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轉頭一看,還有很多人依舊在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并沒有隨著年齡和現(xiàn)狀而改變自我,生活也好,職場也罷,這世上大概沒人可以定義你的人生,你想過成什么樣的生活,都有你自己掌握。
今晚,將這篇文章,寫給即將30歲的我們。
前段時間,看了一份世紀佳緣發(fā)布的《2019 Q4年單身人群調查報告》,上面顯示:
超五成單身男女認為,月收入一萬元左右才能有安全感。
乍一看,還以為戀愛的經(jīng)濟水平線又提高了。
對于標準這種東西,總有人會找到一個對應的數(shù)據(jù)加以量化,仿佛所有的現(xiàn)狀都可以拿價值衡量:
月收入低于1萬的年輕人,不配擁有愛情;
只有1500元的神仙水,才對得起精致的生活;
畢業(yè)三年月薪不超過3萬,都是扶不起的loser;
30歲還沒做到管理層,注定被人瞧不起。
所有的數(shù)字之下都是一排排明碼標價的價值排序,仿佛你在特定的年紀沒有掙到特定的砝碼,職場生涯的賭局就注定輸了。
可是很多人忘了,有很多時候,恰恰是超乎定義和意料之外的不確定性,才是最值得書寫和回味的地方。
要知道,一個人被隨意定義的時候,
永遠沒法按照你想要的樣子去活著。
1、隨意定義他人行為的背后,是一種不負責的臆斷和蔑視
前段時間《奇葩說》出了一個特別有爭議的辯題:
奇葩星球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只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正方立場是:救畫。
反方立場是:救貓。
在這場辯論中,也是最引人爭議的話題之一,是正方辯手黃執(zhí)中的論點:
“這道題考驗的是什么,不是救畫還是救貓,它考驗的是你期待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到了什么層次,在那一刻你期待,你只能聽得懂貓叫,看不懂八大山人,那你就去救貓?!?/p>
簡而言之,也就是“因為你的認知太低,所以只看的懂貓的價值,而看不懂八大山人的價值,所以你選擇救貓,才是聽不到遠方的哭聲?!?/p>
是不是看起來很有道理?
當時我也是這么想的,但冷靜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不就一場大型定義現(xiàn)場嗎?
不懂八大山人的價值,所以我選擇救貓,就是因為我只能看懂貓的價值,但問題來了,誰給你定義八大山人和貓的價值就不對等?
換言之,你憑什么定義貓的價值不如八大山人,所以救貓就不該?
就像許吉如說的那樣:
“八大山人有他的價值,但這只貓也有它的價值,我不希望因為那個價值看起來好像更高階,就忽略我身邊正在流逝的生命。”
這樣隨意定義和取值他人,才是最大的臆斷和蔑視。
可這樣的現(xiàn)象,在你我身邊實在是太常見了,比如很多職場文標題就是這樣的開頭:
比又窮又忙更可怕的,是你30歲還在基層
985畢業(yè),月薪2500:低配的生活讓你活該窮
35歲月薪3000,被辭退后才明白:最大的中年危機,是你年輕時的不拼
寥寥數(shù)字就定義一個人的職場生涯,而那些達不到這條世俗成功線的職場人,就該被如此定義取值?
30歲了必須是公司管理層;
985畢業(yè)必須年薪百萬;
35歲被辭退就是職場loser。
那寫下這些標題對自己同齡人如此定義的人,又有幾個身價百萬?又有幾個是從985畢業(yè)?又有幾個不會人到中年?
1776年杰裴遜在《獨立宣言》中起草寫道:
“人人生而平等?!?/p>
千百年來人人口口相傳流傳至今,為何到了今天每個人的頭上卻要以擁有的金錢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賺錢多的就是有價值的人。
賺錢少的就是沒價值的人。
如果說,一個人的價值衡量難得匱乏到只剩下用錢來衡量,這樣的價值取向及排序的背后,和黃執(zhí)中們的高高在上定義他人價值的行為,
又有什么分別?
2 、定義最重要的不是量化的尺度,而是選擇的角度
之前在《邵恒頭條》上看到一個關于美國海軍管理軍隊的案例:
從1990年代開始,美國海軍就開始嘗試擁抱智能,把軍艦高度自動化。而為了適應、配合這種技術變化,他們還在艦船上做出了重大的組織調整,重新定義了船員的核心素質。
美國政府為此特地推出了一個“人員最小化”管理概念。
一艘叫做USS Yorktown的老艦船在被重新設計的時候,計劃船員數(shù)量是75人。這比同一噸位的軍艦,要少1/4。核心船員的數(shù)量就更少了,總共也就40個人。這要是跟二戰(zhàn)時期的戰(zhàn)艦相比,也就是那時候的20%而已。
這樣的變化之下,是這艘艦船上的船員,每個人都變成了多面手。
舉個例子,拉繩索這個工作,一般的艦船上都有一個專門負責的人,因為這個工作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其實很危險,一不小心繩索就可能把手指頭、腳指頭給切斷了。但是在這支戰(zhàn)斗艦上,卻沒有一個拉繩索的專門負責人。
這個工作是由3個人兼職,一個人是信息系統(tǒng)的技工,一個是槍炮軍士,一個是船上的廚子。
而廚子,除了要做飯,要操作繩索,同時還要承擔另外兩種工作,一個是巡邏員,一個是邊界員,也就是要觀測艙內(nèi)進水、要防止起火時候煙霧擴散的人。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船員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不是專家,而是通才。
從單一的角度而言,每個人不過是各司其職的普通員工而已,但從更多元的角度而言,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身兼數(shù)職的多面手。
為什么會講到這個案例?
