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痛苦的行為模式
受到被父母拋棄的威脅、處在強烈分離焦慮中的兒童。他的心理狀態(tài)是怎樣的呢?
仿佛將從這個世界消失的恐懼感、難以忍受的孤立感、悲傷、凄涼、被拋棄的絕望、受到侮辱的激憤、對將自己的不安戲弄于股掌之間的父母的憎恨、無地自容的羞愧、極度不快心煩意亂的惡劣心境……諸般感情交織在一起。當事人為回避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就產(chǎn)生了下面幾種行為模式。
自暴自棄型
這種心理是:既然父母不要自己,那么就遂他們所愿,成為一個不被需要的人。照理說,即便被父母拋棄了,也沒必要自暴自棄啊。但這對自我還未成熟的小孩來說卻是過分勉強了。尤其是像邊緣人格這類,親子關(guān)系一開始就處在被遺棄的、不安的陰影籠罩之下,幼兒的自尊感相當?shù)?,往往直接把父母的態(tài)度和自己對號入座,從此就自暴自棄。錯誤的把自己當成一張紙片一般隨意對待,自己忽視自己。有時還會做類似于自傷的自毀行為。反復(fù)偷竊、斗毆、自殺未遂等等。
這些行為背后隱藏著的,是對遺棄自己的父母的極度憤怒和絕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通過這些危險行為,當事人是在“試探”自己是否真的被全世界(或父母)給拋棄了。在治療情境中,這種“試探”往往成為咨詢師的巨大挑戰(zhàn)。如何處理它?這作為治療的第一步,意義重大。
這種自暴自棄的錯誤態(tài)度,在其他幾種回避痛苦的模式中都可見一斑。
重度依賴型
即所謂的“乖小孩”。為了回避分離焦慮,不分狀況的粘著對方、依賴對方。用醫(yī)學(xué)術(shù)語來說,就是“依賴性人格障礙”。功能不全的家庭中產(chǎn)生的“相互依存”亦是指此。這一模式又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他人說什么就做什么的“傀儡型”,另一種恰恰相反,表現(xiàn)得替人著想、借照顧的名義將對方死抱著不放的“老媽子型”。
1.傀儡型
又被叫作“戀母”。只要乖乖按照對方所言行動就不會遭到嫌棄——這在社會上卻未必行得通。有時明明一字不差的按照對方說的行動了,結(jié)果卻十分糟糕。這一類人首先自暴自棄,然后心甘情愿通過受人擺布,以回避被他人拋棄產(chǎn)生的不安。
傀儡型中,有一部分人貌似很有主見,但這全是從別人那里借來的想法,并沒有真正的屬于自己的觀點在內(nèi)。比如一些學(xué)者的論文中,某某的意見是這個,某某某的論點是那個,反反復(fù)復(fù)提到的盡是他人的觀點,作者自己卻一聲不吭。讀后心里簡直要狂呼:“所以你到底要說什么???”
從小盲目繼承了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滿足了父母的虛榮心,畢業(yè)于一流大學(xué)畢業(yè),在一流企業(yè)工作。但就是在進入社會后,開始感到一種奇怪的窒息感。旁人看來什么問題都沒有,但本人卻逐漸意識到,從嬰幼兒時期落下的各種后遺癥了。
2.老媽子型
往往戴著“博愛”的假面。
這種人到處尋找落魄者和弱者,因為他需要他們。通過照顧和開導(dǎo)他們,來解決自己被拋棄的壞感覺。由于身處困境的人必定會依賴伸手幫助他們的人,幫助者被依賴著,自不必擔(dān)心遭到拋棄。另外,對受困者的問題格外關(guān)心,那么就可以不用太理會自己的問題了,自暴自棄又一次成功。謀私利是罪惡的,全心全意為他人著想。就像企業(yè)戰(zhàn)士一般,向公司忠誠的奉獻上自己的人生。永遠都為了組織、為了社會、為了集體利益而行動,并且要求旁人也同一步調(diào),那種自說自話的人無疑就是眼中釘肉中刺。由于這一類人沒有“自我”,因此對于那些有“自我”的人感到尤為不快,這種不快和“被拋棄”時產(chǎn)生的懷恨感很類似。
有一些“老媽子型”的人會和酒精上癮者結(jié)合成伴侶。最初是想著“我如果不伸手幫他一把,這個人就完了?!睅椭鷮Ψ娇朔瓢a。但對方真要好轉(zhuǎn)了,卻又陷入了苦惱,因為自己不再為對方所需要了。這里就重現(xiàn)了邊緣人格嬰幼兒時期的母嬰關(guān)系——希望自己能一直留在對方身邊,所以無意識中也在誘導(dǎo)對方,致使對方離不開自己。一邊幫助伴侶自強自立,一邊又將他引向相反的失敗之路。于是,助人者和被助者始終維持著大起大落、又很膩人的依存關(guān)系。兩人間一旦有第三者進入,另一方就會狐疑遭到了橫刀奪愛,于是這種雙人關(guān)系只能是排他的、封閉的。兩人都緊緊扣住對方,執(zhí)著的不肯松一下手。
自戀型
為了避免遭到拋棄,通過幻想,造出一個與現(xiàn)實中可憐的自己截然相反的自我也沒什么不好。被人愛著、引人注目、受到各種毫無吝惜的褒獎,沉浸在這樣的白日夢中,不僅能消解被遺棄的痛苦,還有被燦爛輝煌的光環(huán)所籠罩的快感。但是,如果無法將這種幻想和現(xiàn)實區(qū)分開來,就會引起各種問題。即,自戀性人格障礙。
