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兩條新聞刷爆朋友圈,一則是《爸爸輔導兒子五年級作業(yè),竟得心梗,入院放了兩個支架》,另一則是《小女孩放學后迷路,邊哭邊寫作業(yè)在公交調度室里寫了3小時》。
兩條新聞對比下,眾多家長不免心生感嘆:作為小學中低年級孩子的家長,天天陪孩子寫作業(yè)經常磨嘰到晚上十點多,常常因為輔導孩子被氣得心動過速、胸悶氣短、臉色鐵青,孩子卻還是一副敷衍潦草的無賴相。一想到這樣的日子還要過十來年,當娘的就想崩潰大哭。而那個在調度室里寫作業(yè)寫了3個小時的“別人家的孩子”,為什么學習動力那么強?
第一閱讀在這里提醒各位父母,說到底,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比什么都重要!當然很多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也希望孩子懂得這個道理,孩子為什么還是覺得自己學習是為了家長呢?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有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換言之,如果學習動力都是外界的力量所給予,那么造成的狀況往往是孩子內在學習動力的萎縮。
如今孩子學習的外在動力,在很多家庭已經表現(xiàn)得不能再強旺。不管是雙休日還是節(jié)假日,不管是寒風凜冽還是酷暑當頭,都可以看到家長車載手推,運送睡眼惺忪的孩子四處上輔導班;家長用電動車馱著孩子上下學,一路上都在嚴厲拷問孩子的功課,到了家中,哪怕沒有時間做飯洗衣,都要像個牢頭一樣,呼喝孩子好好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如此一來,孩子學習的外在動力躥生成為一個巨人,而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卻萎縮成一個侏儒。孩子常常在嚴厲的管束、無邊的壓抑中生出逆反心理:
“ 媽媽像個牢頭管牢犯一樣管著我,她要我學習好,還不是為了她自己有本錢到朋友圈里去吹噓,為了她自己能收獲上百個贊臉上有光,她體會到我的痛苦沒有?體會到我每天覺都不夠睡,每天被各種功課填滿的痛苦沒有?她有多么自私!不知道你家是否是這種狀況:家長的喜怒哀樂全被孩子的成績左右,孩子考好了,家長比自己升職加薪還要喜出望外;孩子沒考好,家長那個垂頭喪氣,比股市暴跌自己的投資全被套牢還要滿臉絕望。
這樣的表現(xiàn)成為常態(tài)后,孩子一考試就感到有芒刺在背,滿手都是冷汗。時間一長,孩子覺得學習是為媽媽學的,不然,為何媽媽要為我的89分捶胸頓足、傷心不已?
筆者的朋友家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小姑娘沒有考好,媽媽想到這一年來風里來雨里去馱女兒四處上課的辛苦,氣惱兼?zhèn)?,不禁號啕大哭。小姑娘很?zhèn)定地站著給媽媽遞紙巾,反而勸慰她說:
“ “媽媽,學習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你干嘛這么經不起打擊?你一個快40歲的人了能不能遇事鎮(zhèn)定點兒?一次月考就把你搞成這樣,以后萬一我中考、高考沒考好你怎么辦?哪個成功者不是失敗了很多次的?連我們老師也說,考試有難有易,就是一個階段性的檢測,一定要盡快從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態(tài)中走出來……”女兒的話,在媽媽的心中猶如轟響一個炸雷,促使她思考自己認識上的盲區(qū):孩子的學習,究竟是為她自己,還是為家長的臉面?孩子的學習,究竟是為她的全面成長,還是只為一個掙臉的分數?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給孩子制訂很多贏得物質獎勵的規(guī)則,比如功課考到多少分、多少名會獎勵給孩子什么或者滿足孩子什么條件。
制訂這樣獎懲政策的家長一定揚揚得意,因為一開始,孩子為了物質獎勵確實是好好學習了一陣,可是最多過了6個月,同等力度的獎懲已經觸動不了孩子的心,他便開始恢復“老油條”的脾性,家長盯一盯,他被動推進一下,家長一沒留神督促,他馬上開小差,還想出了“長時間蹲馬桶看動漫”“長時間洗澡拖延寫作業(yè)”“假裝吃水果蹭電視看”這些獨到的偷懶怠工方式。
沒錯,看看家長與孩子簽訂的這些獎懲合同,看看這些事無巨細的物質引誘,與資本家雇傭工人的方式有何不同?在孩子心目中,家長就像資本家,專門在他的鼻子前吊一根胡蘿卜,連哄帶騙驅趕他往前走,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的工人,哪個會積極主動,生發(fā)出內在的創(chuàng)造力呢?