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僅僅用一個人生產(chǎn)的價值來定義他的人生,而且這樣的定義有時候其實根本不客觀和理性。
隨著社會和職場的發(fā)展,很多領域的邊界已經(jīng)變得非常模糊且不確定了,而一個人的價值同樣早已不能用一個簡單的標簽去定義。
我以前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因為話不多而且又不善表達,后來經(jīng)常會被一個領導嘲笑:
“像你這樣內(nèi)向的人,一輩子就老老實實的碼字就好,做個編輯就行,也別想干別的。”
那時候什么都不懂,還以為老板說什么就是什么,其實人家也是隨口一說,真正能定義自己的,只有自己。
后來經(jīng)過在職場的不斷打磨和歷練,從一個工地施工員,轉行做了房地產(chǎn)策劃文案,到后來的新媒體運營,又接觸了內(nèi)容運營和社群運營,還接手知識變現(xiàn)和短視頻電商業(yè)務,在一步步拓展和學習中,不斷地為自己的職場價值加碼。
后來才明白:
定義最重要往往不是尺度,而是角度。
這個道理同樣可以適用于職場,定義一個人很簡單,但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去定義卻很難。
每一個個體都是充滿不確定性,從不同的角度去定義不同的人,都會看到不一樣的價值。
就像美國海軍對于每一個將士的靈活定位,并不是將他們死死地按在某一崗位上,而是根據(jù)不同的需求給每個人賦予不同的工作職責,激發(fā)出更多元的價值和能量。
這才是對一個人最合理而客觀的定義。
3 、與其被動被人定義,不如找到自己的價值排序
羅胖以前在《羅輯思維》中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在湖畔大學的課堂上,有一位同學問:
“我現(xiàn)在上市了有錢了,我收購、投資、參股了一堆公司,是不是已經(jīng)構建起了一個價值網(wǎng)絡?”
當時上課的曾鳴教授就回答說:
“其實你的價值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的敵人要打敗你,需要什么資源?比如,要打敗微軟這家公司,我們需要什么?
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不僅需要一個優(yōu)秀的軟件產(chǎn)品,一支龐大的工程師隊伍,還需要遍及全球幾萬家的各種支持機構,否則這事就做不成。
對手眼里,打敗你的條件,才是你真正的價值。”
而這位同學現(xiàn)在砸錢拼湊出來的一個業(yè)務群,是不是真正的價值網(wǎng)絡?這事他自己說了不算,對手說了才算。
你看,這也是一種反向價值定義法。
一個人,一家公司,他的價值不能完全由他擁有什么來衡量。他對他對手的改變,其實也是價值的一部分,甚至是更確定,更永久的那部分。
我們把這種觀察價值的方法,稱之為“反向價值定義法”。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不明就里的被人安上一些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標簽和符號,但那并不是你真正愿意要的,眾所周知,沒有誰喜歡被人隨意定義,但這樣的情況在職場卻屢屢發(fā)生:
你一個做設計的,好好做圖就行了。
你不是學計算機的嗎,來給我修個電腦。
你會寫文案是吧,幫我想個朋友圈文案。
這樣的定義,只會讓個人的價值和能力無形中被限定在一個簡單的詞匯之下,既然如此,為什么不主動找到自己的價值排序,重新定義自己的職場生涯?
我以前是學工程造價專業(yè),但畢業(yè)后我去到了深圳,接觸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并從事當時最為新潮的新媒體運營工作,因為當時我就在想:
要找到一個上升行業(yè),在這行業(yè)中找到一個最關鍵的職位,并逐漸形成自己的可復制經(jīng)驗和核心價值,這就是我對自己職場生涯的定義和取值。
這樣一來,漸漸根據(jù)行業(yè)對這個崗位的要求,不斷去修正自己現(xiàn)有條件和能力,市場需要什么,我就去掌握和學習什么,在反向價值對比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今日頭條副總裁柳甄對于員工定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招人時,我們常說要畫大餅,讓候選人看到企業(yè)發(fā)展前景。這不是忽悠,而是事實,
因為你其實就是做餅的人?!?/p>
餅的大小由每個加入的人的能力、潛力和耐心決定。
輪崗、換崗,不斷嘗試新任務、新領域和新的工作地點,在一個高速發(fā)展、事情永遠比人多的公司里,餅能做多大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
這也是我今天想和你傳達的一個觀點:
積極參與不是你崗位的事情,不要在乎別人給你的邊界定義,通過不斷做事情,提出新的想法,嘗試新的事情來重新定義自己在公司的位置,提高學習能力、發(fā)展?jié)摿湍土Α?/p>
這才是我們在職場中打破刻板印象,讓別人不再隨意給你下定義的有力手段。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不管是生活也好,還是職場也罷,
畢竟,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才是我們對僅有一次的人生做出的最好詮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