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文化與不同關(guān)系里,邊界是有所不同的,但當我們擁有健康合理的邊界時,我們會對自我感覺良好,對關(guān)系也感覺舒服和自在。
我在旅行途中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肢體邊界和情感邊界。例如在法國,女性不會與他人討論自己的性生活,即使是閨蜜間也不會討論。相對的,在美國,討論性或是大姨媽則是女生之間很日常的話題。
雖說我們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長大,因此邊界也有著文化差異。多年以前,我曾到中國游覽,我發(fā)現(xiàn)中國人對于邊界的概念比美國人還要模糊。
在大街上被撞到了沒有道歉,或者他們會一直盯著我上下打量,又或者是站得很近和我說話,這些都讓我感覺不是很舒服。在中國,很多父母與孩子間的邊界也是很模糊的,很多父母會未敲門并得到孩子應(yīng)允就闖入孩子的房間,或者翻看孩子的日記本或其他私人物件等等,人們對于邊界的要求似乎比較松,我想這是有著一定的文化原因的,也可能因為中國人口密度大、個人可用空間相對較小的原因。
肢體和個人情感的空間不僅具有文化差異,更極具個性化和個體化。有些個體甚至?xí)l(fā)現(xiàn)他們對于個人空間的要求和同一文化下其他人都不太一樣。在某些特定場合下,告訴別人你的邊界是什么,怎么樣你會感覺更舒服是重要而合適的。
就我而言,這些年我暫時還沒遇過很多有嚴重的個人邊界問題的人,不過我記得之前曾請過一個私人助理,最后我不得不解雇了她。我們工作會待在同一個比較小的空間,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她在個人空間和邊界方面有著嚴重的問題。
例如,當她坐在那工作,我站在旁邊指出她電腦屏幕上的錯誤,她會扭過頭來說:“你一定要站得這么近嗎?我不習(xí)慣和別人這么近。”于是我不得不向她道歉,然后退后一步(我都快看不到屏幕上的字了!>.<),問她對于這個距離會不會感覺舒服些。
她已經(jīng)結(jié)婚了,我蠻好奇她和丈夫是如何互動的。我知道雖然這不關(guān)我的事,只是出于好奇。說實話,她其實是個很不錯的員工,但因為和她在一起工作變得越來越束手束腳,所以我不得不解雇了她。我想隨著和我相處時間越來越久,也許她和我待在一起會感覺更舒服,但也可能會變得更差,最后她經(jīng)過我的時候都不得不貼著墻走……另外,我也發(fā)現(xiàn),那些有著嚴苛邊界的人往往對于他人甚至是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都會有點“絕緣”,所以,我的那位助理和我的性格并不十分匹配。
有的時候,注意和留心自己和他人在特定場合的肢體語言,就可以大致知道自己是否感覺舒服。但對于很多人來說,要知道自己內(nèi)心深處真實的需求,可能會艱難很多。正如Thanas (1997)所說,有的時候要切實碰觸到焦慮是很困難的,但正視它、承認和尊重它,就能緩解由焦慮帶來的緊張。她的經(jīng)驗是當別人所言所行讓你感覺不舒服的時候,留心、尊重和信任自己身體的反應(yīng),是很重要的。
有的時候,對于同一件事情,有的人會感覺自己的邊界被侵犯了,而有些人則不這么認為。
所以讓他人知道你的邊界在哪,尤其是當你感覺他人越過和侵犯你的私人和個人空間的時候,是很重要的。當然這個“告訴”并非說大吵一架,而是溫和而有禮貌地告訴對方,他的什么行為讓你感覺不舒服,你希望他怎么做。
瑪?shù)铝眨∕adeline)很善良,她也為此引以為豪。打小起爸媽一直教育她,善待他人是一種美德。隨著慢慢長大,瑪?shù)铝兆兊锰貏e在意由善待和取悅他人帶來的贊揚和積極的反饋。他人感受和需要遠超于自己,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自我價值。
31歲時,瑪?shù)铝詹荒苊靼诪槭裁此耐聲杨~外的工作推給她,為什么她的家人會不停地干涉她的個人空間,也不懂為什么她幾年前約會過的男人們會一直不斷介入她的生活,即使她已經(jīng)告訴過他們,她已經(jīng)和其他人在約會了。 因為“善良心軟”,她一直無法對那些追求她的男人太狠和決絕,在一起兩年的男友最終受不了而提出了分手。
這件事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讓瑪?shù)铝丈硇木闫?。她知道,改變的時候到了——她需要更明確、更強大的邊界來保護自己。
邊界,這個在心理咨詢非常常見的詞,可以解釋為個體對他人設(shè)置的界限,來表明哪些對自身的行為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能容忍的。明確自己邊界的能力通常來自于健康的自我價值感,也就是不以他人對你的看法來評價自身的價值。
和自尊有所不同,自我價值感指的是個體發(fā)現(xiàn)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你可以意識到你的:
智力價值與邊界(你有權(quán)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他人亦如是;)
情感價值與邊界(對于特定的場合,你有權(quán)擁有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他人亦如是;)
軀體價值與邊界(你有權(quán)擁有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無論空間大小,他人亦如是;)
社會價值與邊界(你有權(quán)結(jié)交朋友以及擁有屬于自己的交友圈、參加自己想要的社會場合,他人亦如是;)
