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據(jù)傳原為魯國史官所編,是對當時各國重大事件的記錄。后來孔子對其加以整理修訂,成為了儒家經(jīng)典之一。
孔子說他原本是聽人言便相信其品行,后來竟因為宰予,而改變了對人的認知態(tài)度,就是聽其言還要觀察其行為。感覺孔子原來的觀點是有很大缺失的,是宰予的經(jīng)?!半y問”而使孔子意識到了一些問題。然而,孔子似乎并不是反思、找出自己的問題,而是一味強調(diào)他人之過,他的基本理念是師道尊嚴,學生是絕對不可以“難問”師尊的,所以才會認為顏回是最好的,子貢之類是需要經(jīng)常給予警示的,而對于宰予這種好問的、思想活躍的學生,是很厭煩的,故而“于予予何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被世儒尊奉為圣人的孔子,確實有些過分了?!拔崛杖∥嵘怼?,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說的,不知孔子對此言是如何看的呢?
孔子曾問禮于老子,老子贈言:“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笨鬃右蛟孜摇皶儗嫛倍鷧拹?,并直言其“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此時的孔子是否早已忘記了老子的教誨?其實未必。《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們將其曾經(jīng)的言行收集編撰而成,其中有些言辭或許未必就是孔子曾經(jīng)說過的話,不排除有杜撰的成份。為何?同樣是出自《論語》中的話,還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之類的寬厚之言,以及“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這樣的謙遜之語。亦或是孔子在特定的場合下說過一些略顯“直道”的話,但僅憑只言片語,實難想像孔子會因宰我“晝寢”便將其定為“毀行之人”,畢竟宰我是孔子位列四科并在子貢之上的高足,說明他是得到孔子的充分肯定的。由此看來,需當“問儒”,即質(zhì)疑并討論儒書文章的虛實真?zhèn)危恰皢柨住薄?/p>
五常之道,即“仁、義、禮、智、信”??鬃訉W說,著重推崇的是“仁”,“五?!奔?zhèn)浞綖檎尜t良??墒?,世上哪有“五?!奔?zhèn)涞耐耆四兀靠鬃颖救松醒浴叭羰ヅc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所以說,至善至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后世對孔子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對其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的認同和崇信,進而逐漸將孔子神化。人無完人,通常被理解為世間并無完美之人,其實亦或可理解為世人不應(yīng)盲目崇信傳說中的完美之人。人處世,應(yīng)心稟誠信,當知書達理而獲智,需謙恭而知禮,要待人以義,終歸要體現(xiàn)出仁德品性。信者未必智,或有愚忠;智者未必禮,或陷算計;禮者未必義,或只是形式;義者未必仁,或是有前提的。具五常之一者,世間普遍;間或有之者,或是賢能,或雖是能者但非賢人;完備者,必是神圣,可惜世上從來就沒有過這樣的人!完全棄“五常”者,便是真惡,這樣的人確實是有的。
儒家學說倡導的“中庸”之道,孔子運用自如,而“好學”的顏回則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學生?!安贿w怒,不貳過”,顏回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優(yōu)秀”的品質(zhì):從不“難問”老師!每日恭敬地聆聽老師的教誨,將老師的一言一行均奉為至理。孔子對魯哀公之問作答,那是與君王當面交流的機會,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以暗喻的方式“聰明”地了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鬃訉究底又畣栕鞔?,那是一位魯國大夫,也是一位眾所周知的貪欲心很強的人,孔子既瞧不起他,卻也不敢得罪他,因為當時的季氏族人多是權(quán)傾朝野的權(quán)貴??鬃拥倪@種做法,在如今的職場中是否可以借鑒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職場中的事,從來就沒有定律。
