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讀一首飄逸清朗的詞作,作者是豪放派詞人張孝祥。
張孝祥是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過目不忘”,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二十三歲,張孝祥狀元及第,剛登上政治舞臺不久,他便站在了主戰(zhàn)派一面,上言為岳飛鳴冤,還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因而得罪秦檜一黨,被誣陷入獄。
紹興二十九(1159)年,張孝祥在臨安兼權中書舍人,后為汪徹所劾罷。不久知撫州(今江西臨川),一年后又罷歸。這樣前后三年之內,兩次遭罷?;潞oL波,磨去了他那“少年氣銳”的棱角,使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層暗淡消沉的陰影。這首《西江月》詞,大約作于其間。
西 江 月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宋·張孝祥
解析
起首二句“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直接描述自己時隔三年舊地重游的懷戀心境。詞人酷愛自然之情,瀟灑出塵之姿,就在這質樸明快、語近情深的起句中呈現(xiàn)出來。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一句,描畫出上船離岸乘風過湖的情景。“東風”、“楊柳”,都緊承“春色”發(fā)展而來。詞人不說船乘風勢,人觸柳絲,而說風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擬人寫法,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物我合一、通體和諧的藝術境界。
上片以作者自己與風物的互相映襯,表達了重訪三塔湖離岸登船之際的快意感受;下片則以世路與湖亭的強烈對比,抒發(fā)了置身寒光亭時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過湖”,由描述轉入議論,看似語意突兀,實是一脈相通。“世路”,是一條政治腐敗、荊棘叢生的路,與眼前這東風怡人、楊柳含情的自然之路豈能相提并論。然而,詞人說是“如今已慣”,這不僅表明他已歷盡世俗道路的傾軋磨難,對權奸的打擊、社會的黑暗業(yè)已司空見慣,更暗寓著他已看透世事、唾棄塵俗的莫名悲哀和無比憂憤。因此,“此心到處悠然”,也就不僅在說自己的心境無論到哪兒總是悠閑安適,更包含著自己這顆備受折磨、無力回天的心只能隨遇而安、自尋解脫了。詞人由愛國志士而成江湖處士,無奈去到和諧美好的大自然中尋求解脫,內心悲憤難言,卻說“到處悠然”,可謂語近旨遠,沉郁至極,與那“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辛棄疾先后同調,從而鑄成凝聚全詞主旨的警句。
結尾兩句,緊承“悠然”二字宕開一筆,著力描寫來到湖中寒光亭時所見的自然美景。詞人撇開“世路”,來到寒光亭上,只見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萬頃,猶如遼闊無際的藍天;在這明麗如畫的水天之間,一群沙鷗展翅飛起,自由翱翔。這一靜一動、點面交映的畫面,充滿了蓬勃的生氣,陶醉著詞人的心胸。特別是沙鷗飛起的鏡頭,不僅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更寄寓著“鷗鳥忘機”(典出《列子·黃帝》)與鷗同盟的深意。詞人對于世路塵俗的鄙棄憎惡,對于返歸自然的恬適愉快,盡在其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