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隋煬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的廟號。廟號是我國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B.壬子,為干支之一?!案芍А奔刺旄傻刂?,夏歷中可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C.黃門侍郎,又稱黃門郎,秦代初置,即給事于宮門之內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令。
D.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級妃嬪及其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貴族。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公:中國古代爵位之一,春秋時期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B.羌胡:我國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泛指我國古代西北部少數(shù)民族。
C.隴西:古代郡名,戰(zhàn)國秦置,因位于隴山以西,故名,后泛指甘肅地區(qū)。
D.行:兼任。在文言文中“判”“領”“署”等也都是兼任官職的意思。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生,古代經舉薦錄用而進入中央、府、州、縣等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
B.巡撫,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清代巡撫主管一省的軍政、民政。
C.陣法,中國古代作戰(zhàn)的隊形,若布陣得法,就能充分發(fā)揮軍隊的戰(zhàn)斗力。
D.封典,封建帝王以爵位名號賜予臣下及其家屬的榮典,始于晉至唐完備。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耕籍田,又稱“親耕”“籍禮”,即春耕前天子親自耕田,以示重視農耕。
B.視朝,指天子臨朝聽政,明代早朝一般在凌晨五點開始,中后期有所廢弛。
C.乞骸骨,自請退職,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與“致仕”相同,都表示辭官。
D.叩首,即伏身跪拜,以頭叩地;稽首、頓首、叩首都是我國古代的跪拜禮。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匈奴,古族名。戰(zhàn)國時活動于中國北方,漢武帝時遭到大力打擊,后分裂,部分西遷。
B.戟,文中指兵器。最初是青銅制,將戈、矛合成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盛行東周。
C.太史令,是古代設置的修史的官員,同時也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負責起草皇帝的詔書。
D.國士,一國中勇力或才能最杰出者。如《史記》“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藩鎮(zhèn),唐初在重要諸州設都督府,后又在邊境地區(qū)設節(jié)度使,通稱“藩鎮(zhèn)”。
B.言事,古代專指向君王進諫或議論政事;今亦指向政府進言或議論國家大事。
C.三司,五代時,延續(xù)唐代體制,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主理財賦。
D.朔,中國農歷將陰歷每月的初一稱為“望”,陰歷每月的十五稱為“朔”。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進士,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的統(tǒng)稱,一甲為“進士及第”,二甲為“進士出身”,三甲為“同進士出身”。
B.權,古代指暫代官職,其同義詞有“假”“攝”“署”“行”“守”“兼”“領”“判”等。
C.宰相,古代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并非具體官名,與丞相不是同一概念。
D.郎中,古代屬于員外級,分掌各司事務,是職位僅次于丞相、尚書、侍郎的高級官員。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時臣下上書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緘,故稱封事是一種直達御前、“不使人知”的機密文書。
B.社稷,分言之,社為谷神,稷為土神。谷神和土神是在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合用常代指國家或朝廷。
C.巡狩,主要內容是巡視、田獵和征伐。早期屬于軍禮,后逐漸集吉禮、嘉禮、賓禮為一體,同時仍保留了軍禮這一原始含義。
D.紫極,文中指皇帝所居之所。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即紫微宮,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之處。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不同的皇帝年號不同,同一時期并存的政權,往往也各有年號。
B.宰相,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并非具體的官名,歷代稱呼多有不同。
C.涇渭,指涇水和渭水,古人謂涇濁渭清,多用來比喻人品的優(yōu)劣清濁,事物的真?zhèn)问欠恰?/p>
D.黎民,“民首皆黑”,即“墨面”“黔首”之意,泛指平民百姓,又稱黎庶、黎氓、黎首。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昭烈,是蜀漢先主劉備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的時候特起的名號。
B.關右,也稱關西,漢、唐時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qū)。古人以西為右,以東為左。
C.參軍,東漢末開始出現(xiàn)的官名,是“參某某軍事”的簡稱,是諸王及將帥的幕僚。
D.行,是兼任的意思。表示兼代官職的詞語還有兼、領、署、權、判、假、攝、守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學正,國子監(jiān)所屬學官,掌執(zhí)行學規(guī),考校訓導。宋元時地方學院亦設學正。
B.臺臣,宰輔重臣,或御史臺官員。此特指元朝御史臺的官員,負進諫匡正之責。
C.關中,地名。東至函谷關,南至武關,西至散關,北至蕭關,位于四關之中。
D.贈,追贈,古代朝廷為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加封。絕大多數(shù)官員死后都會被追贈。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入朝,指地方官員、屬國或外國使臣謁見天子,也指進入中央朝廷做官,文中指謁見天子。
B.侍郎,漢代郎官的一種,本為宮廷近侍,后官位漸高,唐代三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長官之首。
C.正朔,古代改朝換代時新立帝王頒行新歷法,象征著一個王朝的合法性與唯一性,即“正統(tǒng)”。
D.蠟丸書,蠟丸是用蠟做成的丸狀物,因為能夠防潮保密,古代常常會在蠟丸中放置機密文書。
