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胸鹀(學(xué)名:Emberiza aureola)屬小型鳴禽,體長14-15厘米,黃胸鹀屬小型鳥類,雄鳥額、頭頂、頦、喉黑色,頭頂和上體栗色或栗紅色;尾黑褐色,外側(cè)兩對尾羽具長的楔狀白斑;兩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白色橫帶和一寬的白色翅斑。下體鮮黃色,胸有一深栗色橫帶。雌鳥上體棕褐色或黃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縱紋,腰和尾上覆羽栗紅色,兩翅和尾黑褐色,中覆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兩道淡色翅斑,眉紋皮黃白色。下體淡黃色,胸?zé)o橫帶,兩脅具栗褐色縱紋。雌鳥及亞成體頂紋沙色,兩側(cè)冠紋略深;眉紋皮黃色較明顯;背部顏色和縱文教雄鳥的略淺;肩上的白斑和翅斑較雄鳥的灰暗,下體黃色較黯淡。無論雌雄,腰和尾上覆羽都為栗紅色;外測兩對尾羽外測具楔狀斑。飛行時翼上的白色斑塊明顯可見,配合體色,是辨識的主要特征。上喙灰色,下喙粉褐色;腳是淡褐色。
中國分布 東部地區(qū),包括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各省區(qū)以及西北的部分省區(qū)均可見該物種在遷徙季節(jié)過境,亦于越冬季節(jié)見于西南和華南各省。其在中國的分布西線可抵內(nèi)蒙古西部、青海、甘肅至西藏東部一線,在臺灣島和海南島等里島,該物種均為偶見冬候鳥,此外在新疆天山山脈附近也有黃胸鹀指名亞種的分布。另據(jù)研究,黃胸鹀的繁殖地一般在北緯50度以北而越冬地一般在北緯20度以南,分界比較明顯。
棲息于低山丘陵和開闊平原地帶的灌叢、草甸、草地和林緣地帶,尤其喜歡溪流、湖泊和沼澤附近的灌叢、草地,也棲息于有稀疏柳樹、樺樹、楊樹的灌叢草地和田間、地頭,不喜歡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叢草地鳥類。遷徙:繁殖于中國東北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越冬于中國東南沿海、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每年春秋兩季遷徙期間都經(jīng)過我國大部地區(qū)。習(xí)性:繁殖期間常單獨(dú)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成群,特別是遷徙期間和冬季,集成數(shù)百至數(shù)千只的大群,最多達(dá)3500只-7000只。白天在地上、也在草莖或灌木枝上活動和覓食,晚上棲于草叢中。性膽怯,見人即飛走。
繁殖期5-7月。在4月末5月初可聽見雄鳥站在草莖和灌木頂端長時間鳴叫、求偶,鳴聲清脆婉轉(zhuǎn)。巢多筑于草原、沼澤和河流與湖泊岸邊地上草叢中或灌木與草叢下的淺坑內(nèi),利用四周的草叢和灌木隱蔽,一般很難發(fā)現(xiàn)。巢呈碗狀,外層由枯草葉和草莖構(gòu)成,內(nèi)層由更細(xì)的枯草莖和草葉構(gòu)成,內(nèi)墊有牛毛、豬毛、馬尾和獸毛等。1年繁殖1窩,每窩產(chǎn)卵3-6枚,通常4-5枚。卵綠灰色、被有灰褐色或褐色斑紋,卵為卵圓形。孵卵由雌雄鳥共同承擔(dān),孵化期13±1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留巢期13-14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