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某互聯網大廠的Offer后,小雨在三天之內退掉了深圳的出租屋,定下了北京的新房。把行李打包之后,在地址欄填上“中關村”,這三個字對于互聯網行業(yè)的年輕人有無窮的吸引力,新生活好像近在眼前。
沒想到的是,996的日子過了三個月,試用期都還沒結束,小雨就被manager約談了,“很抱歉,這份工作和你不匹配”。
小雨一下子懵了,她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成了大廠用來給新業(yè)務線探路的“大頭兵”,在確定這條線沒有發(fā)展前途后,被果斷拋棄了。
后疫情時代,影響招聘的不確定因素并沒有減少;出國受阻的優(yōu)秀年輕人加入求職大軍,“內卷”成為年度熱詞;
職場欺詐增加,“貨不對板”的 Offer 讓職場新人們防不勝防;
熱門賽道陡然冷卻,已經簽好的高薪 Offer 被收回。
從學校的庇護下走向職場,考驗的不僅僅是專業(yè)素養(yǎng),更是對社會和職位的判斷力,和連接手上資源的能力。
不少大學生和職場新人都被卡在這一關,第一次嘗到被“坑”的滋味。
梓東就是出師不利的學生之一。
第一次接觸職場時梓東大三,身邊的同學紛紛找到實習,焦慮的情緒在年級里蔓延——梓東的專業(yè)是廣告策劃經營管理,實習經歷對他和他的同學來說是找工作必不可少的敲門磚。
在某家招聘平臺上,梓東找到了一份房地產公司的銷售實習。這份實習待遇優(yōu)厚,卻沒有清晰的職位描述:月薪“可以達到8000元”,工作內容只簡單寫了“維護客戶關系和推銷本公司產品”。
面試過程也非常簡單,面試官和梓東“很聊得來”,“幾乎沒怎么問問題就通過了”。
回頭想想,這些都是危險的信號,但當時的梓東興奮又激動,根本無暇顧及這些細節(jié),只覺得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這是對自己能力的認可。
入職之后,洗腦式的培訓接踵而來。
“主管”一口氣給了梓東大量資料,梓東迅速地忙了起來,培訓會一場接一場,他不能休息,也沒空思考,直到“主管”開始索要4000元的“端口使用費”。
“主管”告訴梓東,“這是一個客戶經理的賬號,只有買了這個賬號才能在系統(tǒng)里和客戶溝通”。
梓東問到,如果自己想要推出,4000元的使用費能不能退,主管說,“你可以賣給下一個人呀”。梓東這才感覺不對勁,趁勞動合同還沒簽,借口有事逃離了培訓現場。
初入社會,在披著光鮮外表的工作面前卸下防御的不止梓東一人。
《2021大學生求職安全與信任度調研報告》顯示,有超過60%的職場新人表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過“坑”。
其中最常見的情況是“實際待遇與約定不符”,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遇到過,其次是“職位權責與約定不符”和“以各種名目騙取費用”,分別有45.1%和38%的人遇到過。
在栽了幾次跟頭后,梓東終于通過官方平臺的招聘入職某互聯網大廠,回憶之前的經歷,梓東還是心有余悸,“在校生的世界真的非常單純,在找工作的時候往往容易被好聽的 Title 和表面的高薪騙到?!?/p>
梓東總結道:“其實工作后才發(fā)現,真正重要的是那些曾經不屑去問的細節(jié)。工資構成是什么?職業(yè)發(fā)展道路是什么?同樣 Title 的同事工作狀態(tài)如何?有多少假期?”
要仔細讀 JD,要勇敢去問薪酬,要找業(yè)內人士調查——這些都是學校里不曾教過的知識,卻真真切切地拉開了年輕人職場發(fā)展的起點。
但職場新人一定要把這些坑一一踩過,才能得到心儀的工作嗎?
玉璞在傳媒大學讀電視編導專業(yè),2019年,他和梓東一樣通過實習第一次接觸了職場。
玉璞在一家外企做公關實習生,項目多,周期短,要求高,和玉璞一起入職的實習生們暈頭轉向,默默接受了自己被當作“工具人”的事實。
但玉璞不一樣,他把實習看作正式工作的“試吃裝”,要按照正式工作的節(jié)奏來要求自己。
實習開始后不久,玉璞被派去上海出差跟一個線下 Campaign,一起出差的領導剛好是上海本地人,玉璞問他抵達上海后要不要一起吃點本地小吃,領導欣然答應。
“其實當時是挺緊張的,第二天就要去辦活動了,我一點經驗也沒有,心里沒底,”玉璞說,“但是我身邊就有一個最有經驗的人,我就想,為什么不問他呢?”
