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些從小到大都很優(yōu)秀的學霸,長大后卻過得并不好?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思考過的問題。
我不是在提倡 “讀書無用論”,大部分學霸都出落得不錯,但總有那么些特例,讓人困惑。
為什么有的人,名校畢業(yè),卻一直活在迷茫中?
讀書沒有明智嗎?
從學霸到迷失,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這一期的《人心觀察室》,小于(化名)說出了她的故事。
看了小于的簡歷,不由感嘆這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學霸,中學是全省名校,大學是全國 Top10 的 985高校,各種英語比賽獲獎……
不僅成績好,還多才多藝:鋼琴十級、校啦啦隊的隊長、參加過數不盡的舞蹈比賽、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
兩年前碩士畢業(yè),她找到了一份穩(wěn)定的體制內工作,并順利拿到北京戶口。
這份工作雖然平時挺操心,但最吸引人的就是有寒暑假,每年假期她會出國旅行,拍很多美美的照片。
但是在這么多優(yōu)秀面前,她卻說,一直過得很不開心:“生活就是來受苦的,做什么都一樣。”
她說:“我從來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好像都不喜歡?!?/strong>
我問她:“小時候有想過長大想做什么嗎?”
“沒有想過。媽媽一直跟我說,只要我好好學習,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一輩子就不用愁了?!?/strong>
“所以從小到大,我對工作啊、理想啊,都是模糊的,只要好好學習就夠了,其他的我都不用想?!?/p>
小于說,從記事起,自己就是同學們羨慕的對象。獨生女備受寵愛,爸爸在市政府謀職,媽媽是老師,家庭條件很好。父母也從來不吵架。
所有人都覺得,她“理應”幸福。
“小時候我也確實過得挺開心的,沒心沒肺的開心,畢竟學習對我來說是很簡單的事?!?/p>
白天上學,每門課都能考第一;
晚上回家,除了做作業(yè)還要練一個小時琴;
周末去少年宮,鋼琴和舞蹈,都能成為主角。
在她看來,父母也不算嚴厲,至少從來不打罵她。
但是她能感覺到,自己必須樣樣都做到最好,否則爸媽就會不開心。
“還記得小學有一次英語演講,我沒有拿第一。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爸爸的眼神,仿佛全世界都黯淡了。
他沒有責怪我,但是我知道,我讓他失望透頂了。
后來中考時,我終于考了全市第一名,我才再一次看到父親眼睛里的那種榮光?!?/p>
她一直都是父母眼里的驕傲,而這份驕傲,是父母的全部,她丟不起。
在直升機父母的“加持”之下,小于除了學習,沒有太多的決定權。
聽 Mp3 不可以;跟朋友玩到太晚不行。
開學時,父母讓老師安排最好的班級和座位;中考、高考,父母安排好報哪個學校和專業(yè)。
上大學之前,小于的叛逆期似乎遲遲沒有來到。但是上了大學,她像重壓下的彈簧,一下子反彈了。
她開始學會說 “不”。
不顧父母的反對,跟一個外國同學談戀愛;
參加學校啦啦隊,每天去表演和比賽;
……
每次跟家里打電話,她似乎都在跟父母爭吵。
但是她也漸漸發(fā)現,除了學習,很多事她都很難掌控。
“考試和學習,對我來說是最輕松的。我總以為只要擺平了學習就風平浪靜了,長大了才發(fā)現,人生還有各種挑戰(zhàn)和壓力,遠超出我的掌控?!?/strong>
當她要踏入社會的那一刻,她突然感到恐慌:“我好像沒有什么想做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p>
帶著這種迷茫,她還是進了體制內,找了一份很穩(wěn)定的工作。
回頭想,雖然一直在叛逆,但似乎逃不開父母的影響,自己變得越來越像父母了。
最像的,就是對于未知的恐懼:
“從小到大我聽到的目標,都是要努力進入體制內?,F在的我,對未知的環(huán)境,根本不敢去嘗試。”
如今,小于已經工作兩年多了,大城市的體制內工作,并沒有父母想的那么輕松。
她每天的工作壓力都很大,起早貪黑上班,周末有時候還要加班。
“每天下班,我都特別疲憊,不想跟任何人說話,別的女同事們經常邊吃飯邊聊天,我只想躲到角落里一個人待著?!?/p>
我問她:“有沒有想過換一個工作呢?”