關(guān)于自戀性人格障礙,我另辟了一章詳述,讀者可讀那篇文章了解更多。自戀人格和邊緣人格基本算是同孿生,它們的關(guān)系非常緊密,因而也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治療和處理。
※譯者注:如果你想直觀的了解自戀人格,不妨去看英劇《冤家對對碰》(Coupling)。里面Jane的表現(xiàn)就是典型的自戀人格。
攻擊型
對可能拋棄自己、將自己的不安玩弄于股掌間的雙親所懷有的憤怒,有時會超過遭棄的恐懼。這時,乖小孩的假面被撕裂,整個人突然間勃然大怒。至今為止,被恐懼壓抑著的所有憤怒卷成了一股狂暴颶風(fēng),成為一種劇烈到失控的情緒。家庭暴力的案例中,孩子掄起球棒,毆打、斥責(zé)父母,不知足的要求他們一再謝罪道歉。但究竟為什么謝罪?孩子其實并不理解這本質(zhì)所在。長此以往,家庭變成了荒涼的戰(zhàn)場。
即便有些人沒到那么嚴重的地步,一些憤怒在面對社會不公時仍會表現(xiàn)出來。由于邊緣人格的人總是在警戒提防遭到遺棄,所以他能輕易的看出潛藏在別人心底的欺瞞和虛偽。一旦顯出攻擊性的那面,就會在言語上全無顧慮,不給對方留一點情面。這類人充滿挑釁,在診療中,故意說出激怒醫(yī)生的話、指責(zé)抗議治療中的矛盾處、煽動其他患者和護士和醫(yī)院方面作對……做出種種叫他人手足無措、難以應(yīng)對的行為。凡事只要稍微和遺棄沾上點邊,就會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立刻情緒激動。健康人的攻擊性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而邊緣人格患者的攻擊性是為了自暴自棄,所以即便這種敵意的攻擊讓他陷入再不利的情境,本人卻絲毫也不在意。
針對社會不公發(fā)泄這種憤怒,既是為了公共利益,又能受到周圍人的肯定。但在戀愛方面,感覺遭到了戀人的拋棄,這種憤怒可能會致使當事人做出跟蹤狂一類的舉動。不愿被拋棄的一方,對著拋棄自己的一方暴怒不止,這也正是當年母嬰關(guān)系的再現(xiàn)。
享樂型
要從遭棄的恐懼和屈辱中逃開,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消愁解悶。沉溺在飆車、豪飲、自慰和性愛中,一掃陰霾情緒。邊緣人格的內(nèi)心深處始終有被人遺棄的陰影,平日也大都處在抑郁狀態(tài)中,因此哪怕只能令自己感覺稍微好一點點,各種方法都會不計好壞的統(tǒng)統(tǒng)拿來用。這類人無法忍耐這種不愉快的感覺。一旦感到焦慮和恐懼,就總走捷徑,只求眼下能盡快解決問題。
正常人也享樂。但區(qū)別就在,享樂型是自暴自棄式的:喝酒過度損傷身體;做愛上癮大大增加了染上性病的危險;飆車極易發(fā)生事故;沉溺于賭博很可能輸?shù)膫_高筑。但是,風(fēng)險再大也沒關(guān)系。把自己看輕得如同一片紙,又何必要愛惜自己的安全呢?這些人看上去十分大膽,實際上只不過是沒意識到身處在危險之中罷了。在他們眼中,那些處在“安全圈子”中的人無疑就是一群傻瓜。重度享樂型的人,只有在最極端的快感下,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如果這類人能和“老媽子”型的人邂逅,已是萬幸。始終孤身一人?廢人世界早已敞門以待。
“我們所有的昨天,不過替傻子們照亮了通往墳?zāi)沟牡缆罚缌税?,熄滅了吧,短促的燭光!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p>
——莎士比亞《麥克白》
自我封閉型
如果,從此就一個人,那就不會被任何人拋棄了。與其在人際關(guān)系中被棄、咀嚼遭到背叛的苦澀,倒不如干脆一開始就孤獨的活著。在旁人看來,能忍受孤獨的人似乎很堅強,實際上他們卻脆弱極了,內(nèi)在不過是恐懼遭到嫌棄罷了。一旦卷入人際關(guān)系問題中,貌似孤高的他們身上不成熟的那一面會立刻暴露無遺。
有些孩子,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一步不出,這樣就可以不用見到父母、不再為拋棄而焦慮、還能從父母的操縱中逃脫。雖然閉門不出有諸多不便,但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不這么做更痛苦。
即便沒上述那么極端,這一型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一旦感到要被拋棄或背叛了,就會先下手為強,作為主動離開的一方。這樣固然不用直面遭棄的痛苦了,但卻會引發(fā)人際關(guān)系卻一再破裂、反復(fù)調(diào)換工作等惡果??墒?,比起這些,還是遭到拋棄這件事更叫人無法承受。于是,割裂一切舊關(guān)系,重新尋找一片新天地。一旦狀況不合意,立刻按下人生的重啟鍵。不過,隨著年齡增大,這種重來一次的做法會越來越?jīng)]有效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