,如從天而降,帶給人們的是素雅、溫馨一般的驚艷。
秦州區(qū)自由路白玉蘭一條街
自由路玉蘭一條街是故鄉(xiāng)古巷,這里有上百年歷史的老學校,600多年樹齡的國槐,明清及民國古民居,年年初春,這里的玉蘭花就會如期開放。
三月,這里玉蘭花俏然開放,一朵朵花伸展出婀娜的艷姿,迎空向上,給家鄉(xiāng)送來春天的溫暖和問候。從遠處觀望,簇簇白花,茫茫一片,白的聲彩,花的世界。走入巷中,滿巷皆香。街里兩旁,株株高過屋檐的玉蘭花,盛開在屋頂間,屋檐下、古樹邊,半空中,玉蘭花花瓣鑲在枝條上,朵朵雪白躺在屋頂上下,如癡如醉,盡情展現(xiàn),風情萬種。雪團般的花朵,一團團,一簇簇,隨著春風飄游,點綴在古色古香的古民居之中,在雕梁畫柱中爭相奪艷,使整個古巷以特別的韻味。夜色中,朵朵掛在樹梢的白玉蘭,像池塘綻放中的荷花,靜靜展放,亭亭玉立,清秀雅致。每到這時,這里成為每年春季市民踏青迎春好去處,更多的攝影愛好者趕來拍攝,眾多的網(wǎng)民前來打卡轉播。
房檐屋上盛開中的白玉蘭
無獨有偶。在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下,也有一座太平寺,寺中有兩株高20多米,樹冠6米的高大玉蘭樹,樹齡已久。多少年來,好似約定一般,待城中的玉蘭花繁花過后,寺中的雙玉蘭閃亮登場?;ㄩ_時舞動青春,熱情奔放,朵朵盛開中雪白的玉蘭花,仿佛在向游人獻出自己的豐姿,向矗立在群山峻嶺中的麥積山石窟中的眾佛送出美好的祝福。
在故鄉(xiāng),不論玉蘭樹生長在什么地方,潔白無瑕的白玉蘭成了故鄉(xiāng)人春天的記憶,它傳遞給故鄉(xiāng)人的不僅是春天的氣息,更多的是“出污泥而不染,”的那種白玉蘭自強、自立、自主的氣質和精神。
秦州區(qū)黃金大道
黃葉鋪地滿城歡
家鄉(xiāng)的秋季天高云淡,風景秀美,氣候宜人。南北兩山,叢林盡染,藉河岸邊,花團錦繡,天水湖中,魚翔淺底。從幾年前開始,秋季落葉時節(jié),一年一度的全市黃金大道賞葉狂歡周在銀杏一條街如期進行。這里,不需號召、無人組織、自由參與、各顯其才,盡情奔放,成為秋季家鄉(xiāng)萬眾矚目的狂歡街。
市中心青年南、北路長約一公里, 216株銀杏樹,整齊的排列在道路兩側,樹干梃拔,枝繁葉茂,樹冠茂盛,遮天擋日,除了冬季,整條街籠罩在銀杏樹的綠色之中。每到立冬前后,原來碧綠的銀杏樹葉一夜之間變成金黃色,每棵樹都像披上了金色盛妝,整條街瞬間變成金黃色的世界。幾天后,銀杏樹葉開始掉落,滿目所見,是一葉又一葉黃色樹葉飄飄然從天而降,灑落大地的黃色銀杏葉,耀眼奪目般覆蓋了整個街道,在陽光的照射下,發(fā)出金色的光澤,人們把這里稱為黃金大道,家鄉(xiāng)人迎來一年中最佳的觀賞期。
那些日子,每株銀杏樹上黃葉翩翩,掛滿枝頭,隨風飛舞,灑滿大地,片片銀杏飄然落下,金黃滿地。滿街金黃色的葉片像天女散花般,紛紛揚揚,從天空飄落而降,一片片金黃色的葉片似飛舞的彩蝶,瀟灑飄舞,隨風飄逸。落于地面的黃葉,好似是每年相約之中和大地母親的接吻,片片落葉層層疊翠,如同黃金鋪地,大地成精華,炫美壯觀的黃金大道成為秋季大自然送給家鄉(xiāng)人的大禮,給古城增添了詩一般的浪漫,大海一樣的激情,畫意中不一般的韻味。
黃金大道上狂歡中的人們
每到黃金大道狂歡期,這里處處皆是大自然中美景變幻的舞臺。涌動的人潮中,眾多游客和市民或全家結伴而來,老人閑步賞景,戀人舒心散步,孩童嬉戲玩耍,游人選景拍照,在片片金黃的銀杏葉中,沒有煩惱,只有熱情奔放,每個人都忘情地享受著這一刻金色秋日帶來的歡樂。
那一段時間,每天從早到晚,整條大道變成一個盛況空前的自然舞臺。在市民扶老攜幼耒這里觀賞中,更多的是年輕人的狂歡、奔放和兒童們的盡興,各種表演的紛紛登場。麥積飛天從麥積山石窟壁畫中飄逸而來,下凡此間,輕舒長袖,傳給鄉(xiāng)鄰溫情。秦腔藝人扮相登場,一曲曲秦腔吼響街頭,演出千年變幻。青春靚女濃妝艷裝,如花似玉,如畫中之人,定格在金黃色彩之中。兒童們在打擊樂、架子鼓上奏出悅耳曲目,展現(xiàn)自己的才藝,給家鄉(xiāng)助興。大爺大媽盛裝出場,集體舞、交誼舞、廣場舞盡情顯擺。網(wǎng)民和網(wǎng)紅博主爭相前來打卡,將一段段動人心弦的短視頻,發(fā)給微信朋友圈,把美景和那一瞬間最浪漫的情調和歡樂傳遞給親友。進入夜晚,華燈下,街道兩側懸掛的紅色燈籠,點綴在一片金黃色中,人山人海,似一波又一波的海潮,在金色銀杏的夢幻世界中,溶入街中,盡情享受著用金黃的銀杏葉堆積成的一個又一個情意滿滿,浪漫而又溫馨無限的夜晚,黃金大道更顯得一片輝煌。