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超遷,指越級升遷;“遷”本義為向高處移動,在古代專指官職由低向高晉升,如遷封、遷喬、遷放等。
B.致仕,指古代官員退休,一般是官員因年齡或身體等原因主動提出申請,皇帝有時候會挽留,不予批準。
C.詣闕,指到朝中去;“闕”本為皇宮門前供瞭望的樓,后引申為皇帝居住的宮殿,也可借指朝廷或京城。
D.輟視朝,指皇帝停止臨朝聽政,是朝廷為死去的重要官員改變常規(guī)朝會方式,以示悼念的一種禮儀活動。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
B.大通元年,“大通”是年號,“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個年號,故可用年號稱呼皇帝。
C.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D.車騎將軍,西漢初置為軍事統(tǒng)帥,作戰(zhàn)時領車騎士,地位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掌征伐背叛。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封事,大臣向皇帝奏陳秘密事項的奏章,為防止泄露,用黑色口袋和封條進行密封。
B.九州,古代中國的代稱。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qū)域,即"九州"。
C.銓敘,古代一種考核選拔官員的制度,即審查官員的資歷,并根據他的才績核定官職。
D.謚,即謚號,是古代對皇帝、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名號,用來褒贊死者美德。
1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稽顙是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屈膝下跪,雙手朝前,以額觸地,后世又稱為“五體投地”。
B.頓首即稽首,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跪拜禮之一,為正拜。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
C.五花判事是古代議事處事模式,凡軍國大事,中書舍人都要各執(zhí)己見,大家都要署名。
D.考堂,舊時宣布官吏考核結果的場所,或核計朝廷財物出納的廳堂,文中指前者。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中書令,古代官職名。隋唐時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俱為宰相。
B.巡幸,指帝王巡視各地,也指帝王帶領中央政府移駕京城之外處理政務。
C.頓首,作揖點頭,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也用于書信、表奏的首尾以示恭敬。
D.我國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對應十二地支,巳時是上午9時至11時。
18.下列對文中加橫線的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薨,《禮記·曲禮》中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不祿,士曰卒,庶人曰死”。
B.裨將,副將,民間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中的“皮匠”起初的用詞就是“裨將”。
C.《書》,又稱《尚書》《書經》,儒家五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D.太祖,作為廟號時多用于追尊王朝創(chuàng)立基業(yè)者,如趙匡胤為宋太祖、朱元璋為明太祖。
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中原,狹義指現(xiàn)在的河南一帶,廣義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
B.太尉,官職名。宋代以太尉為文官最高官階,習慣上又為對文官的尊稱。
C.軸重,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
D.投壺,古代宴會時的娛樂活動,賓主依次投矢入壺,以投中次數(shù)定勝負。
2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蔭補,皇親國戚或官宦世家后人因祖先功勛而補官。
B.臺諫,唐宋時臺官與諫官之合稱,清代臺諫官統(tǒng)歸都察院,職權不再分別。
C.義倉,隋朝以后以賑災自助為目的而在地方上建立的儲備公共糧食的糧倉。
D.致仕,指古代官員因病退休,源于周代,形成于漢代,亦稱致事、致政等。
21.(2015·卷Ⅰ)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22.(2015·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B.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3.(2016·卷Ⅰ)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
24.(2016·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25.(2016·卷Ⅲ)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guī)定年齡而離職。
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26.(2017·卷Ⅰ)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
C.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D.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里強調未用東鄉(xiāng)君家錢財營葬。
27.(2017·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
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
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常提到“京師”,現(xiàn)代泛指首都。
28.(2017·卷Ⅲ)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影響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
29.(2018·卷Ⅰ)下列對文中劃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
B.“闕”原指皇宮前面兩側的樓臺,又可作為朝廷的代稱,赴闕也指入朝覲見皇帝。
C.“踐阼”原指踏入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
D.遜位,也稱為讓位、退位,多指君王放棄職務和地位,這里指魯芝的謙讓行為。
30.(2018·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豪右,指舊時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戶;漢代以右為尊,所以習慣上稱為“豪右”。