“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咱就再也沒有寫過論文,沒有搞過科研,沒為職稱評定添磚加瓦?!?br>“可不是,自從孩子進了小升初的磨道,我就推掉了所有的進修和加班,工作上也得過且過。”
“你們這些犧牲算個啥,我一個好閨蜜,為了緊盯孩子的學習,把開得很紅火的咖啡館都關掉了;我還有一個姐妹,連單位公派去美國讀MBA的機會都放棄了?!?br>三個媽媽一臺戲,當這樣的戲文當著孩子的面唱響,會有什么后果?
孩子要是懂事,一定會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天哪,媽媽為我犧牲那么多,我要是考不進前五名,不得羞慚死?我怎么有臉去面對媽媽那張寄予重托的臉?孩子這么一想,就會造成大考大滑坡,小考小失常的局面,就會陷入一到關鍵時刻就腦子糊涂掉鏈子的怪圈。
孩子要是不懂事,就會這樣頂嘴:“你在單位都不思進取,憑啥讓我快馬加鞭?”“你說我腦子不靈光?你靈光?你怎么混了這么多年連個副教授也不是?”
家長遇到這樣的熊孩子,請不要著急生氣,冷靜下來想想,孩子并沒有說錯啊,工作是你的事,學習是我的事,咱們都對自己的事兒負責好不好?別老是把你自己的得過且過歸咎于我,我可背不動這個鍋!
現(xiàn)在有小學生的家庭,晚飯桌上、上學途中孩子與家長的談話,已經被家長引導成了一種實用主義對談,交流的主題無非是:你下一次考試如何提升排名,如何調競賽獎項等級;為了引發(fā)老師對你薄弱環(huán)節(jié)的關注,咱們是不是要給老師送點禮?
要是孩子天真爛漫,不切實際地對家長暢談,他長大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他要去大名鼎鼎的美國宇航局NASA工作,他要去發(fā)現(xiàn)外星人并與之友好對談;他要學習最先進的電影特技,要拍出史上最厲害的恐龍電影;他要當手速最快,全世界最有人氣的電競賽手;他要創(chuàng)造一種飛車,可以解決城市擁堵的問題……
面對孩子這些天馬行空的夢想,大部分家長大吼一聲:胡說八道些什么,你趕緊給我規(guī)規(guī)矩矩學習,以后考重點中學,考個好大學,考個公務員,捧個鐵飯碗,也好讓我們放心。
家長認定孩子未來的愿望是渺無邊際的幻想、不合時宜的美夢,認為他應該緊盯眼下的一畝三分地,只在這點兒地方不知疲倦地耕耘,其實這很不符合孩子熱愛變化、熱愛憧憬的心性。一個沒有夢想的孩子,很難意識到他今天吃的這些苦有何意義,意識到他為什么要學習數學、英語、鋼琴、電腦。如果他沒有遠期的目標,近期的艱苦學習他是很難心甘情愿去耐受的,唯有他意識到,未來的夢想與今日的學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意識到今日不辭辛勞是為了未來有更豐富的選擇,他的內生動力才能發(fā)芽生根,茁壯成長。正如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兒子安德烈小時候經常對他說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作為一名勤于思考、親力親為養(yǎng)大兩個兒子的媽媽,龍應臺還清醒地認識到金錢和名聲,都不是下一代幸??鞓返暮诵脑?。她與兒子這樣談過:“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就‘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在你心目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從這一點上來說,夢想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只有合適不合適孩子之分。因此,與孩子一起觀賞其夢想的種子,一同種下它、澆灌它,想方設法培育它,如果我們家長先做到了這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培養(yǎng)起來并不難,因為自覺自愿,永遠屬于一個有目標的人。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管是預習的監(jiān)督,還是作業(yè)的檢查,不管是背誦的推進,還是復習的細節(jié),都要圍追堵截,一一追問,一一落實,一點自主的空間也不給孩子。
家長也許意識不到,就是這樣的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反而扼殺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這就像我們遇到一個事無巨細都要思慮、監(jiān)管、修正,事事都不放心下屬的上司一樣,最終,下屬們都會變成算盤珠子,變成“無腦巨嬰”,推一推,動一動。沒錯,下屬會想:反正我想了也沒有用,都不會合你的意;反正考慮進步呀、業(yè)績呀,都是你的事,你愛管,不妨把所有動腦筋的事都讓給你。工作就是這樣變成上司一個人的事的,同理,學習就是這樣變成家長的事的。
孩子還小,本身對自己與家長各自負責的領域就界線不分,而家長的大包大攬,又加劇了這一跡象。若要培養(yǎng)在責任方面界線分明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是否應該后退一步,讓出激發(fā)孩子主動性的空間來呢?
