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明清兩代狀元寫的字#登上熱搜,考卷上的字筆跡工整,字體美觀,如同行云流水,令人賞心悅目。不少網(wǎng)友高呼“古代狀元果真有真本事!”、“這個卷面分必須滿分!”“看著自己的狗爬字哭了……”
當然,狀元之所以能成為狀元,絕不僅僅是因為寫字好看,個人的才華才是關(guān)鍵??!那么在古代,才華要通過什么體現(xiàn)呢?答案就是考試!
古代選舉制度的發(fā)展可以說是越來越排除其他因素的介入,而一切以考試為定,所謂“一切以程文為去留”,就是說由考場上的文章水平來決定錄取,至于政治權(quán)力、財富和家族名望等容易承襲的因素則被盡量抑制,個人平時的品行等一切趨于積累的因素也被淡化,考場最終構(gòu)成科舉制度的中心一環(huán),成為錄取入仕的首要標準。
而無論入學還是入仕考試,都離不開八股文,正所謂“八股取士”。
而八股文在20世紀成為眾矢之的,遭到激進主義、自由主義思潮的猛烈抨擊。“八股”成為一個臭名遠揚的名詞,凡與它沾邊的都被列入批判之列,除了“舊八股”、“土八股”,又有“新八股”、“洋八股”,還有“黨八股”“政治八股”等種種名目,只要是迂腐形式、可笑文章、荒謬教條都可冠以“八股”之名,被人們理所當然而又不假思索地予以唾棄。
但是,為什么八股會成為古代科舉考試錄取入仕的首要標準?為什么不考別的,而就考這常被認為是最無用、也最呆板、最僵死的八股?為什么八股能在一種涉及全國上下、地位也最重要的考試中延續(xù)近五百年之久?
如果拋開一些既定的成見客觀地去看八股文,也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某些可取的地方(當然這么說并不是要為八股文翻案),這個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驚艷你的不止是那工整的書法,也包括背后文采。
01
清人初學八股,重視區(qū)分層次,往往要先讀八股形成之初,也就是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之文數(shù)十篇,來作為入門之路。
“此四朝文者,制藝之鼻祖,讀此方知體格之源流也。”這個時候的八股文簡明扼要,易于把握。
接下來列舉的這幾篇文章都選自方苞遵照乾隆之旨為厘正科場文體所選的《欽定四書文》,是“清真雅正”標準的具體展現(xiàn),還可從中看出清廷所懸功令標準。
錢福(約1505年前后在世),字與謙,號鶴灘,華亭(今上海)人,最早的制義名家,與王守溪并稱“錢王”。少負異才,科名鼎盛。弘治庚戌(1490年)會元、狀元,授翰林修撰。詩文藻麗敏妙,登第后名聲煊赫,遠近以版乞題者無虛日。下為其文:
向上滑動閱卷
這是一篇典型的兩扇題文,一扇講“好仁”,一扇講“惡不仁”,應(yīng)當說大比最難作也最見功力。原評語曰:“太史公之所以獨高千古者,以其氣大也。此文當觀其一往奔放、氣力勝人處,如徒摘水火、芻豢、蛇蝎、鴆毒語,為先輩訾議,則以小失大矣?!?/p>
我們再來比較兩篇同樣題目的文章:一篇是丘浚的程文,一篇是王鏊的墨卷。丘浚(1418—1485),字仲深,廣東瓊山人。景泰甲戌(1454年)進士,授編修,成化間為國子監(jiān)祭酒。下為其文:
向上滑動閱卷
再來看王鏊的掄元墨卷。王鏊(1450—1524),字濟之,世稱守溪,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憲宗成化甲午(1474年)解元,乙未(1475)會元,廷對為第三,是為制義大家。下為其文:
向上滑動閱卷
對王鏊的這篇文章,原評曰:“字字典切,可配經(jīng)傳,佳處尤在用意深厚、是圣人使人各得其所。”方苞評曰:“渾厚清和,法足辭備,墨義之工,三百年來無能抗者?!睂@兩篇文章,方苞合評曰:“骨力雄峻,函蓋一時,此程與墨并制科文之極盛也。”又說:“元作重講百姓寧,此程重講兼驅(qū),是其用意異處;俱先于反面透醒,是其作法同處?!辈贿^兩者比較,還是前者略勝一籌,這或也是較從容之故。
最后,我們再看看歸有光的一篇墨卷。歸有光(1506—1571),字昭甫,又字開甫,號震川,昆山人。少穎異,九歲能屬文,弱冠通五經(jīng)三史,中舉后屢試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道,學者數(shù)百人,稱為震川先生,但至嘉靖乙丑(1565年)始中進士。他主張“以古文為時文”,與唐順之并稱“歸唐”,其文被譽為“涵蓋一世”。下為其文:
向上滑動閱卷
誰還記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p>
本文原評曰:“舉孔子以折服諸子,不是單引詩詞,故歸重孔子,贊與詩同詞,故但直出詩詞而重發(fā)下文,此先輩相題最精處,文之渾雄雅健,在稿中亦為上乘?!?/p>
02