B.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
C.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
D.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xiàn)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
31.(2018·卷Ⅲ)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陵寢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還需設置守陵奉祀的官員以及禁衛(wèi)。
B.“株”,本義樹根,根與根間緊密相連,因而“株連”又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開封府前任府尹;“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
D.御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璽指皇帝印信。
33.(2019·卷I)下列對文中劃橫線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
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fā)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地后,受封者前非領地居住并進行統(tǒng)治管理。
35.(2019·卷Ⅱ)下列對文中劃橫線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 ?。?/p>
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
D.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36.(2019·卷Ⅲ)下列對文中劃橫線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殷紂為商代末代國君,在位期間統(tǒng)治失控,好酒淫樂,暴殮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繼承其父遺志,聯(lián)合眾多部族與商激戰(zhàn),滅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期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
D.令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設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zhí)掌全國的軍政大權。
37.(2020·卷I)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項事務的官員,又可轉指科舉的主試官,文中指后者。
B.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選舉行,由丞相主持。
C.司農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主要掌管農桑,倉儲、租稅等相關事務。
D.當軸,指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官員。
38.(2020·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p>
A.方士,又稱方術士,指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從事巫祝術數(shù)活動的人。
B.保任,意思是擔?;驌U?,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薦人才而負擔保責任。
C.禁中,又稱禁內,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禁隨便進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駢文,因在發(fā)展中逐漸成為相對整齊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稱。
39.(2020·卷Ⅲ)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
B.立嗣可指無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繼,又可指確立王位繼承人,文中則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最終獲取天下。
D.居攝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親政,大臣代居其位來處理政務的一種制度。
40.(2020·山東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p>
A.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
B.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文中用來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承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等表示警懲,繼續(xù)追逼。
41.(2020·海南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鄉(xiāng)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來自全國各地。
B.宦官也稱太監(jiān),是古代宮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屬的人員,由閹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駕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說法,“晏”義為晚,晏駕指帝王車駕未能按時發(fā)出。
D.執(zhí)政指掌管國家政事,又指執(zhí)掌國家大權的重臣,還可作為高級官員的通稱。
42.(2021·卷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釁鼓,指古代戰(zhàn)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
B.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
C.閏月,農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D.輜重,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
43.(2021·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zhí)著態(tài)度。
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
