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曾說,“思維模型會給你提供一種視角或思維框架,從而決定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頂級的思維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幫你避免失敗。”就芒格而言,思維模型可以簡單理解為任何能幫助你更好理解現(xiàn)實世界的理論框架。這篇文章原標題是Tools for better thinking,作者Adam Amran在文章中用通俗易懂的圖文結合方式跟大家介紹了14個思維模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圖片來源:ciespal
一句話概括: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問題
如果要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問題,你可以嘗試借助逆向思維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讓你從全新視角獲得新的認知,并且設想出可能最壞的場景及后果。
要想知道是否可以通過逆向思維來幫助自己,你可以通過“這是不是我想到的唯一理想方案或場景?”這個問題來反問自己。
基于此,你可以對這個問題或場景展開逆向思考。具體而言,你可以參考以下3個步驟:
試問自己:在此情形下,最壞的解決方案或決策是什么?
接著問自己:它為什么壞?試著寫下有關原因。
通過上一條的原因,逆向思考并嘗試提出好的解決方案或決策。
逆向思維可以讓你看到不好的結果,從而盡量去避免這些情況。
此外,你還可以通過以下這些問題,獲得更多逆向思維視角:
為什么這樣行不通?
其對立面可能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哪些做法可以稱作是不明智的解決方案?
項目經理通常喜歡用死因分析法(pre-mortem)來分析項目問題,這個方法實際上就是逆向思維的例子。
團隊成員會聚在一起,設想這個項目六個月過后失敗的情景。他們通過“到底哪里出了問題?”“我們犯了哪些錯?”或者“為什么這個項目沒有成功?”等問題來檢視這個可能出現(xiàn)的場景。
通過這個方法,可以讓團隊提前看到目前潛在的短板,并提前做好相應的應對方案。通過逆向思維,他們還可以盡可能地避免潛在的錯誤和不盡人意的結果。
一句話概括:用系統(tǒng)方法為問題搭框架并解決問題。
問題樹又稱作邏輯樹、演繹樹或者分解樹,可以直接理解為問題思維導圖。
問題樹能讓你清晰系統(tǒng)性地思考現(xiàn)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它能讓你將問題以大化小,將大問題拆分為可以管控的小問題,并按重要性對這些小問題進行排序。換言之,這個工具對“分治法”非常有用。
問題樹還可以讓你從一個問題發(fā)現(xiàn)其他問題。總的來說,問題樹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問題型問題樹,即回答的是“為什么”的問題。
方案型問題樹,即回答的是“怎么樣”的問題。
(1)問題型問題樹
好的問題樹,必須全覆蓋問題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須做到嚴謹。對此,創(chuàng)建這個類型的問題樹時,有以下4個基本注意事項:
首先,將問題拆分為若干獨立的分類或分支。
應用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原則,既做到不重疊、不遺漏,又能夠借此把握問題的核心。
不要在意細節(jié)(特別是細節(jié)假設),關注組成這個問題的宏觀分類或分支。
最后,應用二八原則:關注最有影響力的極小部分問題。對此,你應該基于數(shù)據(jù),而非相信假設。
(2)方案型問題樹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希望關注的某個問題特定部分,那你就可以創(chuàng)建方案型問題樹來進一步展開思考。
明確問題中的特定問題,并試問自己:“我應該如何提高或解決這個問題?”
