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哈洛在《愛的本質》(The Nature of Love)一文中,說:“愛是一種奇妙的狀態(tài),深沉、溫柔而有益(Love is a wondrous state, deep, tender, and rewarding)?!?/p>
在《愛與依戀的力量》這本書中,作者德博拉·布盧姆認為《愛的本質》的發(fā)表是一個轉折點,表明愛不是簡單的條件反射,讓我們看到大家都生活在相互聯(lián)系的細密網(wǎng)絡之中。
如果我們想要探索“愛”的國度的話,不妨跟隨《愛的本質》與《愛與依戀的力量》,從“愛”本身開始了解吧。
在行為主義興盛的時期的主流觀點是,愛是虛無縹緲的煙霧,沒有意義,嬰兒不會愛自己的父母,也不需要父母的愛,他們之間唯一的關系就只是喂養(yǎng) - 需要的條件反射而已。
也就是說,父母與嬰兒之間的關系是父母喂養(yǎng)嬰兒,而嬰兒因此依賴以及需要父母,這種只是刺激反應之間的條件反射所形成的關系。
但哈洛對這一觀點提出了疑問,為了探究愛是否存在,哈利決定用恒河猴來做實驗[1],因為恒河猴和人類相似,是這個星球上與群體感情聯(lián)系表現(xiàn)得最為緊密的物種之一,同時精力充沛、適應性強。
在最初的實驗中,共有8只小猴子參與了首次“代理母親”(即可以扮演母親角色的物體,可以與母親的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的物體)的實驗。
每只猴子都在自己的籠子里,每個籠子里都有兩個媽媽,一個布媽媽,一個鐵絲媽媽。
在其中4個籠子里,鐵絲媽媽沒有奶瓶,布媽媽的身上備有一個裝滿牛奶的奶瓶;另外4只猴子有一個沒有奶瓶的布媽媽,和一個裝有奶瓶的鐵絲媽媽。
哈洛這樣設置的目的是想探究觸碰與食物哪個對恒河猴更重要:如果觸碰與食物對幼猴同等重要,那么它們對于媽媽的選擇會是隨機的;
如果觸碰更重要,那么幼猴會更傾向于選擇布媽媽(無論有沒有食物);
如果食物更重要,則幼猴會更傾向于選擇有奶瓶的媽媽(不管是布媽媽還是鐵絲媽媽)。
最終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鐵絲媽媽雖然有奶水,但幼猴就是不喜歡它。與此相反,布媽媽對幼猴有像磁鐵一樣的吸引力。
小猴子確實會跑到鐵絲媽媽那里吃奶,但它們吃得很快,大多數(shù)情況下,所有小猴子都會睡在布媽媽身上,或者抱著布媽媽睡;受到驚嚇的時候,它們會把身體緊緊貼在布媽媽身上,或者撫摸它。
這個實驗告訴人們,食物能給予營養(yǎng),但緊緊的擁抱能滋潤心靈。看到孩子快樂地依偎在父母的雙臂中,還有誰能相信孩子這么做只是為了吃奶?
哈利說,這次研究完美地體現(xiàn)了人類嬰兒的反應,哈利把這一現(xiàn)象叫作“接觸安慰”。哈利說:“無論是人類還是接近人類的種族,母親真正的作用之一就是在幼兒感到恐懼和危險的時候,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p>
哈利與學生決定對此做進一步的研究,看看能否更清楚地解釋父母如何讓孩子感到安全,以及一個避風港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如果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沒有雙親愿意或有能力提供安全感,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呢?如果孩子無法和父母心連心,那么當他開始探索外面廣闊、未知的世界時,什么能給他提供安全感?
如果一個孩子沒人愛,沒人愿意擁抱他,他能有正常的好奇心嗎?
回避型依戀的嬰兒學會了不對父母有所期待。這些孩子經(jīng)??奁峭ǔ6际亲约嚎拮约旱?,并不會因為引起媽媽的注意便停止,而且看起來一點都不獨立。
他們看起來很凄慘,或者很生氣。即使媽媽真的把他們抱起來,這些有防備心的孩子也會把頭轉到一邊去。
他們與由鐵絲媽媽養(yǎng)育的猴子很像,那些猴子總是在開放的房間里不知所措,低著頭面對墻壁。
是什么造成非安全型依戀的形成呢?媽媽沒能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后續(xù)的一系列測試中,哈利的研究生將布媽媽放在一個樹脂玻璃箱內,并把這個箱子放在了開放地帶的中央。
很顯然,小猴子不喜歡媽媽待在玻璃箱里,它輕柔地哼哼著,用手摸索著透明的障礙物,想把媽媽弄出來。
但最后,它接受了這種只能遠觀媽媽的現(xiàn)實。所有的小猴子最終都會開始探索房間,當發(fā)現(xiàn)有趣的東西,比如一個積木測試題時,它們會撿起來,拿到最接近媽媽的地方,再開始解題。
在另外一個測試中,研究者設定猴子如果能夠搞明白如何打開一系列的鎖,就可以打開玻璃箱子。
它們會絞盡腦汁地想啊想,直到打開所有的鎖,讓自己緊緊地貼在媽媽的身上。
即使小猴子已經(jīng)長大,不再需要布媽媽的照顧,并已經(jīng)被放到一群年輕的猴子中好幾個月,它們依然會來解救媽媽。
媽媽的影響是有范圍的,這個范圍就像一個有魔力的圓圈,孩子在里面可以快樂、安全地玩耍。
媽媽就像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可以安心地做些短暫的探索,而擁抱和安撫是建造安全基地的基礎性材料。
孩子可以通過與父母的接近獲得安全感,而安全感,讓孩子可以安心走出去,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愛與依戀的力量》一書的引言部分——《踏上探索愛與依戀的旅程》,作者德博拉·布盧姆在最后一段這樣說到:
“我站在猿猴館里,關上玻璃門,門外是慢慢消融的積雪,心里思考著那些基礎知識。我觀察著猩猩們如石器時代般古老的面孔,思考著我們該如何了解'愛’這種情感。
動物園的猩猩添了個小寶寶,母猩猩抱著它,心貼著心,舍不得松手。也許科學最終會與人們的常識吻合。
也許問題的答案就像隔著玻璃看到的情景一樣簡單:猩猩母子靠得如此之近,它們的兩顆心連在一起跳動著?!?/p>
這或許就是愛的本質吧。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讀性:★★★★
科學嚴謹性:★★★★
在21世紀的育兒理論中,哈利·哈洛與依戀理論是一定無法繞開的。本書揭秘了哈利·哈洛在20世紀進行一系列以恒河猴實驗(代母實驗)為代表的驚心動魄的心理學實驗。這一系列實驗“虐猴”無數(shù),卻為一代嬰兒奪回了父母之愛。正是這一系列實驗,顛覆了以約翰·華生和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對育兒理論的壟斷,改變了“母愛對孩子的成長有害”“擁抱和關愛對孩子毫無益處”這些盛行于20世紀早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與教養(yǎng)觀點,助推依戀理論的誕生與發(fā)展,明確社會聯(lián)系對個體發(fā)展的重要性,為當代的育兒理論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