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師簡介:
徐玉良,1947年生于河北省,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市政協(xié)副巡視員,中國民族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政協(xié)書畫家聯(lián)誼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書協(xié)理事,中國硬筆書協(xié)理事。多年學習書法以來,以碑帖為師,兼容眾長。主攻行草,兼顧魏碑漢隸,行草以三王(王羲之、王獻之、王珣)為基礎,融入魏碑。藝術上追求古樸典雅,蒼勁渾厚,剛健奔放。注重筆法、墨法、構圖、節(jié)奏、韻律、情感、意境的表現(xiàn),精心處理疏密、聚散、收放、輕重、欹正、濃淡、虛實等藝術要素的關系。逐步形成線條凝重流暢,結體飄逸開張,氣勢恢宏奔放,意境蕭散出塵,書風渾厚沉雄,灑脫自然,激情恣肆的藝術特點。作品曾多次在全國入選獲獎,并多次赴日進行文化、書法交流。
2008年入選中國創(chuàng)新書畫家。
2009年入選中國文化部藝術人才中心評選的中國書法十大名家。
2000年作品入選《20世紀中國硬筆書壇精英薈萃》。
2001年作品入選臺灣《亞太地區(qū)名家書畫集》。
2001年作品入選《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
2001年在首屆中國美術網(wǎng)絡大賽中榮獲《首屆中國美術網(wǎng)絡百杰》稱號。
2002年作品入選全國政協(xié)系統(tǒng)《東華杯中國西部風情書畫展》,獲優(yōu)秀獎。
2002年在《第五屆當代書畫家作品邀請展》中,榮獲“當代百家中青年書畫家”稱號。
訪談實錄:
在這北京最美的金秋十月,著名書法家徐玉良老師為“圓夢中華——首屆世界華僑華人姓氏宗親祖德祖訓書畫大(展)賽” 建言獻策、增光添彩,我們的訪談就由此展開。
Q:徐老師您好
徐老師:你好
Q:很榮幸今天能采訪到您,并代表廣大喜愛您的書法愛好者近距離了解您和您的藝術人生。請問您是怎樣走上書法道路的呢?
徐老師:書法藝術是我在工作中逐步喜歡上的。因為在機關工作,需要起草大量的文件報告,這樣一來,字的好壞對于別人來說就是很大的觀感問題了。自己就有主觀上要把字寫好的愿望,這是最初的動力吧。所以平時就會注意誰的字好,有一定鑒賞力。后來發(fā)展到臨習一些名人的字帖,漸漸的興趣越來越大,練的時間多了,也受到別人的一些表揚和鼓勵。在政協(xié)工作中也結識了很多書法家,像啟功、歐陽中石、劉炳森等一些大書法家,耳濡目染他們的書法,也接受過這些名家的一些指點,受益匪淺。
Q:請您講一講您的書法研究歷程,以供廣大書法愛好者更好的借鑒和學習。
徐老師:任何人的藝術風格都有著自己的發(fā)展經歷,我是初臨顏真卿的楷書,覺得厚重卻缺乏一些靈動性;后又臨王羲之的作品,是灑脫、奔放、靈動、秀美之范型;再后來又覺得有些漂浮,缺少蒼勁之感,于是又學習了文征明的字,比較規(guī)矩、莊重,又區(qū)別于王羲之,使我自己的字在莊重的基礎上,又多了一絲秀美;再又研究米芾的“欹側”,就是擺動起來,有一種動勢感;然后就是黃庭堅的字,長槍大戟、動感強,大氣回腸;還有清代王鐸字中墨色的濃淡、枯潤,把墨色變化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偠灾?,不斷的學習傳統(tǒng)和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書法,吸收更多的藝術元素,達到自己的審美要求,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想要達到的藝術特點。
我的學術歷程就像康有為曾說過的“臨百碑而自成一體”,意思是說臨完第一百碑的時候已經吸收了很多人的優(yōu)點,自然誰的也都不像了,就形成了你自己的藝術風格了。假如按照一個人的風格去學習,比如學習王羲之,寫出的字只是一味像王羲之的,就會有人覺得你還在臨帖階段,還沒有走出古人的影子,入帖卻未出帖。所以要堅持多學習,多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把一些新的藝術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書法里,通過自己的審美觀表達出來。
我在前幾年用微博寫過書法的普及知識,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從書法的定義、學習書法的意義、方法和書法的藝術內涵,以及從筆法、章法、結構、意境,書法的審美和書法的發(fā)展史等等一系列問題用短小的微博形式發(fā)布。最近有些朋友建議我出書,我考慮需要補充修訂后再做出版。很多朋友在微博上看過我寫的關于書法的論述,微博的好處是字數(shù)少,用零星時間就可以閱讀了。古代的大書法家經常用語錄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體會、心得和感受,現(xiàn)在我也把這些書法論述同時在微信公眾平臺“徐玉良的藝術思考”中定期發(fā)表,與大家分享。
Q:聽了您的書法藝術發(fā)展歷程,您能總結一下您現(xiàn)在作品的主要風格嗎?