破題
破題即每篇文章的起首兩句,如不按句讀而按現(xiàn)代標點符號,則只是一句。用來說明全文的主題要義,之所以稱之為“破”,用張行簡的話說是“題整而分析言之,如整物而使之破,故謂之破題”?;蚩烧f把一題破分成兩句,從題義中析取一個角度,一個要點。
清代破題要求結(jié)尾用虛詞,如“也”、“矣”、“焉”、“已”、“而已”等,但不可用疑問,反詰虛詞。破題且不可直說人名、物名,而必須用其他詞來代替,此已形成定式。
破題未妥者則往往被黜或遭人嘲笑,如陳憲章應(yīng)試南宮,破“老者安之”三句為:“人各有其等,圣人等其等”,十個字出現(xiàn)三個“等”字,首先不免累贅,于是有人批其旁云:“若要中進士,還須等一等?!?br>
還有,科場閱卷,考官少而試卷多,考官常易疲累,故文章開頭是否能寫得精辟警醒,開門見山,乃至開門就見山之奇峻,從而引起考官注意,自然對考生來說相當重要。
但破題之重要更在于其本身,在于其與整篇文章的關(guān)系。劉熙載說:“昔人論文,謂未作破題,文章由我;既作破題,我由文章。余謂題出于書者,可以斡旋;題出于我者,唯抱定而已。破題者,我所出之題也?!?/p>
代
“代”即代入語氣,代人說話,代人說理,“代當時作者之口,寫他意中事”。由于制義之題并非“根于己”,而是“根于經(jīng)”,就不能自說自話,而必須代人說話。又由于經(jīng)書主要是圣賢之言,“代”就主要是“代圣賢立言”,代圣人說話。
童生試所出小題因為較零碎,又有截搭等種種名目,故偶爾也會有題出到如陽虎、王孫賈、微生畝之言行乃至犬吠之類,此時作文也可代入此類主體之口氣,但一般來說,遠為鄭重的鄉(xiāng)會試所出大題都是“代圣賢立言”,要求考生闡發(fā)的都是圣賢義理。
“代”也叫“揣摩”,還有一種揣摩則是指揣摩風氣,揣摩考官,茲不論。即設(shè)身處地,假設(shè)自己就是原題之作者,設(shè)想自己處于此種地位,感同身受,會說些什么。
也正是因為有“代”,才有話可說,有活潑文機,否則,圣賢之言已全著于題,題無剩義,還有何話可說。
也是因為有“代”,有“代”者理解、領(lǐng)悟水平的高下深淺,也才會有文章的高下深淺,而由文之拘謹或活潑,又可見“代”者之胸次或機敏,故汪武曹曰:“代法者,時藝之金針,信矣哉!”
比
八股文也叫八比文,破承起講的“冒子”后,即為比的部分,是為全文的主干及華彩部分。商衍鎏說:“比者對也,起、中、后、束各兩比內(nèi),凡句之長短,字之繁簡,與夫聲調(diào)緩急之間,皆須相對成文,是為八股之正格?!?/p>
文章每兩股成一對,單看一股,就像散文,但若再看與之對應(yīng)的另一股,則字句長短、虛字實字,人名地名乃至聲調(diào)平仄都與之相當。意思也常常是單看一股則偏,再看一股則全。
一般全文有八比(八股),即起二比(也叫起股或提比)、中二比(中股),后二大比(后股),末二小比(也叫束股或束比),但二小比亦有提前用于起比之后,或中比之后者,有時也徑直略去,這樣全文就是六股了。蔡元培說:至晚清,六股已是很普通。
這一點也在閱讀晚清朱卷中得到了印證。這有助于突出大比,集中精力在大比中發(fā)揮。但是,比太少又可能失去變化起伏,故八股文一般以六比、八比為正格。
連接全篇
八股雖然有駢有散,有虛有實,有樸有華,卻講究渾然一體。破之后有承,承之后小講,小講之后又再入文題,然后是起二股,一般起二股之后又再點出題目,再中二股,后二股大段發(fā)揮,這其間又可能有過接,之后或戛然而止,或再用二小比束股,然后收結(jié),如系引申出文題下文的意思則叫“落下”。
總之,破題、承題、起講、入題之間,各比之間、以及冒子與比、與收結(jié)之間都要有一種緊密的有機聯(lián)系,不僅在語氣上能順得過來,使人有一氣呵成之感,而且要收一種整篇有理有法、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謹之效。有人將八股文譬之于人:“破題猶冠也,承題猶發(fā)也,起講猶首也,入手猶項也,起股猶兩臂也,中股猶腹背也,后股猶兩腿也,束股兩足也,中間之出落呼應(yīng),猶通身之筋脈也。”所以,古人講究全篇起承轉(zhuǎn)收連接之法。
03
借用啟功的一個通俗比喻:“八股破題的作法,和作謎語極其相似,謎有謎面、謎底,破題兩句即是謎面,所破的原文題目即是謎底。進一步講,全篇的八股文幾百字都是謎面?!?/p>
我們一般都是就謎面(如幾句話,一首詩)來猜謎底,并且常??稍谝?guī)定的范圍猜(如打一物、打一字),而應(yīng)當說,設(shè)計一個謎面要遠比猜一個謎底困難得多,設(shè)計一個幾百字的長謎、韻謎、詩謎就更難了。
而八股文就可以說是這樣一個長謎,一個文謎(就其中比的部分而言還可以說是韻謎),八股文的作者也就可以說是這樣一種長文謎的設(shè)計者。他還要通盤考慮到理、法、辭、氣,乃至音調(diào),平仄等各個方面,因而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一個學作八股者確實很難一下就掌握此技,他往往先需從二句破題學起,這是最初級、也最優(yōu)先的設(shè)計謎面,然后承題擴展到三四句,起講再擴展到十來句,再進入洋洋灑灑、音調(diào)鏗鏘、最見文采、也最難把握的比的部分,最后收結(jié)。
