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聽到這樣的評論是有一點點驚訝,因為克制這個詞從來沒有在我的腦袋里面出現(xiàn)過,如果說做一些事情我們要求自己很克制的話,那是一種什么樣行為?那是一種自我壓制的行為,但是我并不認為我們在做這樣的決定時我們要自我壓制,或者說自己切割掉我們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那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態(tài)。
而微信的產品考慮只有一個:合理性,至于什么是合理,這個有很豐富齊備的產品理論,微信的定位是“有效的工具”,基于此,張小龍說很多想法, 要么在做之前覺得不合理就被否定了,要么在驗證之后還沒推出就被否定了??傊?,微信不是為了克制不讓產品變得臃腫,克制是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不是原因。
第二、關于微信的定位。
微信有許多title,國民App、超級App,微信做個小程序有人評論張小龍要干掉蘋果(呵呵),微信朋友圈增加個搜索功能有人說它要干掉百度(呵呵)…微信被神化了,但張小龍表示,微信很簡單,就是一個工具,不是什么平臺。
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目標,我并不認為一個工具是一個很低層面的東西,事實上人類從原始人進化智能人類的過程,就是因為人會制造工具,我們所用的絕大部分的產品本質上來說都是工具,但是工具有好壞之分,能夠做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其實難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說我們要做一個平臺,我會不知道我們要做什么?
這一思想翻譯過來可以說是“少即是多”,有的產品上來就拋出一個很遠大的定位,創(chuàng)業(yè)者要做平臺,小公司要做生態(tài),故事很大,實際很虛,一些大公司將平臺、生態(tài)掛在嘴邊,在戰(zhàn)略層面是對的,但產品還是要回歸用戶需求。張小龍全程演講幾乎沒提到“體驗”,但微信確實很重視用戶體驗,而細化目標其實就一個:讓用戶更有效地完成任務,這是好工具的唯一標準。
第三、關于微信的去中心。
張小龍在今天進一步明確,微信的去中心化思想。
微信公眾賬號沒有入口,過去沒有以后也不會做分類排行導航(第三方做得風生水起,生意還不錯);小程序沒有集中入口,沒有應用市場分發(fā)中心?!拔覀冋J為應該沒有一個中心入口,是去中心化的形態(tài),所以我們也不會做小程序的分類、排行、推薦?!?/p>
微信的去中心化與最近被討論得很多的“基于算法的內容分發(fā)”有本質不同,算法看上去是去中心化,其實不是,因為算法是人操控的,而且,現(xiàn)在算法類資訊平臺都在引入編輯模式。微信是完全依靠朋友圈社交推薦,每個人都是篩選器、過濾器和推薦器,張小龍認為,社交推薦可以規(guī)避算法推薦的不足。
第四、關于微信的弱運營。
運營層面微信在去中心化,弱化運營。支付寶AR紅包玩得火熱想要扳回一局,大家都在看微信怎么應對,張小龍宣布:微信是一個工具,不應該做太多節(jié)日運營,不應該到了節(jié)日就長得不一樣,今年微信不會做任何紅包活動。事實上,許多產品喜歡玩的“節(jié)日換個主題”、“啟動頁面加個Doodle”、“給logo戴個圣誕帽”這樣的事情微信也不做。從這也能看出阿里是運營驅動的公司,騰訊則是產品驅動的公司,阿里成功運營了雙11,騰訊卻沒有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
第五、關于微信的取代者。
智能手機之后是什么?張小龍認為:智能手機之后會是類似于眼鏡的設備,通過視網(wǎng)膜投射給你帶來更大的屏幕,然后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服務。正是因為此,未來的程序是所見即所得的,無處不在、隨時訪問、無需安裝,跟手機的應用完全不一樣。雖然張小龍并沒有說VR、AR,但有評論者說《微信之父張小龍:VR會是智能手機的替代者》,真是讓人醉。從張小龍對智能手機的思考可以看出,小程序就是微信的前瞻性思考和探索性嘗試,微信的挑戰(zhàn)者一定不會是在智能手機上出現(xiàn),但可能會在下一代取代智能手機的設備上出現(xiàn)。
第六、關于微信的小程序。
這是今天的重頭戲,關于此,9月我寫了一篇文章,現(xiàn)在直接貼出來,盡管今天細節(jié)得到更多披露跟之前傳言的有所不同,但我依然保持之前的觀點:微信小程序短期不可高估,長期不可低估。
什么是“小程序”?最典型的是接入微信的滴滴打車,我的手機里沒有滴滴打車,但通過微信完全可以正常使用滴滴打車的服務,因為其服務使用很簡單,幾步就可完成,需要的底層能力如定位、支付,微信可以提供。
小程序的本質就是將給到滴滴、點評這些被騰訊投資業(yè)務的“特權能力”中的一部分,通過標準化的接口,給到普通開發(fā)者。具體來說,微信小程序提供豐富的框架組件和API接口供開發(fā)者調用,包含:界面、視圖、內容、按鈕、導航、多媒體、位置、數(shù)據(jù)、網(wǎng)絡、重力感應等。操作系統(tǒng)給App開發(fā)者提供的能力微信基本都有提供,只不過其開發(fā)語言是基于JS和H5的,并且控制權限和能力范圍與操作系統(tǒng)還有差距,因此是“小程序”而不是“應用”。
