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密的角落》火了一把,除了爬山這個梗讓大家記憶猶新,知道以后不要隨便跟不靠譜的人爬山,以免有生命危險。
其他令人深深被劇情吸引的,一方面是張東升在家庭中,被婆家和妻子瞧不起,在學校也被視為透明人,實際上他要的就是簡單的尊重,被平等對待的權力,但最后他什么也沒得到,在越來越渺小的生活處境中,他動了殺機。
另外一點則是與張東升有同病相憐之感,被觀眾視為「未來張東升」的朱朝陽。朱朝陽和班上是個學霸,但是父母基本都忙著自己的事情,他們對朱朝陽有要求,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懷。
張東升和朱朝陽某個角度來說,他們是同類人。他們都有一個名為「家」的棲身之所,但這個家并沒有發(fā)揮真正的功能。
在這個打著家名號的地方,張東升是局外人,朱朝陽何嘗不是。
咨詢中,我經(jīng)常會遇到抱著類似問題的來談者。他們都有一個名為家的空殼,但他們在這個家中并不開心。追根究底,因為他們都沒有得到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被公平對待的感受。
在家中常見的一種不公平,就是一個人明明不是長子,長子卻像是隱形了,而這個人在手足當中往往也不是最小的。總之,他是最貼心,也是最辛苦那一個。
我觀察到,這個人通常是家庭中排在老大和老么之間的女性。
就像在一個班級當中,最受老師關注的往往有兩種學生,一種是成績好的尖子生,每每遇到班上多數(shù)同學都不會的難題,交給這些學生準沒錯。老師往往也會給他們比較多的鼓勵,甚至和他們建立更親近的關系。
另一種學生是班上的差生,特別是那些搗蛋鬼。他們總是讓老師不放心,偶爾還會讓老師抓狂。為了避免這些學生捅下男子收拾的簍子,老師必須對他們保持高度警戒,就怕一個閃失給班級帶來災難。
相較之下,班級中的中等學生,這些人經(jīng)常被忽視。他們的表現(xiàn)沒有好到能入老師的法眼,也沒有差到讓老師非盯著不可。他們明明有著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優(yōu)秀和表現(xiàn),可是他們受到的關注就是比較少。
在手足當中,沒有像第一個孩子一樣被家人寵著,也沒有像老么一樣有兄姊在前面頂著,必須在兩者之間努力表現(xiàn)自己,更加費力才能被看見的孩子。
他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常常不自覺的過份努力,但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只是習慣必須要很努力,才能被父母看見,得到他們的關注。
換句話說,他們的付出跟他得到的愛,并不是對等的。等他們長大,他們往往也會變成容易過度為他人付出的角色。這使他們很容易在感情中過度消耗自己,把自己累倒。
有些孩子在一個父母一方,或雙方失功能的家庭中長大。
在電影《春潮》中,主角郭建波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她帶著女兒,住在母親家中。母親在外顯得那么熱情、和善,但回家卻是冷冰冰的用各種冷暴力和控制的手段,迫使郭建波屢屢跟母親幾近翻臉。但是她們彼此都離不開對方,但有一種默默的陰影在祖宗三代,三個女子身上蔓延,就像一種詛咒。
這個詛咒就是,三個女子越來越像,每個人都像自己的母親更靠攏。
在一個家庭中,每當有一個人對自己得不到足夠的愛,發(fā)出呼聲,就會引起家族中其他人的不適。
一個健全的家庭,成員的不適會由其他成員的關懷得到補償。簡單說,在一個家庭中沒有「我」的事,只有「我們」的事。
可是在一個像《春潮》中那樣的家庭,郭建波的母親把自己被丈夫傷害的痛苦發(fā)泄到女兒身上,使得郭建波在男女關系上也變得缺乏安全感,就像明明傷害母親的是另外一個男人──自己的父親──她卻在用埋葬自己的愛情來呼應母親對那個男人的恨。
在這種家庭里,原本應該好好享受童年的孫女被迫提前成熟,就像她知道唯有盡早學會察言觀色,才能在這個暗潮洶涌的家庭中存活下來。
在這樣的家庭中,公平是不存在的,因為原本應該被哺育的孩子,卻成為成人發(fā)泄情緒,榨取歡愉的工具。
任何人處在這種高壓的環(huán)境中,都會激起反抗的本能。當這種本能被壓抑,就很容易在不經(jīng)意中傷害他人,有時為了保護他人,可能還會讓自己和他人保持距離,如此就更容易陷入孤獨當中。
結果,最后互相傷害的家人反而關系更緊密,「詛咒」的力量也更深。
所謂的公平,從來都不是家里的每個孩子都能到同樣的玩具,穿起同樣一件衣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特質(zh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想要說的話、做的事。
有些父母誤解了這一點,所以他們以為給家里不同的孩子買東西,最好都買一樣的。結果是他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并沒有因此感情更和睦,反而變得更糟糕。
因為他們都沒有得到重視,老大覺得自己被「降級」,降到跟弟弟妹妹一樣。弟弟妹妹覺得父母偏袒哥哥姊姊,自己被強迫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所以在一個家庭中,公平不是每個人拿到一樣的東西,而是父母懂得去了解孩子的不同個性,給予他們各自想要的東西。
所以如果你有「我不是老大,但我比老大更像老大」的情結,你要了解,愛不該靠表現(xiàn)來獲取。父母給的愛不均衡,或者不夠公平,那是父母的責任,不是你的錯。
其次,不管你怎么表現(xiàn),你可能都無法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還可能被手足或其他人利用你的弱點,通過你的缺愛向你不斷索取。
所以當我們面對家庭帶給我們的不公平,我們要做的不是強求公平,而是把我們想要向外尋求的,回頭給予自己。只有當我們對自己「自私」起來,我們才能得到安慰。無論你是家里的哪個孩子,你都無法取代父母負起他們該負起的責任。
如果你有「我不是媽媽,但我比媽媽更像媽媽」的情結,我想告訴你,當手足之間有糾紛,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公平的象征。這種說法就像把所有分手的理由都說成「肯定兩個人都有錯」一樣,說了等于沒說。
真的想要讓孩子感受到公平對待,一件事情該誰負責任多,就該讓他多負起一點責任。但要讓負起責任這件事,得到支持與鼓勵,就像做錯固然該被處罰,但勇敢認錯若能得到獎勵,孩子會無形中培養(yǎng)起更高的榮譽感。
想要打破詛咒,你得了解,如果今天你看到父母很痛苦,你可能會想「是不是我有錯」,但在關系中把父母和自己各打五十大板,并不能解決問題。正是這種「每個人都有錯」的想法,容易讓自己陷入家族詛咒的幻象。
因為即使每個人都有錯,那也是每個人各自要承擔自己的錯,而不是一個人的錯,肯定要找個替死鬼才行。
回想一下,是不是在你的家庭中,犯錯就會被處罰。但無論你做得再好,你卻總是得不到鼓勵?
若是如此,你得從這個循環(huán)中逃開。因為你并不是不好,只是有些人看不見你的好。這對你來說并不公平,因為這不是你的生命全貌。
家庭會傷人,有時我們無法在家庭中得到我們需要的溫暖與愛。這不是我們的錯,孩子的力量小,無法跟父母抗衡。
在這種不公平的環(huán)境中,我們需要的不是繼續(xù)跟他們尋求他們給不了的東西,而是認清現(xiàn)實,從家庭的裂縫中將枝葉伸展出去,尋找真正能哺育我們的陽光與溫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