孔子見南子,正是其周游列國卻不能得志用屢受非難之時。衛(wèi)國當時有些混亂,身為衛(wèi)靈公夫人的南子很強勢,但世間對其聲名頗有微詞?;蛟S孔子也是有些急了,為有機會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竟欲接受南子之邀,受聘衛(wèi)國。盡管后來孔子內(nèi)心感受到了恥辱,離衛(wèi)而去,并說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話,卻也可以從此事中看出,圣人也是人,孔圣在推崇“五?!敝罆r,亦會因事而有失其中的某些“道”。不過,圣人糾錯改過的能力是極強的,凡人可能早就失于迷茫了。
世上人與人之間有好多事,是解釋不清的。為何?位置不同、視角不同,看到的東西是有差別的,有些差別還是巨大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人們常說“眼見為實”,眼睛所見就一定為“實”嗎?未必吧!眼睛所見,如果是事情整個過程中的一部分,那么有可能會使大腦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借用文中的詞,“行事”:曾經(jīng)引起巨大轟動的公交車墜江事件,剛發(fā)生時,網(wǎng)上即刻流傳出一張照片,在公交車墜江附近的道路上,有一輛私家車,有些人立刻浮想聯(lián)翩,將公交車墜江歸罪于私家車女司機,然后便是鋪天蓋地對女司機的譴責與謾罵。后來證實,那位女司機完全是無辜的,其身心卻是受到極大的傷害,而曾經(jīng)發(fā)出激烈譴責與謾罵的那些人隱身了。對于文中所說的孔子“誓子路以天厭之”一事,竊以為孔子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以“天厭之”立誓,更不必“誓子路”。子路不知其師品性?若當真因孔子見南子而生“不悅”,也只是憑傳言而信南子所謂的“淫亂”名聲,但那傳言就一定是真的嗎?南子是衛(wèi)靈公時衛(wèi)國的實際掌權(quán)人,孔子也只是在拜謁衛(wèi)靈公時見過南子,就一定有問題嗎?憑揣測便提出質(zhì)疑,再推測被質(zhì)疑者一定有問題,然后讓被疑者自證清白,原來這種事情在春秋時期便有了,時至今日,類似的事情仍舊不少。
孔子欲“王”?請恕我的孤陋寡聞?!皢柨住笨梢?,說“夫子自傷不王”,用現(xiàn)代的語言形容,有些“高級黑”了吧?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諸侯多是有野心的,而且是對周天子的“不臣”之心,所以天下不太平。孔子周游列國,欲再推“禮樂”之道,復“周禮”以求天下太平??鬃痈袀傍P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故而將全部身心放在了教育上,期盼其弟子能承繼、推廣他的儒家學說,并以儒道治國而得天下太平。王充此段“問孔”之論,實在是有失偏頗。
王充曾言孔子因為未能成王而感傷慨嘆“吾已矣夫”。針對他人的說法,“孔子不自傷不得王也”,而是“傷時無明王”,王充直言孔子“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不相其主而名其物”,再批“孔子所望,何其末也!”由此看來,王充對孔子的處世哲學是持批判觀點的。孔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究竟想要表達什么呢?古時是否確曾出現(xiàn)過鳳凰?起碼至今也沒有任何考古實例證實;那么“河圖”,也就是在黃河出現(xiàn)的“黃龍負圖”奇景,又如何呢?龍的實例證明尚且沒有,又哪來的“黃龍負圖”?如此說來,孔子何需“悲心自傷”?自古以來,有過“明王”,太平盛世也有過,而那些所謂的“瑞應(yīng)”不過是世人美好的心愿,亦或是“明王”身邊諂媚者的憑空杜撰,只為博那所謂的“明王”歡心而已。
孔子所創(chuàng)的儒學,形成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盡管在現(xiàn)代人看來,其中有一些東西確屬糟粕,但仍不失為一套很完整的理論體系??鬃釉鵀榱藢嵺`他的學說,歷時數(shù)年,周游列國,受盡了磨難,卻始終無法被列國諸侯接受,甚至眾諸侯唯恐避之不及??鬃拥娜宓?,在春秋時不受待見,是因其面對的是列國諸侯,顯得很不合時宜;后世又被廣為接受,尤其是漢代以后極受推崇,是因其面對的是統(tǒng)一大國的皇帝,順應(yīng)了時代的需要。春秋時周天子治下的列國諸侯,都是有些野心的,是有不臣之心的,怎么會接受孔子的“復禮”學說呢?孔子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的慨嘆,又說出“欲居九夷”之言,或許也是真的無奈了,晚年便收心斂志,專心著書立說、培養(yǎng)學生。被后世尊奉為圣人的孔子也有其局限性,起碼在對當時的時代大勢的認知方面是有缺失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