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斌主演的《亮劍》,也成為了一代人的深刻記憶,很多觀眾都對這部劇背后的原型人物有著深厚的興趣。
綜合考慮,“李云龍”的原型便是脾氣火爆的常勝將軍王近山,“旅長”的原型為赫赫有名的陳賡,而“趙剛”的原型,則為開國少將李震。
這位畢業(yè)于清華的高材生,曾任公安部長。
根據“石家莊新聞網”的說法,《亮劍》中趙剛的原型正是從石家莊走出來的李震,也是石家莊走出的多位開國將軍之一。
李震出生于1914年年底,從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讀書人的天賦,總是文縐縐的樣子,而且,他在學習的時候更是天資聰穎,在那個時代顯得格外突出。
隨著日寇在中國境內的動作越來越多,狼子野心也越來越大,全國也漸漸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李震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他漸漸意識到:想要實現心中的目標,就必須要去做些什么。
由于李震天生就是塊讀書的料子,他的努力也獲得了成績:在三十年代,考入了清華大學。
在北平的日子里,李震就開始投身于學生運動,展現出了遠大的理想。
那會的清華大學也屬于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能考入這樣的大學,足以見得李震的努力。
到了1936年,他加入了犧盟會辦的山西太原民訓團。
日寇的行動越來越頻繁,這也讓李震越來越著急,胸中的怒火,正在時刻燃燒著。
1937年,李震從清華大學走了出來,轉頭就全心全意投身于革命事業(yè)之中。
在投身于組織的懷抱中以后,李震的抱負,也終于有地方可以施展了。
由于他讀過書,一下就和很多農民出身的戰(zhàn)士區(qū)分開來了,組織上更是非常惜才,他們非常喜歡這位來自于清華大學的學生,因此,李震也受到了組織的器重和培養(yǎng)。
全面抗戰(zhàn)的初期,李震就已經是我山西平定教導5團的指導員了,后來的幾年時間里,他的才華也得到了更多體現,先后擔任了冀西游擊大隊2大隊政治處主任、太行軍區(qū)直屬游擊大隊政委以及八路軍第129師新編11旅32團政委、太行軍區(qū)第4軍分區(qū)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務。
和很多脾氣火爆的將軍們不同,李震總是一副溫文爾雅的樣子,待人處事都是有理有據,對人非常寬和,能和身邊的搭檔充分“互補”。
可是,在面對戰(zhàn)斗的時候,李震的“脾氣”就上來了,戰(zhàn)士們也總是發(fā)現,過去那個輕聲細語的政委,突然變成了另一副模樣:他親自上陣,雷厲風行,總能以身作則。
李震的辦事風格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大家也都對他非常信服。
正如《亮劍》這部劇中演的一樣,李震在做思想工作的時候,對很多人的性格都能拿捏的非常準,對待士兵的態(tài)度也非常好。
一些戰(zhàn)士在脾氣火爆的團長那里“受了傷”,李震總是會跟他們解釋清楚緣由,調節(jié)好戰(zhàn)士們的情緒。
鮮有人知的是,這位政委在思想工作建設方面本身就很有成就的同時,在打仗這一方面,同樣也不含糊。
最經典的一場戰(zhàn)役,發(fā)生于大別山時期。
在1947年夏季,中原彌漫起陣陣硝煙,不過此時,戰(zhàn)場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劉伯承和鄧小平的領導下,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突破了黃河防線,發(fā)起了魯西南戰(zhàn)役,在成功甩掉了敵人之后,劉鄧大軍開始挺進大別山。
根據新蔡縣黨史研究主任鄭連峰的描述,在汝河三岔口北岸的黃劉營村附近,就是當年劉鄧大軍司令部的所在地。
這里距離渡河處只有1000米左右,河床的最寬處大約為100米。
而發(fā)生在這里的那場戰(zhàn)爭,卻是關鍵一戰(zhàn),無數將士們都在這里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李震。
在這一年,黨中央審時度勢,決定轉入戰(zhàn)略反攻,將戰(zhàn)線引入到國民黨的統(tǒng)治區(qū),這樣的決定,也是將中國的革命推入到新高潮。
劉鄧大軍在渡過了黃河以及沙河之后,“劉鄧”兩位統(tǒng)帥就向全軍宣布了“挺進大別山”的任務。
