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名稱的由來,據(jù)《滿洲地名考》沒有關資料記載,相傳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質結構變遷,地殼上升,漸成陸地,設治之時,取名為海城。一說,“海城”縣名源于“海州”。公元925年,遼滅渤海國,改渤海之地為東丹國。928年遼太宗詔徒東丹國民于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隨之西遷移,地名也隨之而移。這就是臨溟、海州的由來。
海城在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海州衛(wèi),并開始修建海州城,在原有土夯城墻(遼代修的或是更早時期的)的基礎上修建青磚城墻。清順治十年改“海州”為“海城”。清初和清順治、乾隆年間曾多次修復海城城墻。當時海城古城建有五個城門,北門來遠門,西門臨清門,南門廣威門。這三門有城樓。小南門,東門鎮(zhèn)武門都沒城樓。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1895年1月17日海城失守。日軍占領海城后將海城四個城門上青石門額劫走,作戰(zhàn)利品。有人曾在東京博物館看到過,戰(zhàn)后又用磚刻了門額。
1905年時的海城全景,照片可能是在同澤中學對面的玉皇山上向西南方向拍攝的,遠處的山可能是唐王山
1904年8月,從沙河岸邊望海城南門、西門及城墻
1905年從海城河南岸看海城南門外景
民國前的海城南沙河(現(xiàn)在的海城河)木橋及海城大南門城樓
1894年12月日軍侵入海城,該照片是從海城河南岸拍攝,城門是大南門,遠處為厝石山
日俄戰(zhàn)爭時期和日偽時期的海城南門
民國時期的海城北門(來遠門)
1904年8月,海城東門鎮(zhèn)武門
日俄戰(zhàn)爭時期至日偽時期的海城西門及附近
日偽時期海城古城內的街道
1911年辛亥革命后,海城屬奉天府遼沈道。1929年改由遼寧省管轄。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海城縣屬奉天省。1945年11月2日成立了海城縣人民政府。1946年春,國民黨占領。1947年9月海城重新解放。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海城縣屬遼東省管轄。1950年海城的城墻拆除。
1954年遼東、遼西合并建立遼寧省,海城縣歸遼陽專署領導。1959年歸鞍山市。1965年歸遼南專署。1967年成立海城縣革命委員會,由營口市轄。1973年劃為鞍山市轄縣。1985年1月17日,國務院(國函[1985]10號)批準撤銷海城縣,設立海城市(縣級市)。
————
「更多老照片、老建筑,盡在右上角關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