徐老師:我現(xiàn)在追求的藝術風格,首先要好看、唯美。當然好看也有多種多樣的,有人認為張飛好看,有人認為林黛玉好看,每個人的審美是不一樣的,我所說的唯美是追求最大公約數(shù),讓更多的人認為好的,而不是小眾認為的美,包括普通人眼里要求的審美元素。要在莊重中透出靈動、秀美,通俗的說以顏真卿為基礎,以王羲之為面目,是這樣的藝術構思。我的楷書、行書、草書,都蘊含顏真卿的短而粗、長而細、左細右粗、左收右放的這些藝術特點。但是又不能只注重莊重,要有飄逸、灑脫,需要把王羲之筆畫的連貫性、筆畫的飛動都表現(xiàn)出來,形成了現(xiàn)在的這種給人以美感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既莊重又靈動、不死板、讓更多的人能接受的藝術效果。
而且不同事件、地點,我的字風格也有所不同。像我給中山公園的中山堂題寫的“政通人和”,既要和莊重神圣的皇家大殿相吻合,又要有厚重、端莊、大氣之感。當時也是經過領導的認真篩選,最后確定由我為中山堂題寫。
Q:書法是陶冶人情操的藝術,對一個人的影響因人而異,您覺得書法對您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徐老師:學習書法對人生還是有很大意義的。在古代,書法其實不是作為藝術形式出現(xiàn)的,基本上是人的生存基本技能,就像現(xiàn)在開車、會計算機一樣。在這個實用的過程中,人們對書法審美的追求才逐步演化成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并重的一門藝術。
學習書法的重要意義,第一,它會使人養(yǎng)成學習繼承傳統(tǒng)的習慣。做任何事情,我們都需要有歷史感,看看前人的做法,學習書法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若看自己寫的字有不入流之感,可以看看古人的作品,便方能茅塞頓開。
第二,養(yǎng)成辯證思維的方式。因為在書法中充滿了辯證法,我曾經在微博里寫過,書法作品從筆法、結構、章法、意境都充滿矛盾。比如筆法,是劍鋒下筆還是藏鋒下筆?這就是矛盾。筆畫是直的好還是曲的好,直挺挺的也不好,怎么在直中讓它有變化?還有收筆,是藏鋒好還是漏風好?或是甩出去好還是站住了好?一筆一劃都充滿了對立統(tǒng)一;結構是正一點好還是歪一點好?筆畫是連著好還是斷開好?布局結構是疏一點好還是密一點好?——古人講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還有墨色的變化,濃淡、枯潤……總而言之,書法里充滿了辯證法,讓你學習怎樣兼顧兩方面。抓住主要兼顧次要,通過書法學習辯證法,發(fā)現(xiàn)大千世界當中其實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有著很大的人生意義。
第三,對提高人的修養(yǎng)品位有很大的作用。練書法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行家一看便知,品位高低。有的人寫的雅,有的人寫的俗,有的人作品里充滿了書卷氣,看著有學問,有的人一看沒什么底蘊,需要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的書法技能學習其實用不了很多時間,但是品位,有些人一輩子都達不到,這跟人的修養(yǎng)有關系。現(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人急功近利,極度拜金,表現(xiàn)在字上就會心浮氣躁。但一看這字干凈,卷面整潔漂亮,就是身心傾注在藝術上。書法作品是可以把自己的修養(yǎng)、品位表達出來的。中國人歷來在重視書品的同時重視人品,歷史上很多人字寫的也不錯,但是在大節(jié)上有瑕疵,便大大影響了他的藝術評價。比如趙孟頫、王鐸,在歷史上做過二臣,在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上就大打折扣,所以我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十分注意個人修為。書法家是需要用一生去不斷提高其藝術品位和人生修養(yǎng)的,用自己高尚的人品去感染讀者、影響讀者,好的作品能讓人駐足欣賞,念念不忘,因為它里面的藝術魅力打動了你。
Q:聽說您還喜歡中國的戲曲文化,在今年為紀念梅蘭芳先生以及展示梅蘭芳先生藝術偉大成就的《梅派藝術薪傳展》中,您應邀為此次展覽題詞,能借此機會為我們揭秘您與戲曲的淵源嗎?
