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芭蕉
鄭燮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
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詠春筍
杜甫
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①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注】①上番:初番,頭回。多指植物初生。
【譯文1】
芭蕉葉是那樣多情,一片葉子才舒展開一片葉子又生長了。
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盡,倒也罷了,風雨吹芭蕉作一片秋聲,更能惹動無限愁思。
【賞析1】
這是一首詠物詩。正如王國維所說“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詩人把自己主觀的情感賦予本為無情的芭蕉,認為“一葉才舒一葉生”,將芭蕉寫得繾綣多情。詩人又用外來的風雨比喻外界對于芭蕉的摧殘,益發(fā)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譯文2】
無數(shù)的春筍生滿竹林,不僅封住了柴門還堵住了道路。
那些踏著新竹來欣賞竹林的客人,就算等待得都有點惱怒了我也沒有出去迎接。
【賞析2】
無數(shù)的春筍生滿竹林,不僅封住了柴門還堵住了道路,那些踏著新竹來欣賞竹林的人,來到我這我都怒而不歡迎!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愛護竹子的心情!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span> )(3分)
A.鄭詩前兩句,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芭蕉葉葉遞生、生長不息的情狀,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鋪墊。
B.鄭詩第三句,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將情感具體化,從而表達了相思之情的悠遠纏綿,無窮無盡。
C.杜詩前兩句,用幾近夸張的筆法,描繪了春筍生機勃勃、繁密滿林的生長態(tài)勢,流露出喜悅之情。
D.鄭詩由描寫到抒情,情感正面點出;杜詩則由描寫到敘事,但仍以抒情作為內核,情感含而不露。
2.兩詩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達的情感實則大相徑庭。試作比較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B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B.“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將情感具體化”錯誤,鄭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在寫景基礎上抒情,即直抒胸臆。
故選B。
2.鄭詩以芭蕉葉的生長情狀比喻相思之情,最后著一“怨”字,連結“風雨”與“秋聲”,寫風雨吹芭蕉作一片秋聲,更能惹動無限愁怨,烘托出相思的愁苦。
杜詩在充分描寫春筍的喜人長勢之后,描述因春筍掩蔽阻隔而責怪主人不出迎的情形,著一“嗔”字,表面上寫客人的嗔怪,實則表現(xiàn)詩人由衷的欣喜。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兩詩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達的情感則大相徑庭。
一“怨”字,詩人把自己主觀的情感賦予本為無情的芭蕉,認為“一葉才舒一葉生”,將芭蕉寫得繾綣多情。詩人又用外來的風雨比喻外界對于芭蕉的摧殘,益發(fā)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直接抒發(fā)詩人相思的愁苦。
一“嗔”字,無數(shù)的春筍生滿竹林,不僅封住了柴門還堵住了道路,那些踏著新竹來欣賞竹林的人,來到我這我都怒而不歡迎。這首詩寫出了詩人愛護竹子的心情,側面表現(xiàn)作者心中之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