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特色內(nèi)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吐槽電影院】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大銀幕上——
課本里的詩人醒來。
策馬逐風,縱情山水,信手撫琴,賦詩高歌。
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熟悉的詩句肆意潑灑,每耳聞一句,心靈就被重擊一次。
隔著銀幕,一個朝代的氣魄撲面而來。
大銀幕下——
《夢回唐朝》的前奏一響,西安就成了長安。
耳邊,是歷史的回音盤旋;腳下,有時代的足跡交集。
如一場跨越千年的時空之旅,古人與今人產(chǎn)生了奇妙的共振。
當全場高聲吟誦《將進酒》,每一句,都汩動著刻在中國人DNA里的浪漫。
昨天,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全球首映。實名羨慕西安觀眾…
院長第一時間沖進影院,全程被大唐風華美得不舍得眨眼,恨不得逐幀保存!
更戳我的是鮮活的人物和厚重的史詩感。
一天過去,仍忍不住回味——
原來,極致的浪漫也會令人熱淚盈眶。
難得形容電影如畫,但《長安三萬里》的的確確,是一幅充滿歷史厚重和浪漫詩情的大唐群像。
它畫皮,畫骨,亦畫魂。
別出心裁的敘事視角,一上來就勾動心弦:
暮年的高適回憶起自己與李白波瀾壯闊的生平,言語間,畫卷徐徐展開。
年輕時,兩人“以詩為交”,皆期望在大唐施展才能。
高適想建功立業(yè),要“直趨長安,叩天子門”;李白才華橫溢,誓言寫出最好的詩篇。
跟隨詩人的腳步,隨即開啟一場沉浸式游覽大唐之旅。
長安城華美壯闊,車水馬龍的街市透出不凡氣度。
楊州秀逸柔美,落英繽紛伴著輕羅曼舞,引人流連忘返。
梁園的雞犬桑麻,最能撫慰落寞的心靈。
邊塞白雪皚皚,一望無際的壯美風貌令人敞開胸懷。
移步換景,千年前的美如此鮮活地出現(xiàn),仿佛觸手可及。
我尤其喜歡黃鶴樓的呈現(xiàn)——
外觀湖光山色,燈火盈門。
內(nèi)里,文人雅士云集,詩書禮樂齊奏。
最妙的是詩板亭的設(shè)計,一句句不朽名作由詩板躍然而起,跳動在眼前。
真切地讓人懂得:那是一個人人能寫詩、人人都愛詩的時代。
光是一座黃鶴樓,就留下諸多千古傳頌的名篇。
《登黃鶴樓》念到“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李白凝了心神,我也聽得頭皮發(fā)麻。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p>
“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p>
……
詩句讓美景有了生命,讓一刻變成永恒。
毫無疑問,動畫是把人拉入歷史長河的最好載體。
大氣絢爛的東方審美加上豐沛的想象力,帶來一出出沖擊人心的視覺奇觀。
獨立扁舟,孤帆遠影;和風細雨,蓑衣垂釣;落日余暉,紅霞漫天……
都化作一幅幅水墨畫,美得我不忍大聲呼吸。
最震撼的一幕莫過于李白醉吟《將進酒》。
隨著吟誦,他魂游九霄,瑰麗奇景潑灑而出。
只見眾人駕上白鶴飛向瓊樓玉宇,穿梭于璀璨星河,甚至與神佛舉杯痛飲。
無比逍遙,無比浪漫!
詩中世界竟被超現(xiàn)實的手法勾畫成型,釀造一場所有人都不想醒來的美夢。
此刻當我回想,仍為那“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美震顫。
看電影時,不僅時時被畫面驚艷,還不斷刷新對“大唐群星”的認知。
李白、高適、杜甫、王維、賀知章、李龜年……
這些名字個個耳熟能詳,但描述起來又大多千篇一律:浪漫灑脫、憂國憂民、田園派、豪放派……鮮活的靈魂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符號。
而《長安三萬里》最動人之處,莫過于穿透歷史的罅隙,還原人的血肉。
也正是這些有血有肉的詩人,搭建起大唐的風骨。
“頂流”李白出現(xiàn)時,玉盤扣金臂鞲,笑起來還帶倆小酒窩。
這不就是唐代陽光開朗大男孩?