在全篇文章中,都要牢牢扣緊謎底——不逾越文題所定的范圍,不侵上犯下,且要如行云流水一般連接,波濤起伏一般推進,最后又要收得攏,截得住。
然而,八股文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巧,又可以說是古代乃至今天我們做文章都需要知道并應(yīng)當遵循的一些要求,例如全篇文章要扣緊主題,開門見山,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謹,有理有據(jù),文字流暢,以及不要堆砌華麗辭藻等。
從這方面說,學八股又不是很難的,其基本要求和技巧與我們學寫其他文章一樣,可以觸類旁通。八股文的特殊點也許主要在于它的綜合性和嚴格性:它把主要的文章技巧,乃至把駢散、文理、人我等因素巧妙地結(jié)為一體,并形成某種不能有大的逾越的定式,但這也只是用于考場,并不是說要求古人無論做什么文章都得如此。
把八股比喻為設(shè)計謎面,只是就其形式技巧而言。總之,一個士子要想通過八股取得成功所需具備的能力可約略歸為以下幾條:
1.記憶能力。他必須熟記四書五經(jīng)這些主要經(jīng)典,不僅熟記內(nèi)容大意,而且逐字逐句熟記,不僅熟記正文,而且熟記朱注,這樣,對任何出題(尤其小題)他才能一眼即知其出處,知其章節(jié),知其上文,知其下文,知其注解,知其歷史背景,這樣作文才能有一個基本依據(jù),這是一種最初步的能力。它意味著必須在上下文中把握全體。
2.理解義理的能力。他必須充分和確切地理解經(jīng)書及經(jīng)解所說的意思是什么,背景是什么,字句之間有何邏輯上的關(guān)聯(lián),然后才有可能引申發(fā)揮,代圣賢立言。
3.組織文字、發(fā)揚文采的能力。如果說記憶和理解能力主要是一種投入,一種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原文本的能力,那么要寫好八股就還需要另一種能力——即一種產(chǎn)出的能力,一種把自己所理解的東西用雅訓的文辭,在嚴格固定的程式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這涉及一種文學的領(lǐng)悟力和想象力。
以上這三種能力,尤其以后兩種,又尤其以最后一種為最重要,記憶能力涉及的主要只是知識,而后兩種能力涉及的則是思想、智慧、文字技巧及語言美。當然這三種能力不是完全分隔的,也有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一面。
考八股主要不是考死的知識,不是考“記性”,而是考“悟性”,考“會根”和文才。這幾種能力固然不能離開后天訓練,但更和天資有密切關(guān)系,所以古人會有一個人是不是“讀書種子”之說。費孝通,潘光旦也認為,八股主要不是一種知識的測驗,而是一種能力的檢查。
為什么不考別的?為什么考試內(nèi)容不緊密地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時政?比方說就考時務(wù)策論,或以之為主,或至少允許考生在經(jīng)義中評論時政,以求考試較切于政治,較切于實用呢?
然而,此法并不是在歷代的考試中沒有屢次試過,也曾留下過幾則佳話,然而若普遍推行,以之為一種制度,它的弊害也是迅速而明顯的。
這樣考也許確有可能使少數(shù)有責任感和見識的士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獨到的政見與才學,但是這一全國規(guī)模、機會平等的公開考試,并不能只對這少數(shù)人開放(也無法先行鑒別他們),而它本身客觀上又是一種與名利相聯(lián)系的上升之途,大多數(shù)考生并未經(jīng)過政治習練,甚至有些尚乏生活閱歷,故不易有成熟的政治見解。
因此,即便策論題為實事,大多數(shù)人大概也只能是空發(fā)議論,乃至助長妄言之風,且此常常會導(dǎo)致或加劇政治上的派別之爭,而一些考生還可能為求取中而揣摩迎合考官的政見,乃至于在其中暗藏關(guān)節(jié),與考官一起營私舞弊。
而且,議論時事亦非一般義理那樣可使考生深入發(fā)揮,也不便于考官懸一客觀準繩進行衡量。總之,科場并不是合適的干政、議政之處,它不過是選擇日后可堪造就的政治人才而已。
-End-
編輯:江健 黃泓
文字內(nèi)容來源:《選舉社會》
轉(zhuǎn)載及合作請加微信:
BurningEmpty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