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首遣興的詩作,它是蘇東坡行書的代表作,它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它就是著名的書法經(jīng)典《黃州寒食帖》。這首詩的內(nèi)容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而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悲從心來,起伏跌宕,筆酣墨飽,氣勢奔放,飛揚飄灑。畢現(xiàn)蘇東坡“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之精髓。
《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這個帖全面地表現(xiàn)了蘇軾的書法綜合素養(yǎng),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高清
《黃州寒食帖》
《寒食帖》用筆上大量呈現(xiàn)出偃臥手法,很多撇和轉(zhuǎn)折處就使用偃筆,字型多取扁勢,且左低右高、左舒右蹙,呈傾斜狀。橫畫起筆處多用順鋒,不藏。臨寫時要把握好這些特點,行筆要力求斬截,平實,勿使尖峭、疲弱。臨寫時,注意小者要充分利用鋒穎的尖部,力求靈動自如;大者要落筆果斷、狠重,做到力量飽滿,情感內(nèi)含。
題跋選登
preface
《黃州寒食帖》可謂“命運多舛”,幾經(jīng)流變。而歷代名家對此帖也是好評如潮。例如,孫張演在詩稿后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云霞之麗,山谷(指黃庭堅)又發(fā)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后題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nèi)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于帖后“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后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后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于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余韻”四字于卷首。
特此選登清乾隆皇帝于《寒食帖》的題跋以及黃庭堅題跋,以饗觀者。下圖為乾隆于帖后題跋,足見乾隆對此帖的喜愛及推崇備至。
“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以后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后有山谷跋。傾倒已極。所謂無意于佳乃佳者。坡論書詩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又云。讀書萬卷始通神。若區(qū)區(qū)于點畫波磔間。求之則失之遠矣。乾隆戊辰(1748)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識?!?div style="height:15px;">
此帖經(jīng)蘇軾好友張浩收藏后,邀請黃庭堅進行題跋,這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蘇黃二人真跡的珠璧聯(lián)合。黃庭堅亦對佛教禪宗有著精深的造詣,與蘇軾的書法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有尚意之為,有仙靈之妙。如“亂花飛舞不離其樹”,縱斂有度,散中寓整。一反晉、唐流行的方方正正、四面停勻的傳統(tǒng)。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