好武功、愛相撲,甚至還會召喚群鳥之術(shù),好深藏不露一詩仙!
高適更讓人意外,他自認才疏,性格木訥還有點口吃。
打小讀書吃力,眼前的文字會化作小蝌蚪。
背上桿槍想去報效朝廷,然而路才走一半盤纏就已見底。
幸而遇上李白,不打不相識成就一生情誼。
千年后我們提起李白,多說他桀驁不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卻鮮有人知,李白也曾心懷壯志奔赴長安,自信地遞上文章,卻迎來個閉門羹,還因商人之子的身份屢遭白眼。
在他的笑聲中,有才華橫溢、浪漫超脫,也有幾分天真和懷才不遇的惆悵。
高適自認才拙,但其實耿直內(nèi)斂,心有丘壑。
他筆下詩句多出自從軍歷練,正是堅毅的本性令人生迎來轉(zhuǎn)機。
一個是“謫仙人”,一個是“世間人”。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際遇。
但二人從鮮衣怒馬到暮年白首,友情悄然走過大半生。
即使不再并肩,抬頭看那天上的大鵬,心中也會共同激蕩“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情。
歷史是豐富、立體、多面的,對詩人祛魅反而更凸顯他們的鮮活。
電影中出現(xiàn)的所有人物,無論戲份多寡都自有魅力:
家大業(yè)大的孟浩然、手不釋卷的王昌齡、一朝頓悟的張旭……
被譽為“詩佛”的王維,在當時同袍眼中原來是個清冷社恐,擱現(xiàn)代就是典型的infp.
更有沖擊力的是杜甫。
知道他年歲略小是一回事,但沒想到還是個豁牙小蘿卜頭!
聲音稚嫩,舉止靈動,說話間時不時舔一口缺牙……
救命,我以前可從沒想過會對杜甫大呼一聲可愛!
有越多了解,才會越想走近,也才會由衷共情。
對詩人們細膩而真誠的刻畫,打破“金身”,卻拉近與當下的距離,綿延了電影的后勁兒。
《長安三萬里》還有個神奇之處:
單拎出一些片段足夠動人,但都不足以展現(xiàn)全片震撼的感染力。
比如有處細節(jié),預(yù)告里看時只覺有趣,在正片里聽到反而讓我紅了眼眶。
杜甫初登場,和高適一起躲在獅子頭里聊天。
凄苦半生的少陵野老,此刻不過是個爛漫孩童,最大的煩惱竟然是:
“寫詩我倒會,可寫詩人人都會?。 ?/strong>
他尚不知自己一生會經(jīng)歷多少苦難,又從苦難中淬煉出多少真金。
“人人都會寫”的詩在他筆下成為了時代烙印,精神豐碑。
當我們一次次回望歷史,閱讀詩人的人生,對詩句蘊含的復雜情感就有了新的體悟。
高適大器晚成,寫下“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背后是幾十年的蹉跎。
一曲《將進酒》,交織李白的悲憤與豪邁、少年的意氣風發(fā)與中年的壯志難酬。
他也才會在人生大起大落之后,高呼“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多了幾分狂喜與釋然。
所以我說,《長安三萬里》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
它最特別之處在于——
完成者不僅有幕前幕后的工作人員,還有銀幕下的你我。
看電影時,真的會忍不住在心里跟著默念。
那些傳誦千年的詩句,是扎根歷史長河里的錨。
哪怕時移世易,只要響起,便會產(chǎn)生心靈的交匯。
就像那輪月亮——
曾照耀李白與高適舞槍的凌云壯志,也聆聽李白“思故鄉(xiāng)”的滿腹愁腸,還見證了大漠孤苦和時代動蕩。
而如今我們看到月亮,心中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名章佳句,刻在骨血里的文化基因隨時隨地都能被喚醒。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這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極致浪漫。
看完《長安三萬里》,我一邊慚愧于“論背詩真的比不過小學生”,一邊約了朋友7月8日正式上映時二刷。
耳邊總是響起高適那句話——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strong>
是啊,浪漫詩篇不只存在于書本,血肉風骨也不停留在過往。
只要我們記得,文化的魂就永不湮滅。
本文系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特色內(nèi)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吐槽電影院】原創(chuàng)內(nèi)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