徐老師:過去我在政協(xié)工作的時候,與大量的戲曲演員有接觸,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時間寫一些戲曲的評論,呼吁更多的人關心民族傳統(tǒng)戲曲。戲曲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民國盛行的京劇都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現(xiàn)在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傳統(tǒng)戲曲關注的少了,進劇場的也少了。也是因為現(xiàn)在娛樂的多元化,在家里也能看電視,不一定非得進劇院看戲,戲曲事業(yè)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排戲的社會成本大,另外人才外流嚴重,市場日益萎縮,原來的京劇觀眾逐步老化,新的觀眾群體還沒有產生,這樣票房也就比較慘淡,就意味著不能演了,越演越賠錢,所以我寫這些就是引導群眾觀注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再有就是培養(yǎng)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很多人可以看白戲——就是送票可以,花錢買票難。他們買演唱會的票可以,買京劇的票就很不習慣。我們現(xiàn)在組織紅票團,就是把著眼點放在青年觀眾和知識分子觀眾上,發(fā)展新的票友、戲迷。因為老的戲迷肯定是喜歡一輩子了,讓青年觀眾和知識分子走進劇場看,讓他們了解中國戲曲的高雅性。我們組織紅票團先是免費請大家看,讓他們了解,很多人看完之后感慨說真是不錯,真是藝術,被京劇高難度的表演折服,就愿意買票。再加上政府也有低票價的政策,引導大家走上正確的文化消費,對演員和戲曲市場公正。我們需要更多的人關注傳統(tǒng)戲曲文化發(fā)展,觀眾可以在中國京劇藝術網(wǎng)中看到很多演出的信息,演員的介紹、精彩唱段和評論,還有自發(fā)的微信群可以查看。
我們還開辦了梨園大講堂,也是免費普及戲曲知識,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戲曲。很多人不看戲是因為不懂,普及一些戲曲知識讓他知道怎么看戲、怎么欣賞表演中的優(yōu)缺點,這樣才能有興趣。初看戲的人觀看的是戲曲故事,再看是關注表演——演員的唱腔,走眼身法步等,更高層次的觀眾關注的是演員如何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塑造人物。這就是為什么梅蘭芳有自己癡迷的觀眾,這些觀眾是傾慕這個演員的人格,在他身上看到了藝術的閃光點。
Q: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燦爛瑰寶,有人說如今國人對書法藝術的關注度卻日趨下降,對這個問題您怎么看?
徐老師:一方面,隨著社會不斷的現(xiàn)代化,人們的書寫工具日益趨向計算機,手寫的機會越來越少,使書法的實用性大大削弱,所以人們練字的愿望就弱了。工作緊張,練字的機會也少了;而另一方面,書法的審美功能就突出了,有一部分人開始專門練習書法。實際上現(xiàn)在是歷史上練字人數(shù)最多的時期,國家有書法的專業(yè)管理系統(tǒng),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各省市書協(xié)、各區(qū)縣書協(xié)把大量的書法愛好者組織起來,舉辦各種講座、展覽、評比,大大推動了中國書法的繁榮;第三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很多人沒有堅守書法原有的審美功能,變成了一種商業(yè)工具,大大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觀。很多人不看字的好壞,更專注于人的地位、包裝、宣傳,影響了書法的正常藝術審美。歷史對每個人是公證的,最后是由人民來評判的,一些不好的作品最后就被歷史篩除掉了,我們還需要回歸到書法本身的功能。
Q:您會對學生和后輩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嗎?
徐老師:第一,注重人品。第二,注重繼承。第三,融匯百家后融入自己的藝術個性。第四,注重藝術的抒情性。如果沒有情,死死板板的畢竟還只是個字,稱不上是藝術作品。像顏真卿《祭侄稿》中的悲憤之情,或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微醉微醺下,神采飛揚、得意之情懷,融入情感,打動讀者。我的作品中有激情充沛、奔放的感情,像小說和詩歌一樣,有感情和知識創(chuàng)作出來的叫做作品?,F(xiàn)有些人求字,沒有特定的環(huán)境和感覺,沒有情緒暈染,書畫家往往不愛去寫,也會寫不好,其實這就是不規(guī)范。好的作品不完全是藝術和技巧,而是有感情的流露才能打動人心。
Q:全球藝術所謂的“商業(yè)唱主流”,這也是沒辦法去回避的一個問題,作為書法家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您認為商業(yè)跟藝術之間該如何權衡?
徐老師:保障藝術發(fā)展必須具備物質基礎,商業(yè)運用好了也能推動藝術的發(fā)展。但如果藝術完全為了商業(yè)利益,那就走偏了。如何用商業(yè)力量推動藝術的健康發(fā)展,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不讓藝術商業(yè)化,拒絕書法藝術成為金錢的奴隸,讓藝術能回歸到本身發(fā)展的正常軌道,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
Q:您怎么看待書法藝術的未來發(fā)展?
徐老師:現(xiàn)在書法已經達到空前的發(fā)展和繁榮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書協(xié)成立以后,經過大幅度的推動,練書法的人比歷史任何時期的都多。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書法的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無論在大街、公園、或是會議場館,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題匾,在尋常百姓家中也都能看到一些字畫,人們對書畫收藏的熱情也是日益高漲,這種局面還是前所未有的。書法還是會繼續(xù)發(fā)展的,雖然計算機的使用降低了書法的實用功能,但是反而加強了其審美功能,一部人練字也專門追求它的審美功能。書法是中國文化緊密的一部分,不只是一種技能,而是與中國人的審美,文化修養(yǎng)的追求有關,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
Q:您有什么樣的祝福要送給此次大賽呢
徐老師:這次大賽以書法、繪畫等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為載體,溝通并組織全世界華僑華人共同參與,對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融合以及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希望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次活動,使活動產生更大的影響,更好的弘揚我們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