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雜物越堆越多,卻怎么都丟不掉,因為“舍不得”、“好可惜”;不斷地買新東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為“萬一沒有……”、“總有一天會用到”;想把屋子收拾干凈卻遲遲不肯行動,因為收拾“很麻煩”、“費時間”……這些通過斷舍離就能解決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卻很難。該怎么做才好呢?
改變心態(tài) 不要糾結(jié)扔掉還是不扔掉
很多人都會用“東西應(yīng)該更少”這觀念束縛著自己,卻又無法從“扔掉還是不扔掉”的糾葛狀態(tài)中脫離。這無形之中給自己施加了壓力,使得整理收納毫無進展。首先不要在那些猶豫不定的東西上過多耗費時間,不舍得扔的東西暫時保存也未嘗不可。
分解再配置
其實整理收納的根源是由于家的功能不全。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物品收納的區(qū)域和生活動線沒連線”“物品的存取和收納法不一致”這兩大點。分清楚哪些東西是使用頻次高的,哪些是不使用的,并將這些東西放在各自合理的位置上,即使不減少東西也能使家變得舒適。
漸變的收納密度
整理收納并不是一味的提高收納密度。在很多家里,不管使用的頻率如何都是相同的密度。根據(jù)使用頻率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收納密度,僅僅這一點,收納空間也會一下子就有了余裕。
那么,用廚房的餐具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具體的步驟吧。
首先,把所有的餐具拿出來,逐一確認(rèn),分成以下三類。
(1)每天使用的東西→碗、湯碗等
(2)偶爾使用的東西→客人用的餐具、季節(jié)的餐具等
(3)前面幾年不使用,但不想扔掉的東西→贈送禮物的餐具、有著個人回憶的餐具等
(4)可以扔掉的東西→殘缺的碗碟等
首先,將(4)果斷扔掉。
其次,將(3)放入廚房最角落的地方。要點是提高這類物品的收納密度。例如,在收納盒里放入杯子和盤子,在縫隙里裝上刀叉筷子湯勺等。雖然有些東西不容易取出,但因為使用頻次低所以完全沒有大影響。
接著,從剩下的餐具中,把(1)每天使用的東西放在廚房的容易取出的地方。打開餐櫥柜門后可以馬上取出來,在烹調(diào)過程中回頭看的話可以得到的地方等。重點是,不要把“想使用”的想法和“使用著”這樣的事實混在一起。必須考慮到“現(xiàn)在是否在使用”。
最后,在剩下的空間里,把(2)偶爾會使用的東西放進去。
在這過程中如果能稍微得到“變了,變漂亮了”這樣的成就感的話,在重復(fù)相同的方法的過程中,意識就會變得不害怕丟棄東西,距離斷舍離也就越來越近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