如果說,銀杏樹黃色的美不光在于那片黃色葉片和那鋪墊大地的金色,它帶給故鄉(xiāng)更多的是激情、奔放和浪漫。那么,春日,走進天水湖邊的藉河風情線中的“中日友好櫻花園”,欣賞日本“天水會”和當?shù)毓餐鲑Y興建的櫻花園中盛開的攖花, 體會“一衣帶水”來自異國的溫情,感受到的是70年前在天水參加天蘭鐵路工程的日本工程人員對我家鄉(xiāng)的留戀。夏日,烈日當空,赤日炎炎,走進二旁高大茂密的法國梧桐樹林立的桃園路,透過樹葉縫隙,一縷縷陽光滲入街中,閃閃發(fā)亮,涼風習習吹耒,清爽透涼,好不愜意。而一年四季,遍布家鄉(xiāng)街頭、路側、公園、綠化點處處皆有的那千棵雪松、帶給你的即有震撼,又可能是浮想聯(lián)翩。那雪松,軀干粗壯,堅挺直立,直插云天。在茂密的樹冠下,枝干直插在樹干上,蜿蜒虬勁,似張開雄健翅膀的雄鷹,整裝待發(fā),去直擊長空。又似一只只綠色風凰,在展示自己美麗的身軀。尤在冬日,大雪壓頂中,唯有雪松,頂天立地,一片翠綠,點綴在城市各處,帶給人綠色的驚喜,春天的希望。
如同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離不開樹木縈繞,人們的生活同樹木息息相關,須臾不可分離一樣。在家鄉(xiāng),古樹名木還有相當一部分散布在鄉(xiāng)村,而古樹名木分布較多的鄉(xiāng)村,
遍布全城的雪松
多為比較古老,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的村落。正如明風月人《老樹》一詩中“百年老樹倚柴門,樵徑蒼蒼野色新。醉向溪頭望明月,葉深風細夜還聞?!?散布在社棠鎮(zhèn)蘇家灣村上百年柿樹林、 街子泰山廟古松柏、白石峪秦漢古道蒼桑老樹,秦安文廟古柏,甘谷大像山名木,清水縣梅江村百年古槐、張家川縣馬鹿鎮(zhèn)康王村古梨樹、武山縣城關鎮(zhèn)雷山村百年國槐等等,不過是眾多村落古樹中的嬌嬌者。
麥積區(qū)社棠鎮(zhèn)蘇家灣村300年樹齡柿子樹林
多少年來,無數(shù)古樹、名木像擎天巨傘,默默地送走過家鄉(xiāng)無數(shù)日日夜夜。年年月月,風風雨雨中,虔誠地守護著每個村落,滋潤著每戶村民,至今有些雖然身軀黝黑,樹皮上布滿粗壯的皺紋,枝條也開始彎曲,但樹干仍見偉岸,青蒼如昔,在它們的身旁,喜人的是更多的新樹正在茁壯成長,雖然它們和老樹相比,樹齡太短,資歷太淺,但在歲月長河中,將和老樹一樣,抗擊風雨,迎接雷電,不離鄉(xiāng)土,頑強成長,跨越百年甚至千年,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繁衍生息,自強不息。
麥積區(qū)中灘四和村演營寺千年古柏
家鄉(xiāng)的古樹、名木,威嚴、挺拔、堅韌、穩(wěn)重、它高大雄壯,筆直如箭。它樹干堅硬有力,枝條堅韌,經(jīng)風吹雨打的考驗,仍枝葉茂密,神態(tài)有力,雄厚,穩(wěn)健、給人以壯觀、大氣的感受。歷盡滄桑中,守護和富澤了一輩又一輩家鄉(xiāng)人,記錄下了家鄉(xiāng)的時空變遷和歷史年輪。一代又一代家鄉(xiāng)人,在先祖賜予的這塊土壤豐沃、氣候宜人、景色秀美、人杰地靈的秦嶺、渭水之濱大地上、用勤奮雙手和心血,養(yǎng)護出無數(shù)古樹、名木,培育出無數(shù)杰出人才。一代又一代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不懈奮斗,以愚公移山的氣魄,矢志不移的決心,如今使家鄉(xiāng)一棵棵大樹枝繁葉茂,充滿生機,一株株小樹破土而出,朝氣蓬勃,使故鄉(xiāng)大地一片翠綠,和歷史的年輪相交,深深的烙印在家鄉(xiāng)這塊熱土上。
秦州區(qū)臺子清真寺600年樹齡國槐
滄桑巨變,滄海橫流。今天,隨著家鄉(xiāng)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日益法制化、常規(guī)化、制度化,深愛古樹名木的家鄉(xiāng)人正加倍精心呵護著它,養(yǎng)育著它,一代又一代的家鄉(xiāng)人將它作為歷史使命和神圣職責傳承下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