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慣。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44.(2021·新高考1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
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C.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D.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
45.(2021·新高考Ⅱ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zhèn),為兵家所重。
B.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淪陷區(qū)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招募的私人軍。
D.傳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傳檄即傳布檄文。
46.下列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五等爵位制度,一般認為是在周朝創(chuàng)立的。夏商時期沒有詳細的記載,西周開始才有明確記載。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如晉侯、鄭伯等。
B.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志,如“先”表示堂房親屬關系,“從”表示已去世。
C.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如“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與干支合用紀年法。
D.我國古代把農歷每月初一叫“晦”,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朔”?!叭尚缰铮咴录韧保凹韧敝皋r歷每月十六日。
47.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機構分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些部門各司其職,如禮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詞還有登基、禪位、踐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兩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
48.下列各項中,地支與生肖配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兔 B.巳—蛇 C.酉—猴 D.申—雞
49.下列各項中,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陸游,字務觀。據說陸游的母親夢見秦觀而生陸游,所以用秦觀的名為字,用秦觀的字為名。又取《列子·仲尼》“務外游,不知務內觀”之意。
B.李商隱擅長詩歌寫作,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其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
C.古人一般自稱稱名,稱人稱字,但也不能一概而論。自稱有時不稱名,用一些謙卑的稱法,如“臣”“仆”等;稱人有時也直稱其名,如《燭之武退秦師》中“佚之狐”稱“燭之武”就直呼其名。
D.古人的字與名有一定的聯(lián)系。有的字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對名有表述和闡明的作用。韓愈,字退之,“愈”意為勝過、超出,“退”意為約束、退守,名與字相互解釋與補充,含警示的意思。
5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諱,指對君主、尊長名字避開不直稱;君主或尊長逝世后名字前加“諱”,以示敬意。
B.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
C.輜重,輜,有帷蓋的載重大車;輜重常指行軍時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D.故事,指先例、陳法,一般指過時不合于當下實際及社會發(fā)展的舊日的典章制度。
51、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C.“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義不同。“進”在文中指“晉升”“提拔任用”。
D.文中“謚武勇”的“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
5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C.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xiāng)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委婉說法。
53、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我的。人們不論尊卑,皆自稱“朕”;秦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自稱“朕”,“朕”從此成為皇帝的專用詞。
B.“衰麻”,指喪服,衰衣麻绖。古人喪服胸前當心處所綴的麻布 ,名衰;圍在頭上的為首绖 ,纏在腰間的為腰绖。
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師。后歷代沿置,多為贈官、加銜之用,無實權。
D.“謚”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給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如文、武、康、厲等都是美謚,幽、煬等都是惡謚。
5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又稱“表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白帧笔菫榱吮阌谒朔Q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B.“博士”,古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C.“至正”屬于年號;年號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的一種稱號,用以褒貶善惡,如“崇禎”“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書皇帝請求退休,好讓一把老骨頭能葬在故鄉(xiāng)。
55.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明清時,戶部掌管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長官為戶部尚書,副職為左、右侍郎。
B.大計,是明清兩代考核官員的制度,分為京察、外察,每三年舉行一次。通過考核來決定在京和在外官員的任免及職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對親生母親的稱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稱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稱作庶出。
