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都是掐著點兒去接小寶放學的,來去匆匆,倒也沒有關注到什么。
這兩天,秋雨綿綿,哪里都是濕濕潮潮冷冷的,所以我也特意提前了10分鐘左右去幼兒園門口等待,其實這樣也不過還是要按時才能接到孩子罷了,但是心理上似乎距離小寶近了一些。
做媽媽的心啊,大約都是如此吧!
今年在等待小寶的那段時間,偶遇了之前的一位朋友也在等待她家孩子放學。
我們就隨即聊了起來。
她問我,你家孩子都上了什么興趣班沒有?
我搖搖頭,今年小寶才剛剛上幼兒園,眼瞅著天氣也開始變寒,我也沒有計劃讓他學什么。自由自在的成長吧!
她很是吃驚,睜大眼睛問我:“4歲半了,你還沒有開始給孩子英語啟蒙?我家孩子去年報的英語班,都比別人家孩子晚了2年呢!”
我愣了愣,暗自一算,那些“別人家孩子”豈不是1歲就開始學英文了?雙語同時啟蒙,也真是了得??!
她又問我:“那你家孩子能自主閱讀了嗎?能識讀多少字?”
呃?
我大吃一驚:“你家孩子已經可以自主閱讀了?”
朋友點點頭:“雖然我兒子和同齡人比,識字還算少,現在大概也就是500字左右吧,但是簡單的繪本還都是可以認讀的啦!”
我頓時覺得“壓力山大”!
有沒有搞錯?同樣的孩子,別人學了2年英文、認讀500漢字、自主閱讀……我家小寶,英文幾乎沒有開蒙,至于漢字?現在還是“文盲”一個,大字識讀不了幾個。
是我的問題嗎?還是現在的孩子太強大了?!
朋友看著我“驚慌失措”的樣子,了然地對我碎碎念:“趕緊開始吧!錯過了孩子的黃金學習期,誰能承擔這后果???同樣的起跑線,別人家孩子早就跑的無影無蹤了,咱們還在后面無憂無慮的爬呢!錯勁兒可是大了去!”
讓人不得不焦慮??!
放學時間到了,小寶笑瞇瞇的從班里的一群孩子中跑出來,和老師說了聲“再見”,拉著我的手,開開心心的抱抱我,親親我,然后夸張的說上一句:“媽媽,我好想你??!”就和我一起離開了幼兒園。
我忍不住偷眼望望他的同齡小伙伴們,心中暗自打量:有誰,已經領跑了幾年?又有誰,和小寶一樣懵懂?
少年不識愁滋味。
小寶一臉天真燦爛,看見我瞬間就開啟了小話癆模式:
“媽媽,我今天中午在幼兒園睡覺了,睡得可香呢!”
“媽媽,我今天交了一個新朋友,她叫西西?!?/p>
“媽媽,我今天透過幼兒園的窗戶,看到外面下雨了。”
“媽媽,我今天在幼兒園的包子可好吃了?!?/p>
“媽媽,我今天其實很想很想你?。 薄?/p>
我拉著小寶軟軟的、熱乎乎的小手,一邊走一邊和他隨意的聊著天,思緒卻忍不住的往朋友所談及的問題上跑……
這就是為人父母不可自控的憂患思慮吧!
其實,我一直覺得,孩子越小,個體差異越大。
有的孩子對文字非常敏感,外出的時候看見大街小巷的文字,總是忍不住感興趣的去指認,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夠掌握好多漢字;有的孩子對數字非常敏感;有的孩子動作能力發(fā)育得好;有的孩子動手能力非常強大……
作為父母,不應該把孩子反復進行各種縱向比較,而是應該讓孩子和自己比,和自己的昨天比,和自己的過去比,這樣才能看到孩子每天每天的進步。不是嗎?
若是總熱衷于用別的孩子尤其是別的孩子的長處和自己的孩子進行反復比較,這樣,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他的自信心以及家長的信心造成傷害和影響。
所以,早期教育首先應該滿足孩子身心的需要,作為家長,切莫急功近利。
居里夫人在女兒牙牙學語時就對她們進行觀察,發(fā)現大女兒性格文靜、樸實、專注,這些正是科學家所應具備的素質;小女兒思維跳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具有藝術家的特質。
于是她針對所發(fā)掘出孩子的天生特質給予不同的的家庭早教,最終使大女兒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則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根據孩子的特性,做出有效的引導,不正是家長應該做的事情嗎?
而在孩子小的時候,進行用心盡力的陪伴;無微不至的關懷;因材施教是基礎,用繪本、用故事、用運動、用想象力來為他們將來的展翅高飛奠基能量;這才是為孩子的成長助力吧!
所以,作為家長,不要把教育簡單的與學習成績或學習效果相提并論,盲目的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
其實,孩子們在一歲以內認字,三歲以內學外語,3~6歲的參加各種早教培訓班,僅僅是領先了一步而已。
孩子有無數的潛能,有無數的未來,開發(fā)潛力并不僅僅是認了多少字、會算多少題,而是孩子的綜合能力和實力的展現,這些才更值得家長關注和思考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