精神價值及邊界(你有權(quán)擁有自己的精神信仰和信念,他人亦如是;)
知道我們的邊界在哪,以及邊界的設(shè)置是需要我們克服的兩個巨大障礙。
要設(shè)置邊界并不總是那么容易,它更多是一門需要學(xué)習(xí)的技能。正如知名社會心理學(xué)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所言,人類社會行為的習(xí)得,來自于模仿“榜樣”行為。所以如果我們身邊沒有足夠的榜樣角色為我們提供可觀察和模仿的行為,就很容易迷失,只能自己胡亂摸索,感覺挫敗。
像瑪?shù)铝盏那闆r,盡管她有很高的自尊,但她的自我價值感主要來源于取悅他人,這是不健康的。如果再繼續(xù)這樣下去的話,就可能會犧牲她的感情和自己想要的生活了。除了要重新找到獨立于他人評價的自我價值感,她還需要知道如何設(shè)置邊界。
要開始學(xué)會設(shè)置自己的邊界,可以試試以下四個步驟:
1. 知道你的界限在哪
明確列出你對于陌生人、同事、朋友、家人和伴侶的認知、情感、肢體和精神邊界分別是什么。檢查過去使你感覺不舒服、惱怒、排斥、厭惡或沮喪的場景和體驗,這些感受都可能因為別人的言語或行為觸犯了你的邊界所致。列個以關(guān)系親疏分類的“個人界限表”,按照“自我感覺舒服和安全”為界限標準填入“可做”,“不可接受”一欄就按照相反的標準填入。(例如:我覺得同事問我童年的陰影/戀愛情況/爸媽離婚,我會感到不舒服)
以這種方式列個表出來,能讓你在別人可能表現(xiàn)“過分”的時候有個大概的參照。每個人的邊界標準是會動態(tài)變化的,記得要時時更新你的個性化表格噢~
2. 立場要堅定
列表、明確自己的邊界是很棒啦,但接下來要將紙上的東西落到實處才是要進的。要讓別人知道他們越界了,最實在的方法就是直接和對方說明。
立場要堅定,尤其是平日的你不習(xí)慣這么做的話。畢竟要直接面對他人,要說“不”,可能會很難也很可怕。所以從你能掌握的小事開始表明和堅守你的立場,一點點讓自己進步。
例如:
服務(wù)員給你點錯菜了嗎?問她你之前點了什么東西。
超市收銀臺收多了你的錢?請他重新核對,并退回你的錢;
你不喜歡的人硬是微信短信撩你?告訴他,他是個好人,但如果他不繼續(xù)騷擾你會更感激;
遠房親戚不斷打探你的戀愛生活?直接說,你更愿意聊其他的話題;
某個同事將原本屬于他的工作推給你? 提醒他這并不在你的職責范圍內(nèi),你現(xiàn)在手頭也很忙,并告訴他能為他幫到更多的人;
有個朋友說了或做了什么,讓你感覺受傷? 和他/她吃個飯,并告訴對方他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讓你感覺受傷了。
3. 孰能生巧
如果以往你都是妥協(xié)退讓的,那么當你開始學(xué)著“硬”起來時,可能會擔心別人認為你刻薄或者粗魯。但申明你的立場和邊界意味著相比其他人的看法,你更重視自己、更在意你的需求和你的感受。我們說的立場堅定并不是說不善良、不友好,只是表明你在保持平和、自尊的同時,對他人是公平和真誠的(并且長遠來看,這對他們也是有好處的)。
畢竟,一味忍氣吞聲、妥協(xié)退讓只會讓你自己感覺排斥難受,也容易讓他人慢慢覺得理所當然。要學(xué)會設(shè)置邊界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練習(xí)如何和對方溝通,他們什么時候的行為越界了。
(再次強調(diào),立場堅定≠不近人情;表明立場≠吵架沖突)
4. 如果一切都失敗了,付之一笑,然后忽略
說出你的邊界和界限,然后付諸行動。收緊以往的妥協(xié)和忍讓,溫和而堅定地表達對方什么行為是讓你覺得不能接受的。
當你說出來之后,有時沒有得到對方的理解和回應(yīng)也是可以的,提醒自己你的價值所在,提醒自己,你并不需要以取悅他人為生,你的感受和情感,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References
F. Diane Barth L.C.S.W. “Why Boundaries Are Important”
Bockarava, M. (2016). “4 Ways to Set and Keep Your Personal Boundaries.Psychology Today. August 1,2016.
Thanas, K. (1997). Hearing the Voice of the body.” In Being Bodies by L. Friedman & S. Moon, Eds. Boston, MA: Shambala.
Bandura, A., & Walters, R. H. (1963).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Vol. 14).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Watson, D., Suls, J., & Haig, J. (2002). Global self-esteem in relation to structural models of personality and affe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1), 185.
Whitfield, C. L. (1993). Boundaries and relationships: Knowing, Protecting, and Enjoying theSelf.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