D.登極,本指登上屋頂,后指皇帝即位。古代還有很多類似的詞語,生動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踐極、南面、榮登大寶等。
56.下面是對不同年齡的代稱,請你填上對應年齡。
①而立?、诨住、廴豕凇、芄畔 、葜、薏换?/p>
①:____________?、冢篲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荩篲___________?、蓿篲___________
57. 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正確打√,錯誤打×)
①記,是一種古代文體,主要是記載景物,并通過敘事、狀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和見解。( )
②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是年號干支紀年法。元豐是宋神宗的廟號,丁丑表明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常用的紀年法還有王公紀年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
③《水經》是中國北魏時期的地理著作,后經酈道元補充發(fā)展為《水經注》,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散文。( )
58.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正確打√,錯誤打×)
①豆蔻,原是一種植物,花朵鮮艷嬌嫩,后來用“豆蔻年華”指十三四歲的少男少女。( )
②高牙,古代行軍有牙旗在前導引,旗很高,故稱“高牙”。( )
③“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
④“淳熙”是南宋皇帝的年號,“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這一天。( )
⑤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嘆,也指羈旅他鄉(xiāng)的幽怨之情以及向往田園的歸隱之情。( )
59.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正確打√,錯誤打×)
①氓,民?!懊ァ笨芍竿鈦淼陌傩眨@里指自彼來此之民,是男子之代稱。( )
②卜,用火燒龜板,根據龜板上的裂紋推斷吉兇禍福。筮,用蓍草的莖占卦。( )
③總角,是古時男孩子未行加冠禮時的發(fā)型。頭發(fā)梳成兩個發(fā)髻,如頭頂兩角。( )
④蓍龜,古人以蓍草、龜甲占卜吉兇,因此合稱“蓍龜”來代指卜筮,此詞也可以喻指應該遵依的標準。( )
⑤《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訂,現(xiàn)存詩305篇,它最初被稱為《詩》《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 )
⑥“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 )
參考答案
1.A【解析】“隋煬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的廟號”錯誤,隋煬帝是楊廣的謚號,并非廟號,廟號一般叫什么“祖”、什么“宗”,如漢高租、唐太宗。故選A。
2.D【解析】“'署’等也都是兼任官職的意思”錯誤,“署”意為代理(官職)。故選D。
3.A【解析】不是“經推薦錄用”而是“經考試錄取”。
4.C【解析】“相同,都表示辭官”錯誤,古代官吏自己辭官時,常稱為“乞骸骨”,意思就是請求死后自己的骨骸回到故鄉(xiāng),讓自己可以葬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也就是所謂的落葉歸根。而“致仕”相當于現(xiàn)在的退休,古代官員當官也有年齡限制,當官員到達退休年齡的時候,一般就會退休回家,也就稱為“致仕”。因此,不能說“乞骸骨”與“致仕”相同。故選C。
5.C【解析】“同時也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負責起草皇帝的詔書”錯誤。太史令,古代掌管天文觀測和推算節(jié)氣歷法等事務的長官。其職能和稱謂歷代不盡相同。但不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也不負責起草皇帝的詔書。故選C。
6.D【解析】陰歷每月的初一稱為“朔”,陰歷每月的十五稱為“望”。故選D。
7.B【解析】“暫代官職,其同義詞有……'領’'判’等”中的“'兼’'領’'判’”錯誤。“兼”“領”“判”表示兼任官職的意思。故選B。
8.B【解析】“社為谷神,稷為土神”錯誤。應是“社為土神,稷為谷神”。故選B。
9.A【解析】“不同的皇帝年號不同”錯,不同的皇帝也可以有相同的年號。故選A。
10.A【解析】“昭烈,是蜀漢先主劉備的廟號錯誤,”“昭烈”是蜀漢先主劉備的謚號。謚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給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11.D【解析】“絕大多數(shù)官員死后都會被追贈”錯,贈官一般是古代朝廷對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普通官員尤其是底層官員一般是沒有的。故選D。
12.B【解析】“唐代三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長官之首”錯誤,唐代三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副職。
13.A【解析】“'遷’……在古代專指官職由低向高晉升”錯誤。“遷”: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但“左遷”為降職?!斑w封”:加封爵位?!斑w喬”:原指鳥從低處遷往高處,比喻人的地位上升。但“遷放”,是流放的意思,并不是指官職由低向高晉升。故選A。
14.B【解析】“古代帝王一人一個年號”錯誤,一個皇帝所用年號的數(shù)量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十四個年號。故選B。
15.D【解析】“用來褒贊死者美德”錯。謚號是對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后世給予的具有褒貶戀義的稱號,有褒揚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三種。
16.B【解析】頓首與稽首是兩種不同的跪拜方式。
17.C【解析】頓首,叩頭,以頭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
18.A【解析】“大夫曰不祿,士曰卒”錯誤,應為“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19.B【解析】“太尉”是武官的最高官階,習慣上也是對武官的尊稱。
20.D【解析】錯在“因病退休”,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致仕。
21.D【解析】“太子”專指已確定繼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兒子。
22.C【解析】錯在“長子繼承”,應為“嫡長子繼承”。
23.C【解析】“有司”是官吏的通稱,可譯為“有關官員”,例如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言“召有司案圖”。
