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中庸,我們來看下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其實經(jīng)典上下文都是結(jié)合的非常緊密的,只不過古人言簡意賅,我們領(lǐng)悟能力有限,所以以為有跳躍。
中庸明顯是針對人來講的,事實上儒家闡述的重點都是人與自己,人與人應(yīng)該怎樣相處。
儒家也是以天道論人倫,中庸就是怎么樣保證人始終處于“道”的位置。
中庸就是中道的恒常應(yīng)用,目的其實就是和,就是各得其所,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中沒有顯現(xiàn)的時候可以理解為王陽明說的良知,顯現(xiàn)的時候就是致良知。
人不可能沒有欲望,沒有情緒,沒有欲望和情緒也就不是人,但我們要讓欲望和情緒回歸到社會的最大公約數(shù),由此達到“和”。
正如曾仕強教授的六字箴言:兩難,兼顧,合理。
全世界只有我們國家叫做中國,中國不是地理方位而言,而是文化角度而言。我們注重整體,注重和諧,所以我們的文化才沒有中斷和分裂,這就是中庸之道的功勞!
陽明正傳,傳播陽明心學(xué)和儒家經(jīng)典!歡迎關(guān)注和探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