以樹狀圖的形式創(chuàng)建備選解決方案分類。
在每個分類下提出相應的一個或多個具體方案。
方案型問題樹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這種框架,你可以拓展自己的思考域,從而提出更多的解決方案。
假如你現(xiàn)在正在開發(fā)一款產品,你發(fā)現(xiàn)許多用戶都沒有去嘗試其中一項核心功能。基于此,你可以把“功能X的低使用率”作為出發(fā)點,以此提出潛在的成因分支:
功能X的低使用率:
用戶不知道有這一項功能
用戶知道這項功能,但不愿意使用這項功能
對于問題樹的第一層而言,是極其簡單的,但同時也兼顧了MECE原則,即兩個分支內容相互獨立,同時又完全覆蓋了整個問題。
在此基礎上,往下繼續(xù)探索第二層,于是畫出了以下問題樹:
功能X的低使用率:
用戶不知道有這一項功能
(1)用戶很難在產品頁面中發(fā)現(xiàn)這項功能
(2)用戶沒有通過產品之外的其他途徑了解這項功能
用戶知道這項功能,但不愿意使用這項功能
(1)用戶還沒有嘗試使用這項功能
a. 他們認為這項功能沒用
(2)用戶嘗試使用了這項功能
a. 這項功能不適用
b. 這項功能存在問題
c. 這項功能沒有解決用戶需求
我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下去,但到此為止,我們已經知道該從哪里著手了。在上述例子中,首要任務應該是讓用戶知道這項功能。也許這項功能不存在任何漏洞,只不過是用戶不知道罷了。
通過這個簡單的例子,你可以直觀地認識問題樹的應用和效果。你可以用問題樹來拆分問題,讓你知道該從哪里著手去解決問題。
問題樹可以讓你通過拆分問題的方式,系統(tǒng)地解決問題?;谀悻F(xiàn)在所處的階段,你可以(通過問“為什么”)創(chuàng)建問題型問題樹,或者可以(通過問“怎么樣”)創(chuàng)建方案型問題樹。
一句話概述:拆解復雜問題,直至最基本的核心概念,再基于此找出最具創(chuàng)意的解決方案。
第一性原理是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之一。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的核心概念,能讓你找到更有創(chuàng)意的解決方案。
第一性原理是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或真理,就是當你找到它時,你無法再繼續(xù)拆分這個概念或真理。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實際上就是不斷挖掘問題的核心,直至最底層的核心為止。
遇到任何問題時,通過以下兩個步驟來應用這個思維模型:
拆分問題直至問題最基本核心,即第一性原理
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新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雖然聽起來簡單,但這個過程需要專注思考,去真正挖掘問題的最底層核心,找到所謂的第一性原理。
具體而言,你還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技巧來找到第一性原理:
技巧1:五個為什么
當你遇到問題時,不斷重復地問“為什么”,從而去發(fā)現(xiàn)隱藏于問題表面之下的深層次原因。通過這個方法,你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當然,“五個為什么”并不是說你只需要問五次為什么,不過,通常五個為什么已經足以讓你找到第一性原理。
技巧2:蘇格拉底式發(fā)問
這種發(fā)問方式能夠促進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你可以參考以下六種問題類型,來幫助你進一步找到第一性原理:
澄清:“你說的……是什么意思?”
探究假設:“我們可以做出哪些假設?”
探索原因或證據(jù):“為什么你認為這是對的?”
影響與后果:“這會導致什么結果?”
不同觀點:“是否存在其他方案?”
就原問題提問:“這個問題的核心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們通過Dropbox設計師韋斯·奧海爾(Wes O'Haire)的親身經歷作為例子:
去年,我們通過第一性原理來對項目進行了梳理。首先,我們從問題描述出發(fā)?;诖?,我們拆分并梳理出了多個核心部分,然后再進一步梳理每個部分。最后,通過對所有信息的重新整合,我們找到了新的解決方案。
一句話概述:用不同抽象程度來更好地描述你的問題。
抽象階梯,是可以幫助你更有技巧地描述問題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你更清晰地描述你需要解決的問題,讓你跳出問題本身,發(fā)現(xiàn)新的視角。
這個工具能夠讓你提出正確的問題,從而在階梯上往頂端或底部移動。
往頂端移動,即可以讓你開拓視野,讓你在看到樹木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森林;往底部移動,則讓你提出更具體的解決方案。
從階梯的中部開始,提出最原始的問題陳述。
通過“為什么”,向上探索更多的抽象問題陳述,此舉可以幫你從不同的角度來探索問題。
通過“怎么樣”,向下進一步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或陳述。這個方法可以讓你在原始問題陳述基礎上,得到更多的問題陳述,從而讓你盡可能地找到創(chuàng)意性的解決方案。
抽象階梯的有點在于,它可以應用在設計過程的任一環(huán)節(jié),并且通常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快速應用。無論是你是獨立工作,還是跟團隊一起合作,這個思維模型都可以適用。
以下圖片,是設計師奧海爾提供的一個簡單應用例子:
他提出的原始問題陳述是:“設計一個更好的開瓶器”。通過最開始的“怎么樣”,他得到了一個具體的問題陳述:“讓它的外觀更具吸引力。”
同時,他也嘗試往階梯的頂部移動:“為什么我們需要更好的開瓶器?”
通過這個問題,他找到了更抽象的問題陳述:“吃罐頭里的食物”。基于此,他還可能會問:“如何才能吃到罐頭里的食物?”通過這個問題,讓他找到了不同的問題陳述:“應該做到更加方便?!?/p>
譯者:俊一
本文來自翻譯,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