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忙族
到底是越忙越窮,還是越窮越忙?
——度公子
01
前兩天和一位朋友約飯,見面直感慨,明明在一座城市,卻只能一年見一次。
實際上,我們約了不下十次,十有八九都是她臨時放我鴿子。我還笑她,是日理萬機的大忙人。
她苦笑:“一天到晚窮忙啊。明明六點半下班,老板非要留到8點才放人,地鐵回家都十點了,趕緊洗漱完,再總結一天的工作日報,倒在床上就再也不想起來了?!?/span>
當我問她都忙什么,她又說不出所以然。客戶來公司拜訪,出去買咖啡、小零食是她。
公司新人進來,沒有崗前培訓,直接做方案,不合格了,她得放下手邊工作,進行修改。就連經理家親戚初來乍到,不知道怎么租房,也是她篩選一圈,推薦了合適的。
而這些,根本不會算在她的業(yè)績里!
當她手頭的工作越來越多,越來越雜,一天到晚忙得焦頭爛額,業(yè)績卻無上漲,老板反而責問她“時間都去哪兒了,是不是效率太低?”
然而這樣的人在他們公司并不止一個,她的另一位同事拿出三年前的照片,兩人都驚呼,現在看起來至少老了十歲。
她雖然沒這么夸張,也好不到哪去,長期熬夜加班,面容憔悴,腰間盤突出,在原來的社交圈幾乎失聯(lián)。
而這些都沒有換來更好的物質提升,依舊住在郊區(qū),和另一個陌生女孩拼租在一間逼仄的臥室里。
當年,她是我們學院專業(yè)成績第一、實習經驗豐富,履歷拿出來吊打我等路人的學霸。
眼看就要在一堆瑣碎,甚至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事務中,將才華和鋒芒消耗殆盡了。
窮忙,既不是怕窮,也不是怕忙,而是在無意義的忙碌中,將自我價值感一降再降,最終只能深陷絕望,自怨自艾。
02
其實不只是他人會將我們帶入這種“窮忙”的境地,更多時候,自己也會無意識地會走入這樣的思維怪圈里。
我剛工作的時候,秉持著堅決不問家里要錢的原則,想著法省錢。
能走路就不坐車,一兩站路,就自個走回去。
坐車兩三分鐘的事兒,走過去卻要十幾二十分鐘,雖說能鍛煉身體,但浪費了額外的時間。
當發(fā)現做飯比點外賣省錢時,我就買了一套炊具,決心每天帶便當到公司。
在沒有任何廚藝基礎的情況下,光買菜、洗菜、切菜就已經筋疲力盡,照著菜譜做出來,看著成品簡直懷疑人生。
由于極其不熟練,這整個過程動輒兩個小時,關鍵還不好吃,嚴重拉低了對食物的好感。
一連幾個月,幡然醒悟,在做飯這件事上,我是毫無天賦的。
唯一慶幸的是,竟然沒有因食物中毒被送去醫(yī)院。
好友勸我,“還是及時收手吧,有這個功夫瞎折騰不如去看幾部好電影、讀本書,還對你工作有幫助?!?/strong>
一語驚醒夢中,在一件既不擅長,又不喜歡的事上,浪費這么多功夫,干嘛跟自己過不去。
不如看點東西,給自己充充電,給寫稿多積累些素材,多賺點稿費,遠比節(jié)省的飯錢多得多。畢竟節(jié)流不如開源。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盡量用高價值的事來替代低價值的事情,這樣換取的滿足感也會更高。
羅振宇在《邏輯思維》里寫道:
中年的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的本質,其實只是一段時間。
比如,將來我的墓碑上只會寫:“羅振宇 1973——?”
其他,多一個字都是廢話。
哪個國家的、干什么了、跟誰好過、對釣魚島有何看法,統(tǒng)統(tǒng)都不會寫上去。
人擁有的只是時間,耗費的也只是時間。
03
時間才是我們的所有物,因而很多名人都有一個理念叫“小事從簡”,即要把時間花在最值得探索的事情上。
最著名的則是喬布斯的標志著裝:黑色高領毛衣、Levi's 501牛仔褲、New Balance 992運動鞋。
從1998年的第一場蘋果發(fā)布會到2010年,12年來,這幾乎成為了他的固定搭配。
“我問三宅一生能不能給我多做一些我喜歡的黑色毛衣,于是三宅做了100件,這樣足夠我穿一輩子的了?!?/strong>
至于為什么要這樣,他解釋說:“主要是因為這樣很方便,而且還能表達一種個人風格?!?/span>
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在一次訪談中,也說出了著裝的秘密。
“你看,我只穿藍色或者灰色的西裝。盡量減少要做的選擇和決策。不想花太多時間考慮吃什么或者穿什么,因為要做的決定太多了?!?/strong>
據說,人每天會產生65000個想法,而其中多半都是天馬行空、與當前現實無關的,但正是這些眼下毫無意義的想法,卻耗費了我們大半的精力。
因而,減少日常生活中無關緊要的小事所做的腦力損耗,把精力集中在更需要處理的事情上,讓自己的付出發(fā)揮出更大價值。
成功人士們都在精簡生活中不必要的決策,集中來做價值感更高的事。他們的這種特質也被歸為“富人思維”。
04
有“富人思維”的不一定是富人,想要提升自己并不需要多高的門檻。
大學期間,一位同學是我們當中的女神,她的衣著始終看起來很有品質。
