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說完做作業(yè)時把頭抬高,孩子就把頭抬得更低了;
你越是嫌孩子吃飯磨蹭,孩子越是不著急;
你想盡辦法叫孩子起床,孩子越是賴著不起來……
好像你說往東,孩子就做偏要往西,你越讓孩子做什么,孩子越喜歡跟你對著來,簡直讓做父母的束手無策、心力交瘁。
可是,孩子為啥總愛和你唱反調(diào)呢?
其實這是你與孩子的溝通上出了問。
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喜歡唱反調(diào)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2歲左右,開始萌生自我意識,也迎來了父母聞之色變的“糟糕的2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挑戰(zhàn)父母權(quán)威,于是產(chǎn)生了各種“不聽話”“不服從”“不配合”的行為。
一直到6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強烈,而父母的不當阻攔,加重了孩子的叛逆行為,父母反復的嘮叨和命令,反而讓孩子更加激發(fā)了孩子的抗拒情緒。
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最能說明這一點,即當外界刺激過多、多強、過久,會引起心理上的不耐煩和逆反心理。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批評超過限度,孩子就會產(chǎn)生“我偏要這樣的”心理和行為。那么,了解了孩子喜歡唱反調(diào)的心理原因,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父母可以試一試這3個溝通技巧:
1
平等式溝通
教育學專家盧勤指出:與其用命令的方式對孩子指東指西,不如蹲下來和孩子好好說話。
父母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避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避免簡單粗暴地命令和指責。
要放下父母的權(quán)威,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
比如,當孩子不想起床吃飯時,父母不要吼,最好是到孩子身邊跟他聊聊天,然后問問他“有沒有餓了?”告訴他“今天做了你最愛吃的菜,快起來吃飯吧!”這樣做比吼叫的方式要更有效。
另外,父母還應當給孩子一定空間和選擇權(quán),當父母與孩子產(chǎn)生沖突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兩個可選擇的方案,讓孩子自己拿主意。
比如,孩子不愿意睡覺,父母就可以讓孩子選擇是聽一首歌,還是看一集動畫片后睡覺,這樣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2
建議式溝通
父母與孩子交流時,往往喜歡用命令的方式,但是很少能夠?qū)⒆舆M行建議和引導。
兒童心理學家李群鋒提出的“建議式溝通”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法,他指出父母應當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對孩子提出合理化建議,對孩子進行引導,而不是強硬控制。
父母要多用正面肯定和行為示范,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比如,與其對孩子說“不要把玻璃杯打碎了”,不如說“輕輕拿著”并配以動作,與其抱怨孩子亂涂亂畫,不如對孩子說“在紙上畫畫更有趣”,并且拿出紙跟孩子一起畫畫。
3
體驗式溝通
每個孩子都對被“禁止”的事情感興趣,因為“禁止”意味著誘惑。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不如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再多的說教,都不如孩子的親身體驗。
就像孩子如果不小心被飯菜燙到,以后就會知道先吹一吹再把飯菜吃到嘴里;當孩子穿衣服少了被凍了,就知道以后天冷要穿衣服。
教育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孩子在體驗過程中直接獲得的經(jīng)驗,會比父母喋喋不休地說教更有價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