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
現(xiàn)藏于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xiàn)屬炭河里遺址。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
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據(jù)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
后母戊鼎初為鄉(xiāng)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清明上河圖》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
原畫長528厘米,高24.8厘米,最早的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及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yè)、手工業(yè)、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
《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xiàn)的并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大禹治水”大玉山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大禹治水”玉山,又稱“玉禹山”,“玉禹山”置于嵌金絲褐色銅鑄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為名貴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重5350千克,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國之瑰寶。
青白玉的晶瑩光澤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配,更顯得雍容華貴,互映生輝?!坝裼砩健弊苛⑷绶?,峭壁崢嶸,瀑布急涌,古木參天,聚集著鑿山導水的勞動大軍,玉師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玉禹山”工程浩大,費時費工。
越王勾踐劍
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jīng)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y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制作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guī)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
曾侯乙編鐘
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戰(zhàn)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馬踏飛燕
現(xiàn)藏于甘肅博物館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云奔馬 等,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榜R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yè)的象征。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wěn)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鑲金獸首瑪瑙杯
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該杯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旇Пx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
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唐獸首瑪瑙杯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
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現(xiàn)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國漢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guī)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xiàn)在西漢文景時期。據(jù)《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金絲重1100克。其妻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F(xiàn)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銀壺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馬鐙的綜合形狀。
在壺身的兩面,以模壓的手法各捶出一匹翹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提梁、蓋及舞馬紋飾均鎏金,燦燦金色與灼灼銀光交相輝映,色調分外和諧富麗。
此壺造型、紋飾別具匠心,制作精湛,舞馬形象栩栩如生,尤具風采,更因其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玄宗馴養(yǎng)舞馬祝壽的故事而彌足珍貴。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
現(xiàn)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
太陽神鳥,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的一張金箔,屬商代晚期作品。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為商周時期的金器,呈圓形,器身極薄。現(xiàn)收藏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標志。
圖案采用鏤空方式表現(xiàn),分內外兩層。內層為一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四只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