學生時代,女生愛美,大家又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為了滿足購物欲,網購一堆看起來花里胡哨的衣服。
襯衫上洗一水就出褶皺,破破爛爛像穿了好幾年。
一條深藍色牛仔褲,洗一次,掉一層色,最后成了不均勻的漸變色,最淺的地方都快成灰白了。
夏天的連衣裙,薄透得根本穿不出去,只能留著當睡衣。
當我們怨聲載道地怒罵完無良商家,又逛起同類別、同價位商品時,女神從來不參與。
因而,當多數女生的衣柜都被這些能看不能穿的“破爛”塞得滿滿當當時,女神的衣柜里清清爽爽地掛著襯衫、長褲、連衣裙、風衣,件件品質精良。
只因,她愿意攢兩個月的生活費買一件風衣,經典耐穿,不會因為衣著不適而露怯。
所以大四時,我們都憂心忡忡地看著衣柜,不知要扔多少庫存時,她壓根不用發(fā)愁,畢竟一件也不需要扔,直接從校園穿去職場,都沒關系。
而我們看似享受了更多衣服,不過是過度消費后的浪費。
每件衣服的壽命都如此短,不僅是對環(huán)境資源的浪費,也是對生產一件成衣耗費的人力成本的浪費。
那時女神說:“在能力范圍內買最好的,這樣既不過時,也才不后悔。”我們不以為然,現在也都開始認可了。
05
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高性價比的物件上,當然不限于衣服、物品,譬如讀書就是一件更高收益比的事。
俞敏洪曾說他有個同班同學每個月都把生活費撥出來一半,用來買書。
他也這樣效仿,后來在北大期間讀了上百本書。
雖說不能把他的成功簡單歸類于當年讀了那些書,但能夠使得他把新東方越做越大的眼界,卻是當之無愧從書中獲取的。
“讀書的好處就是穿越到另一個時空,與一個有趣的人交談。 把他的經歷變成我們的經驗,把他的見識變成我們的知識?!?/strong>
這就是一種觸手可及的“富人思維”。
06
我們還常被自己的思維局限,困在固有的偏見里,都沒嘗試過,就被預設的困難嚇退了。
一位朋友每逢節(jié)假日回家,都是搭乘火車,本來假期就短,光在路上來回都要40個小時。
某日,我問她現在淡季,為什么不看看機票。
“機票很貴吧,我睡臥鋪就好,都習慣了。”
“提前買一般比較優(yōu)惠,還有些廉航經常打折,要不你看看?”
她沒搭腔,我們的對話就終止了。
過了半晌,她拿著手機一臉興奮地大喊:“原來機票這么便宜,打完折跟臥鋪差不多了,這下兩個小時就能到家了啊?!?/span>
有時候,貧窮限制我們的想象力,這句話并不完全是個段子。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簡直無處不在。
看中一件品牌的衣服,上新品的時候看著太貴,只能搖頭興嘆。
可是再多等上幾天,或者換季時,折扣力度大,咬咬牙也就買了下來,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遙遠。
和一位男性朋友吃飯,談起口紅包包,在我說了幾個平價常用的之后,他發(fā)出難以置信地叩問:“我還以為口紅一支都要5、600,包包都要上萬呢。一直覺得自己這點薪水交不起女朋友,這下自信多了。”
如果抱著偏見來看,看來女朋友都找不到了。
在搜索引擎面前,人人平等,這些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尷尬與偏見,很多事時候動動手指就能破除了。
而我們的思維之頑固,卻還像停留在石器時代。說到底還是長久以來形成慣性的“窮人思維”限制了自己。
07
關于“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網上有人做出過比較:
富人多是想著怎樣掙錢,而窮人多是想著怎樣省錢。
富人看中的是鞋子的高質量,而窮人想著如何貪圖鞋子的便宜。
富人面對掙錢多是行動派,而窮人對于掙錢的事情總是在觀望著。
如果張藝謀當年在紡織車間,努力做一名工人,那他頂多是一名優(yōu)秀的車間主任,連當廠長的概率都微乎其微。
但他喜歡拍照,懂得發(fā)揮這個優(yōu)勢,隨后在這條路上一直馬不停蹄地折騰,成為了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
電影《心靈捕手》中,男主威爾的好友查克對他說:
“明天我醒來已經50歲,但我依然要做這種他媽的工作,那倒無所謂。而你有個黃金機會施展才華,卻沒膽量去做。”
“你是我的摯友,別誤會我的話,如果20年后你依然住在這里,過來我家看電視,陪我干這種工作,我他媽的會宰了你。”
如果威爾不施展自己的數學才華,那他也很難逃脫清潔工的底層命運,那么他的一生幾乎可以預見。
終日渾渾噩噩,在貧窮中,為生計奔忙,浪費掉珍貴的才華。
我們時常墮入給自己埋下的思維陷阱里,以為越忙越有價值,殊不知,一開始方向錯了,忙就會變成庸庸碌碌的代名詞。
努力,毋庸置疑是種良好品質,但要有思考才能產生價值,帶來提升。
把自己當做一件珍貴的器皿,你所投資什么,終將收獲什么。
當真的陷入“窮忙”困境時,別忙著撲騰,花點時間做做規(guī)劃,是一件遠比24小時連軸轉事半功倍的事。
我都這么忙了,為什么還窮?
或許一開始方向就錯了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