為了完成預定的戰(zhàn)略目標,解放軍也作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埋藏和炸毀一些笨重的武器和車輛,讓所有戰(zhàn)士們都盡量輕裝前行,走進大別山,就是階段性的勝利。
汝河這個地方,在一般的地圖上基本都是看不到的,可是這里的河床深陷,若沒有交通工具,渡江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早在解放軍到來之前,國民黨便將這邊的交通工具搜砸一空,根本沒有任何渡船。
執(zhí)行先遣任務的,便是六縱隊第十八旅,李震正是政委。
這也足以見得,當時劉伯承和鄧小平對于這支先遣隊,是抱有極高的信心。
先遣隊接到任務之后馬上就開始出發(fā),若是遇到山就得開路,遇到河流就得去搭橋,他們分頭尋找船只,也在搜集渡河用的工具。
除了這些困難外,國民黨的飛機也在頭頂不斷盤旋,先遣隊面對的,是國民黨58師吳紹周的三個旅部,這些人已經搶先于劉鄧大軍,占領了周圍的河岸與鄉(xiāng)村。
為了能盡快渡河,先遣隊的成員們在旅長肖永銀和政委李震的指揮下,找到了一只船和秸稈筏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開始渡河。
有的戰(zhàn)士直接撲在了河里,還有的戰(zhàn)士有些心急,直接抱著木頭就跳入了水中,其中52團1營,在排炮轟擊和飛機的俯沖掃射下,才勉強奪取了一個支撐點。
指揮部里,劉伯承和鄧小平也對這樣的情況非常著急,他對各位指揮員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大家能聽明白嗎?現在的情況非常嚴重,我們已經聽到追擊敵人的炮聲了 ,若把我們夾在中間,不但影響了戰(zhàn)略躍進,還使得全軍處于不利地位,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從敵人的陣地上打開一條血路沖出去?!?/p>
為了能加快速度,鄧小平提出了“架橋”,他斬釘截鐵地說:“橋斷了就再修,敵人不讓路就打,我們沒有別的出路,不怕任何犧牲,堅決打過去?!?/p>
肖永銀和李震也當即下令:“廣泛依靠起人民群眾,征用民房的木料?!?/p>
這樣的辦法,在短時間果然有了巨大的效果,當地120多戶人家捐出了120多根木頭,還有30多副門板和麥秸桿。
當地黨組織也很快帶領著群眾冒著槍林彈雨,將收集而來的材料運到了汝河岸邊。
一座能夠通行馬車的橋梁,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迅速搭建起來了。
戰(zhàn)士們迅速從浮橋上通過,他們在迅速攻下了一處村莊之后,又打下了另一處村莊。
無論是肖永銀、李震這樣的分隊領導,還是整個軍隊的首長劉伯承、鄧小平,他們大家都和戰(zhàn)士們站在一起,群情激奮。
到了早上,有幾處浮橋已經被炸塌了,隨著形勢越來越險惡,想要將浮橋重新固定回去,幾乎已經不可能了。
一排排戰(zhàn)士們跳入了水中,用肩膀扛起了門板,讓部隊通過。
到下午4點,3萬大軍和200多輛軍車全部渡過了汝河。
當初肖永銀、李震他們的部隊去找木材的那段經歷,也讓人深受感動。
2017年,85歲的楊萬喜老人還回憶起了那天的情景:當時,年幼的楊萬喜正在放牛,一名身穿灰色軍裝的人問他是否能幫忙找一些門板,這個放牛娃看到對方是解放軍叔叔,一溜煙就跑回家中,將自己家的門板給拆了。
而且,在解放軍走之后,楊萬喜又找到了他家的那副門板,一直珍藏了起來。
2018年2月,他將這幅門板捐給了正陽縣檔案館,老人也想讓更多人看到這段歷史。
由于在解放戰(zhàn)爭中的突出表現,李震又升任為中原野戰(zhàn)軍第6縱隊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在1949年2月之后,李震擔任起2野12軍的副政委。
在國家作出保家衛(wèi)國的決策后,李震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的副政委,隨后升任為政委。
回國以后,李震擔任了第三兵團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在革命生涯之中,李震身上有著非常鮮明的特點,他對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也將被人銘記。
1955年,李震也因過去的戰(zhàn)功,被授予了少將。
隨后,他來到了沈陽軍區(qū)工作,負責軍區(qū)的政治文化建設工作。
1966年,中央決定,將沈陽軍區(qū)的李震同志調到北京,并且在這里主持公安部的工作,任命為黨組副書記和常務副部長。
紅色沃土育軍魂 ——從石家莊走出的開國將軍? 石家莊新聞網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