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0后的30歲 “中年危機(jī)”不再是“枸杞”、“保溫杯”之類的調(diào)侃,而是真真正正提上日程。
好在,“中年危機(jī)”這件事,是全世界通用話題。
不管你是名人大咖,還是無名之輩,任誰看到這幾個字不得渾身顫一抖。
不過,我輩們好歹有前輩的前車之鑒,可供參考。
但看完后是緩解焦慮,還是自我警戒,各位自行判斷。
畢竟,你已經(jīng)是個要學(xué)會自己解決問題的中年“大人”了。
想不開,就可能是大寫加粗的“慘”
◆杜甫( 712-770 )
終于等到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yīng)試的機(jī)會,杜少毫不猶豫奔赴趕考。
由于權(quán)相李林甫怕有識之士向玄宗揭露時弊,便謊稱:這屆考生不行!”,這場自編自導(dǎo)“野無遺賢”的鬧劇,讓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杜甫的時運(yùn)不濟(jì)便是從這時開始了。
“舉進(jìn)士不中第,困長安”,這一困,便是十年的詛咒。
杜甫并沒有放棄,正式開始了他的“長安漂生涯”??婆e之路行不通,他不得不轉(zhuǎn)走權(quán)貴之門,但都無果。
期間奔走獻(xiàn)賦,被授予河西尉這種小官,又因不愿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被貶為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
恍惚間,杜甫已年四十四,為生計無奈接受了這無用之職,而后接到了小兒子餓死的噩耗,接著便逢安史之亂。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自己的凄慘人生,加之國家的破敗,杜甫開始走上了“憂國憂民”之路。
安史之亂后,杜甫仍未放棄最后幻想,投奔肅宗,但最終還是和大boss八字不合,貶官收場。
心灰意冷之際,終于離開長安,流落到成都的杜甫,也只能靠朋友接濟(jì)。
到了秋風(fēng)暴雨之日,杜甫的茅屋破敗,老妻饑兒,徹夜難眠,于是,一首《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道盡了這位落魄詩人的中年危機(jī)。
中年危機(jī)有多可怕,那時的詩圣杜甫,竟被一場暴雨沖垮。
◆李商隱(約813-約858)
作為杜甫的頭號粉絲,不知是幸與不幸,李商隱似乎也get到了偶像同款中年危機(jī)。
但李商隱的童年就開始慘了,10歲不到,就早早感受到了命運(yùn)的殘酷。
“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父親早逝,作為長子的李商隱扛起了養(yǎng)活一家人的重?fù)?dān)。
終于熬到了24歲拔擢為進(jìn)士第,本該前途大好的新晉公務(wù)員小李,怎知一不小心就陷入了“黨派之爭”。
還是年輕了啊,政治情商也不太夠,遇上了朝中牛黨和李黨的黨派撕逼,還偏偏站錯了隊,得罪了曾經(jīng)的貴人令狐一家。
牛黨的頭頭,正是貴人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絢,要知道20歲屢試不第的李商隱,還是靠父子二人的屢次提攜,才得中進(jìn)士。
但鬼使神差的,小李竟和貴人的死對頭李黨王茂元私交甚好,最后還結(jié)了親。
從此,”牛黨叛徒”李商隱背上了“忘恩負(fù)義”的罪名,任職宰相后的令狐絢更是將他的仕途之路封死。
牛黨不屑,李黨不信,尷尬的小李屢遭排擠,在夾縫中艱難求生。
李商隱的中年時代隨著唐朝勢局(黨派之爭、宦官專權(quán)、農(nóng)民起義)的動亂一起來臨,為了生計,只能不斷接受奔波于各地的幕僚工作,心力交瘁、早生華發(fā)。
45歲結(jié)束幕僚生涯,帶著年幼的兒女回到長安,但長安城的繁華和高生活成本讓他無所適從,生活潦倒不說,而后還遭遇了母親、妻子雙亡。
心灰意冷的李商隱最終返回鄭州老家,貧病交加的他,不久便凄涼離世。
一條道走到黑,也可能迎來光明
◆穆夏( 1860-1939 )
穆夏一戰(zhàn)成名,不僅簽了6年合約成為伯恩哈特的御用設(shè)計師,不少金主爸爸更是慕名而來,紛紛尋求合作。
雖是天選之人,但畢竟是穆夏的堅持,才終于沒有枉費(fèi)了自己的才華,迎來了 “中年”的春天!
◆貝多芬(1770-1827)
視音樂為生命的貝多芬,在中年迎來了人生最大的酷刑—耳聾,因此一度想到自殺,但依靠“為藝術(shù)和未完成的職責(zé)而活著”的強(qiáng)大信仰,他開始了漫長的與天斗,為了演奏,為了譜曲,不得不用牙咬住一支小木桿,一端插在鋼琴箱內(nèi),以此感知音響。
不過,這種“一黑到底”的路子難道就適合所有人?
萬一黑著黑著就沒路了呢?上哪尋找光明?
◆李漁( 1611-1680 )
明末清初的才子李漁,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24歲參加童子試,考取秀才名噪一時,被認(rèn)為是天才,試卷甚至被奉為教科書,但他的巔峰也就到此為止了。
29歲鄉(xiāng)試,沒考上;33歲再考,又失利。誰料這一次的考試,竟是明王朝舉行的最后一次。
想到再也無法光宗耀祖,自己又年近中年,李漁不禁兩眼一黑,完了,所謂的“中年危機(jī)”就這么恍恍惚惚地來了!
如果活在今日,開個公眾號的李漁,只怕早就在自媒體界封神,分分鐘實現(xiàn)財務(wù)自由。
雖然時代不同,但可喜的是,聰明的李漁并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不懼眼光,另辟蹊徑,轉(zhuǎn)而實現(xiàn)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柳永( 約984-約1053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中年男子柳永的畫風(fēng)清奇,在40歲憤而離開京師的途中,發(fā)出了這聲著名的感嘆。
抓住“機(jī)”遇,順勢轉(zhuǎn)型
中年危機(jī),會死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