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各國興衰史,除了韓國一如既往的平淡,其余各國都曾有過一段風光的歷史,就連實力明顯偏弱的燕國都曾有過五國伐齊差點滅亡齊國的壯舉,更不要說戰(zhàn)國初期魏國稱霸,魏國衰退后齊、秦、楚三強鼎立,楚國衰退后齊秦稱雄,齊國衰退后趙國迎頭趕上成為軍事上唯一可和秦國抗衡的強國。
魏、齊、楚、趙四國都曾強盛一時,最后卻無一例外的衰退直至亡于秦國之手,那么戰(zhàn)國四大強國因何而亡?原因當然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可以這么說:失才亡魏,偏安亡齊,分治亡楚,亂政亡趙,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點擊加載圖片
魏國之所以能在戰(zhàn)國初期強勢崛起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除了魏文侯的銳意進取之外,也和他禮賢下士重用人才有莫大關(guān)系,比如他任用李悝、翟璜為相,軍事上以吳起和樂羊為將攻取了秦國河西之地和滅亡了中山國。
魏武侯胸襟不如其父魏文侯,吳起棄魏奔楚開始了魏國頂級人才流失的序幕,否則有吳起在秦國根本就沒機會崛起;魏惠王時期流失了太多的頂級人才:第一個是商鞅,本來國相公叔痤臨終前就建議魏惠王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殺之,不能讓商鞅落入其他國家之手;第二個是孫臏,至少魏惠王是很有機會能留住孫臏的,其余公孫衍、張儀也是在魏惠王時期入秦的。
范雎、尉繚子原先也都是魏國人,后來都去了秦國,這么多頂級人才的流失至少說明魏國的人才機制有很大問題。
點擊加載圖片
齊國在齊威王時候崛起,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擊敗強大的魏國后成為中原霸主,實力躍居各國之上(當時秦國還沒那么強大),齊宣王時依然強勢,齊閔王四處樹敵遭遇五國伐齊,但是齊國復國后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左右戰(zhàn)國大局的發(fā)展。
齊閔王之后的齊襄王開始偏安一隅很少參與中原各國的戰(zhàn)事,特別是齊廢王時期幾乎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國熱鬧,坐視各國被秦國一一滅亡而不加以援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昭襄王時開始奉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尉繚子更進一步具體化“籠絡燕齊,穩(wěn)住魏楚,消滅韓趙”,在這一策略的影響以及秦國不斷的賄賂之下,齊國基本上退出了各國紛爭,最終導致亡國。
點擊加載圖片
楚國在楚宣王、楚威王和楚懷王前期也曾稱雄一時,其后楚懷王昏招百出連續(xù)被齊、秦等國擊敗以至于衰退下去,但是楚國地域遼闊,按理說楚國還是大有潛力的;秦始皇滅六國最艱難的就是楚國,在李信敗于項燕之手后,連王翦都要60萬大軍才能亡楚,那么楚國亡國的原因何在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楚國特殊的政治體制,那就是分治。
楚國辦事效率低下,疑聚力不夠,廟堂決策、戰(zhàn)爭動員、糧草調(diào)配往往有滯后性,原因就在于楚國除了王室之外,“在上位,以率萬民”、“執(zhí)一國之柄”的令尹權(quán)柄很重,昭、屈、景三大家族以及莊氏部族、黃氏部族等勢力也很強勁,王室往往要受到這些家族和部族的掣肘。
所以楚國中央權(quán)力分散無法形成合力,這個才是楚國無法真正強大和亡國的根本原因,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吳起入楚后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變法圖強,極大的損害了這些家族和舊貴族的利益,所以楚悼王剛死,這些舊貴族勢力就敢將吳起射殺。
點擊加載圖片
趙國亡于亂政其實就是始于趙武靈王,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雖然使得趙國崛起,但是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卻是一錯再錯,開始是廢長立幼,后又覺得虧欠了長子要補償長子,最終使得兩子兵戎相見趙國大亂,趙武靈王自己也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宮。
按理說同樣的計策用第二次應該就沒那么靈了吧,可是對趙國來說卻并非如此,長平之戰(zhàn)趙王中了離間之計換下了廉頗導致大敗,幾十年后秦國重施故伎再以離間計使得李牧橫死導致趙國滅亡,原因就在于收受了秦國賄賂的相國郭開亂政,使得趙王再一次中計。
點擊加載圖片
魏、齊、楚、趙四大強國都因為各自的原因雖然強盛一時,但最終都衰退了下去,反而是秦國雖然也有過波折,但是奮六世之余烈,七任國君都是明君,最終笑到最后統(tǒng)一了六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