24.D【解析】移疾是指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不一定是受到權臣詆毀。
25.A【解析】禮部掌管禮儀、祭祀、宴饗、科舉等,掌管土地、戶籍的是戶部。故選A。
26.B.姻親是以婚姻關系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血親是基于血統(tǒng)關系的親屬。二者性質完全不同。故選B。
27.B【解析】“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錯誤。考通“拷”,是“拷問”之意。故選B。
28.C【解析】“近侍”的官職未必就高,對帝王的影響也不一定大。故選C。
29.C【解析】踐阼:走上阼階主位。古代廟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無“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之意。故選C。
30.D【解析】“京師”兩個字分開,“師”沒有“國都”的意思。故選D。
32.C【解析】“尹”會意字,左邊一撇表示筆,右邊是“又”(手),象手拿筆,以表示治事;本義為治理,是官的通稱?!傲钜贝呵飸?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政官名,相當于宰相。“京兆尹”為古代京師的地方長官。都不是“知府”的簡稱。故選C。
33.A【解析】“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而且漢代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知影響最深遠的三家應該是“儒、法、道”而非“農”。故選A。
34.A【解析】“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而且漢代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知影響最深遠的三家應該是“儒、法、道”而非“農”。故選A。
35.B【解析】“湯武”指的是商湯與周武王的并稱?!兑住じ铩分姓f“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湯武革命是指商湯與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商湯王起兵打敗夏桀王于鳴條之野,一舉滅夏。商紂王時的牧野之戰(zhàn),武王伐紂成功。后人把夏商周之間的兩場革命稱為湯武革命。故選B。
36.B【解析】三晉指春秋末韓、趙、魏三家分晉。故選B。
37.B【解析】“由丞相主持”錯。科舉史上的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創(chuàng)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因此應當是由皇帝主持。故選B。
38.C【解析】禁中,意思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解釋①也作禁內。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因不許人隨便進出,故稱。②禁令所及范圍之內。③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宮中禁衛(wèi)森嚴,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稱宮禁。故選C。
39.A【解析】“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說法錯誤。太守不負責掌管軍事和科舉,太守的職責是“治民、進賢、決訟、檢奸,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故選A。
40.C【解析】“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說法有誤。殿下是中國古代對皇后、皇太子、諸王的敬稱,次對皇帝的敬稱“陛下”。也指現(xiàn)代社會用于對君主制國家王儲、王子、公主等的敬稱。不能稱丞相為“殿下”。故選C。
41.A【解析】“鄉(xiāng)試”是科舉考試的第一級,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42.C【解析】閏月特指漢歷(民間亦稱農歷)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xié)調回歸年與漢歷年的矛盾,防止?jié)h歷年月與回歸年及四季脫節(jié),每2至3年置1閏,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閏的閏周,到唐代的《麟德歷》時廢除了固定閏周,采用無中氣月置閏,因此是該閏時置閏)。有時,閏月也指公歷的閏年中包含閏日的月份(特指公歷閏年的二月)。故選C。
43.B【解析】“抵極刑”,極刑即死刑,“抵”意為達到,意即達到判處死刑的地步。沒有尸體示眾之意。故選B。
44.D【解析】本題考查古代文化常識。根據文意也可推知,庶務不是專指朝堂急務,是指國家各種政務。亦指這些事務的經辦人員。
45.C【解析】古代軍隊編制單位。大將軍營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軍候一人?!短坡墒枳h》卷十七:“奴婢、部曲身系于主?!庇志矶?“部曲、奴婢,是為家仆?!辈壳浿魅朔琶猓闯善矫?。故選C。
46.A【解析】B“先”表示已去世,“從”表示堂房親屬關系。C“永和”是帝王年號,不是王公即位年次。D每月初一叫“朔”,而月末一天叫“晦”。
47.B【解析】A“進士”錯,應是“貢士”。C“禪位”錯,是退位的意思。D“谷神”錯,應是“土地神”。
48.B【解析】地支與十二生肖的配對應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故B項正確。
49.D【解析】韓愈的名與字不是相互解釋與補充,而是意義相反。
50.D【解析】故事,舊日的行事制度,但無“過時不合于當下實際及社會發(fā)展”之意。
51.B【解析】“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52.C【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
53.D【解析】“厲”為惡謚。
54.C【解析】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的一種稱號,叫謚號。年號,是中國古代新皇登基,為了區(qū)別上一任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起一個新的年號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
55.C【解析】“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對親生母親的稱呼”錯,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對父親的正妻的稱呼”。
56.①三十歲;②六十歲;③二十歲;④七十歲;⑤五十歲;⑥四十歲;
57.①√;②×(元豐是年號,神宗是廟號。);③√
58.①×(“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②√;③√;④×(“至日”這里指冬至。);⑤×(“黍離之悲”中不包括“向往田園的歸隱之情”。)
59.①√;②√;③×(“總角”不是指“男孩子”,而是指“少年男女”);④√;⑤√;⑥×(《論語》不在“六經”范圍之內,應是《春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