當天晚上,兩個人就著黃浦江的風和外灘的夜色聊了很多。
從盤點第二天活動的流程,到遇到突發(fā)情況該如何處理,領導把十幾年來的工作經驗傾囊相授。
“我最大的收獲是,他對我說,客戶不一定永遠是對的,我們要學會拒絕無理請求。”
玉璞說,“很多乙方會發(fā)現很難反駁客戶,但有了領導的肯定,我有了 say no 和堅持自己的勇氣。”
直到今天,領導的這句心得仍然被玉璞當作格言,在職場上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在實習結束后,領導又為玉璞介紹了新的工作機會,一切都自然而又順利。
想要避開求職的“坑”,僅靠畢業(yè)生摸著石頭過河是遠遠不夠的。想要打破信息不對稱,在求職期間就獲得真實職場信息,提前建立職場人脈是最好的選擇。
《2021大學生求職安全與信任度調研報告》顯示,幾乎所有的職場新人都認為職場人脈關系很重要。
超6成的大學生/職場年輕人在讀書時就有了建立職場人脈的意識。
一本以上院校和海外院校的學生建立職場人脈的意識較早,大多在畢業(yè)前一年大三/研一時開始初步職場人脈。
受訪者們認為,職場人脈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可以獲取推薦工作/內推的機會(43.8%)、其次是幫助獲取職場信息(32.6%)。
像玉璞這樣受到前輩幫助的人不在少數。超5成受訪者認為,職場前輩是在求職過程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人。
劉琨琨是資深Hr,在校園招聘和為企業(yè)吸引人才方面有十年工作經歷。站在他的角度,能從學生和企業(yè)兩方面看到求職安全的全貌。
劉琨琨總結道,職場新人可能遇到的求職風險有兩類:遇到詐騙公司,和就職期望與工作職能不匹配。
在他看來,這兩類風險都是可以規(guī)避的。
“在沒有建立職場人脈之前,千萬不能輕信市面上的招聘信息。大學生一定要通過正規(guī)渠道找求職信息,比如公司的官方網頁和國內外知名的求職平臺。我們一般是不會在大家沒聽說過的平臺發(fā)布招聘信息的?!眲㈢f。
而找到一份薪資和工作職責都與期待相符的工作,則更多地靠求職者對自己的反思——這一點不僅適用于職場新人,對于工作多年的職業(yè)人士更是如此。
“求職者要多想想自己對工作的期望和想要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只看薪資待遇是不夠的。”
劉琨琨說,“仔細考量職位介紹本身,在面試時多從面試官那里獲得信息,才能更好地匹配工作和個人能力?!?/p>
但劉琨琨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提前尋找目標公司/崗位的在職員工,這樣可以快速了解企業(yè)的真實工作氛圍和經營情況。
在《2021大學生求職安全與信任度調研報告》的調查結果中,7成大學生/職場年輕人認為,避免求職風險最好的方法是提前對公司和職位做詳細的調查,知己知彼。
在方法的選擇上,女生更愿意通過安全的求職渠道(正規(guī)簡歷投遞平臺)來保護自己,而男生更愿意去求助熟人(同學和老師)。
如今的職場“內卷”不僅發(fā)生在求職者身上,也發(fā)生在企業(yè)之間。
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企業(yè)也希望能成為有才華的職場新人的選擇。
《調研報告》顯示,2021年,名企仍然最受職場新人偏愛。
大學生在尋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時,最看重公司的知名度和聲譽,其次是校招面試流程和職位描述是否清晰。
劉琨琨認為,這是職場新人不斷成熟,求職者和公司進入雙向選擇階段的標志,靠招聘季的幾波宣傳就能吸引人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對今天的企業(yè)來說,不能只通過宣傳和開放日提高企業(yè)聲望,最需要的是提升企業(yè)內員工的體驗”。
不管是參加實習還是與公司內部員工打交道,只要大學生與企業(yè)接觸,就能獲得好的印象,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搶人大戰(zhàn)”中獲勝。
其實每一個職場新人,都是經歷了重重考驗才來到面試官面前;
爭分奪秒的三年高中,為了多拿一分而精益求精;
填報大學志愿時,我們反復比較城市、專業(yè)資源、大學排名。
如今終于站在進入職場的關口,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在這最后一步草草做抉擇呢?
不要毫無防備地走進職場,一份好的工作,值得我們付出更多努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白石,36氪經授權發(fā)布。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