她想了想,說:“我也挺矛盾的,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是我又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或者說,我覺得換一個工作也一樣累的,沒有所謂理想的工作?!?/strong>
小于絕對不是這個社會的特殊。
實際上,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的年輕人,都在面臨這樣的困境。
他們可能從小到大都是學霸、履歷優(yōu)異,但是進入社會后卻顯得不知所措。
我們并不是說名校畢業(yè)找不到工作、或者工資太低之類的極端現象,而是想說,他們可能擁有著外人看來體面的一切,但是卻患了 “空心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適合什么。
北京大學的徐凱文老師曾指出:“北大有 30% 的學生有 “空心病” —— 缺乏價值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活。”
這些學生從小到大都是學霸,但是卻缺乏具體的目標和興趣,只知道要做一個“最優(yōu)秀”的人。
小于的成長經歷,讓我想起一部電視劇 ——《你好,舊時光》里的大班長凌翔茜,高考前面臨崩潰的她,曾對媽媽喊出了一段扎心的話:
“哪個孩子最優(yōu)秀、最大方、最乖巧,我一定一定要占一個最字” —— 這句話,似乎 “空心病” 的病灶所在:喜歡什么不重要,只要做 “最優(yōu)秀” 的孩子,就好了。
他們確實做到了,考第一名、上最好的大學……但是一旦進入社會,這個 “最” 的標準沒有了,剩下的就只有迷失。
父母告訴小于的目標,是讓她進入體制內工作。這聽上去是一個目標,但實際上是空洞的,它是一種看似穩(wěn)定的幻象。
體制內具體做什么工作?
我自己的興趣是什么?
我適合做什么?
我的職業(yè)規(guī)劃是什么?
……
這些問題從來不曾得到回答。
在英國有一所很特殊的學校,名叫 “人生學?!?,校長是劍橋才子阿蘭·德波頓,他辦這個學校,不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開一些看起來很奇怪的課程。
比如有一門課,就叫《理想的工作》。
這門課如今出版成書,我看了書里的內容,深受啟發(fā)。那些看起來非常具體的練習,正在解答我們的疑惑。
為什么一些學霸長大后過得迷茫、悶悶不樂,那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所謂的理想是什么?
千萬別被 “理想” 這個詞嚇到,我們總以為這種東西很虛,很遙遠,但是阿蘭德波頓能用非常具體的方法,幫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第一步:回到過去找快樂
請回想一下童年時期,你最愛做的三件事,并努力回憶你做這些事的具體場景。
比如:“我比較內向,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大概就是看漫畫書了,有一年大年三十,書店居然還開著,一個人都沒有,我躲在里面看一整天特別爽?!?/p>
或者 “小時候特別喜歡用紙疊各種東西,有一年我手工做了一個風鈴,上面掛了紙鶴、小船還有鈴鐺,送給了我最好的朋友,她特別喜歡。”
當我們讓小于回憶時,她說:
“小時候每次去跳舞都挺開心的,好像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一樣,我跳得全身都是汗,卻不覺得累?!?/p>
你也可以試著描述這樣的三件事,然后,請把這些句子提煉成 “我是一個喜歡……的人” 的句式,例如:
“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
“我是一個喜歡動手做精細活的人”
“我是一個喜歡無拘無束的人”
……
第二步:問問你身邊的人
很多時候,你或許不知道自己的特長、或者喜好,但你身邊的朋友可能比你還清楚。
多問問身邊親近的人,你身上有什么能力比較突出;
以及問問他們,你在什么時候會顯得比較開心。
同樣地,讓他們用這樣的句子來描述:
“你是一個擅長……的人”
“你是一個喜歡……的人”
第三步:分清工作的樂趣
大概 90% 的人都會覺得,只要是工作,就沒有開心的。所以要找一份讓自己開心的工作,根本就不可能。
真的如此嗎?
阿蘭德波頓覺得,那是我們誤解了所謂的開心。工作的開心分很多種,不一定每個人的開心都一樣。
工作的樂趣,大概可以分為這些:
賺錢的樂趣;
美的樂趣;
創(chuàng)造的樂趣;
理解的樂趣;
自我表達的樂趣;
科技的樂趣;
幫助別人的樂趣;
領導的樂趣;
獨立的樂趣;
秩序的樂趣;
……
而每個人在工作中感覺到的樂趣,是不一樣的。
而這些樂趣,可以跟第一步里的樂趣相對應,如果你是一個從小愛漫畫、喜歡天馬行空的人,那么對你來說工作的樂趣應該是創(chuàng)造;
如果你是一個從小在過家家中扮演老大的人,那可能對你來說,工作的樂趣是領導。
也有可能,你喜歡跟別人聊天,那么一份能夠讓你自我表達的工作,可能會給你帶來樂趣。
第四步:清除障礙
很多人可能會說,就算知道了自己喜歡做什么,但是現實的代價太大了。
放棄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去找自己所謂的樂趣,可能面臨的就是養(yǎng)不活自己、父母失望、朋友嫌棄……這樣一想,就覺得還不如得過且過呢。
真的這樣嗎?你或許可以找一個本子,寫一下這些你可能要付出的代價。
寫完這些代價,你再想象一下,如果找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樂趣,那么10年后的你會怎樣?把你能想到的也寫下來。
然后你對比一下:10 年后的那個你,是否值得付出現在這些代價呢?
給自己一個答案和選擇。
最后,分享給大家《維特根斯坦傳》中的一句話:
我自己只有極少的勇氣,比你少得多。
但我發(fā)現,每當我在長久的掙扎之后鼓起勇氣做某事時,
總是在事后感到自由得多、快樂得多。
無論過去的你我,是學霸還是學渣
希望未來的我們,都能不辜負自己的勇氣
告別迷茫,擁有理想的生活。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