對于用戶來說,不下載和安裝App這個聽上去挺有吸引力,事實上我們手機里安裝的大部分App被打開的次數(shù)也很少,它們長期處于休眠狀態(tài),大家都是懶人,手機存儲空間也有限,微信的優(yōu)勢是“順手”,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許多次,如果能通過微信小程序順便解決,干嘛去安裝App?微信支付沒有自己的App,但在移動支付市場份額快速崛起,就體現(xiàn)出順手的優(yōu)勢,微信支付之后也不大可能開發(fā)自己的App,它就是一個小程序。
微信公眾平臺之前一直是在做不同的“號”,訂閱號、服務號、企業(yè)號。微信將“號”這個概念帶到了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頭條號、網(wǎng)易號、百家號、直達號……這一次,微信公眾平臺反而沒有用“應用號”這個名字,因為微信有自知之明,“小程序”的關鍵在于“小”。
跟滴滴打車一起接入微信的,還有大眾點評、京東、58這些應用。盡管我本人是它們的忠實用戶,但卻從來不在微信里面使用它們。為什么?因為這些應用的功能和交互比滴滴復雜太多,安裝其App才能用,才好用。大家都在微信有入口,效果卻完全不同,這就表明微信的能力距離操作系統(tǒng)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正如其名,“微信小程序”更適合“小”程序,比如打車、理財、媒體這樣的弱功能、弱平臺、弱交互,重服務、重內容、重社交的應用。(要所見即所得)
互聯(lián)網(wǎng)開發(fā)者,做的事情大抵可分三類,為用戶提供功能、內容和服務,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工具類App如墨跡天氣、美圖秀秀、清理大師在做功能;媒體和娛樂屬性的App在做內容;O2O、電商、金融之類的平臺在做服務。
微信訂閱號和服務號分別承載了內容和服務,這是微信公眾號最核心的兩大能力?!靶〕绦颉备m合提供內容和服務為主、但又需要功能性的小應用,比如服務相對單一的O2O應用如連咖啡、出門問問,再比如在內容之外還希望提供簡單功能的。但對功能和交互要求很多的,如美圖秀秀,京東商城,大眾點評這些“大”應用,是不適合微信小程序的。(張小龍今天舉的例子是汽車站買票)
微信公眾平臺面向開發(fā)者提供開放能力之后,就已有許多小程序的雛形。不懂開發(fā)的可以給訂閱號加一個自定義菜單,這就是一個小程序。懂開發(fā)的還可以基于訂閱號和服務號開發(fā)更多功能,順豐速運、中國移動、招商銀行、廣州公安之類的服務型App功能已經(jīng)很豐富,這些也是小程序,正是因為微信開放其能力,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微信開發(fā)者生態(tài)”。
“微信公眾平臺小程序”不算一個新的東西,只不過是對之前開放能力的一個升級而已。一方面,開放的能力更多了,交互可以更豐富,功能可以更強大,看看滴滴打車等騰訊系業(yè)務的體驗就知道了;另一方面,有了小程序概念之后,用戶可隨時掃碼使用程序,而不是像過去先關注某個號再使用有限的功能,使用應用的方式也不再是跟“號”聊天,而是跟常規(guī)App的體驗類似。
微信訂閱號、服務號,都沒有類似于排行榜、導航首頁這樣的中心化分發(fā)方式,倡導去中心化的微信不做這些東西。小程序對開發(fā)者來說最核心的吸引力就在于其用戶生態(tài),以及騰訊鑒權的基礎能力,如支付、地圖、ID等。有想法可先基于微信先開發(fā)“小程序”來實現(xiàn)一個小目標,驗證自己的想法;已有App的開發(fā)者,則可開發(fā)微信小程序將用戶導入到自己的App。
有人說,微信就是一個操作系統(tǒng),看上去是,實際上還差得遠。
小程序看上去有操作系統(tǒng)的所有接口,但是別忘了,小程序是基于微信的,微信雖是超級App,但依然是操作系統(tǒng)上的一個App。微信小程序跟原生App一樣流暢,從技術上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小程序實現(xiàn)同樣功能,會多一層計算,從計算角度來看必然會降低效率,不論是處理器還是內存還是耗電。微信現(xiàn)在就算只是聊天,用久了也會卡,它已經(jīng)成為大多數(shù)用戶手機中的耗電和空間大戶,如果再承載臃腫的功能型計算,會有多卡?會有多耗電?會有多吃內存?這意味著小程序注定不適合完成復雜的任務,也不適合高頻App比如音樂播放器。
還有,原生App在個性化的功能和交互方式上,在面向操作系統(tǒng)的底層性能優(yōu)化,對離線數(shù)據(jù)的支持,都會比微信小程序更強大,因此大型游戲、美圖秀秀、高德地圖這類App是不可能通過微信小程序來實現(xiàn)的。正如其名,微信小程序更適合那些使用頻率低、功能相對少、且有內容和服務屬性的的“小程序”,所以說微信會顛覆AppStore,會與操作系統(tǒng)競爭,還是有些夸張了。
三年前,人們就在說“輕應用”這個概念,不少瀏覽器都嘗試推出過“輕應用”,即基于H5的所見即所得的WEB App,然而卻沒有一個成功的。理論上WEB APP可移植極強,開發(fā)門檻低,對用戶來說所見即所得,為什么沒有成功呢?核心原因有三點:
用戶習慣問題,用戶通過瀏覽器過去是瀏覽網(wǎng)頁現(xiàn)在是消費內容,沒有通過瀏覽器做更多事情的習慣;
產品體驗問題,瀏覽器基于H5提供的輕應用在底層能力上很弱,而且都要聯(lián)網(wǎng)使用,體驗很差;
開發(fā)者態(tài)度問題,瀏覽器對開發(fā)者的吸引能力還不夠,大家不支持,不去開發(fā)輕應用,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