只顧眼前的人,是很難有長久的學習積極性的,也很難在艱難困苦面前,保持信心與從容。所以,在你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分一點時間與他一起“眺望遠方”十分重要。孩子對未來的期盼,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他的志趣、他的思維偏好,他對人生意義的設想,把這些都抽掉,對孩子的精神世界不啻釜底抽薪。
因此,不要嘲笑孩子的夢想,更不要嘲笑他夢想的多變與“幼稚”,要想方設法從孩子的夢想中,找出他的興趣之所在,這就是他積極主動去學習的內在因素。
相應地,家長也要對孩子“投桃報李”,講述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是怎樣的。這些猶如成年人與朋友之間的對談,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與期待,更讓他對未來的人生有了超越年齡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就是心智成熟的一部分——有哪個牛娃不是在心智成熟上超越同齡人的?
筆者有一位朋友,兒子小時候也調皮磨嘰,不愛學習,后來做父親的想了一招——帶孩子回到爸媽當年就讀的中學和大學參觀。
這位朋友中學和大學,就讀的都是歷史淵源深厚的百年老校。做父親的帶著兒子,在爬滿青藤的老圖書館與鐘樓徜徉,去整修一新的操場踢球,目睹下課時學生青春煥發(fā)的模樣,去聆聽學校對外開放的大師講座,感受最好的學校師生間開放包容的狀態(tài)。當父親的還帶著兒子去見自己當年的老師,端詳“師祖爺”白發(fā)藹藹的慈祥,聆聽有益的教誨。
他不經意地跟兒子提起:“考上這樣的學校,與最優(yōu)秀的人做伴,可以讓你眼界更加開闊,可以讓你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最后,讓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順當。”
話說到這里就足夠了。十歲左右的孩子,你跟他講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未來的發(fā)展,這是很抽象的,你要想方設法讓他提前看到“更上一層樓”之后,具體的風景是怎樣的。
后來,朋友的兒子就會為了能踢球的大操場,能一次借閱6本書的圖書館,為了食堂里層出不窮的美食,心心念念想“考到爸爸的學校去”,他從此發(fā)奮努力,2017年,果真以優(yōu)異成績考進這所百年名校,成了父親的校友,這就是內生動力創(chuàng)造的奇跡。
有人可能會說,孩子太幼稚了,要用怎樣的方法,才能讓他明白學習不是為爸媽,而是為了他自己將來能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成人世界的壓力,他不懂啊。
其實,父母的職業(yè),就是孩子近距離觀察現(xiàn)實生活的一個“門孔”:成年人將怎樣面對層出不窮的任務,憑責任心分清楚工作的輕重緩急;成年人要怎樣耐心細致地面對服務的對象,創(chuàng)造自己的好口碑……在孩子放學后,帶孩子上班或加班,就是給孩子一個契機,讓他目睹一下勞動的甘苦。他喜歡爸媽的這個職業(yè)嗎?他不喜歡的理由是什么?經常與孩子談論這一問題,就是讓他慢慢體會到,今日之學習成長,是為未來的事業(yè)選擇做準備。
孩子考了好成績,是為他自己長本事,為他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不是為博得家長的歡心,不是為給家長一個交代,把好成績與各項物質獎懲掛鉤,就是混淆了兩者的關系。
孩子在學習能力上有了飛躍,就像一個本來騎車歪歪倒倒的新手,忽然能夠掌握平衡,流暢自如地騎起了自行車,相信我,孩子從這里面得到的歡樂,已經遠遠超出了一頓披薩,一個玩具。
家長只要與孩子一起盡享這種發(fā)自內心的自豪與快樂就可以。少一些與成績相關的獎勵,這在心理學上是有講究的,為的是在孩子的學習層面上,盡可能避免“潛伏抑制”。
所謂的“潛伏抑制”就是從條件反射試驗中得到的教訓:如果動物在形成敲鈴喂食的條件反射之前,聽到過太多的鈴聲,那么,你怎么樣敲鈴它也無動于衷。孩子的學習用物質來激勵也是一樣,如果物質獎勵太頻繁,獲得家長浮夸的表揚太輕而易舉,孩子的大腦皮層中就會形成“潛伏抑制”,以后再來這一套,他就表現(xiàn)疲沓且無動于衷了。
家長可以給孩子禮物,但那是出于你的愛,切勿把它與學習成績掛鉤,以減少孩子內生動力的“潛伏抑制”。
孩子成績好的時候家長不要忘乎所以,因為孩子不是為你學的,孩子的進步也不是你的成就;孩子成績有所滑坡時,家長也不要像自己遭受慘敗一樣情緒失控、氣急敗壞。我們的情緒控制一定要高于孩子本人,才能通過和風細雨的分析,讓孩子認清這一點——有錯不要緊,關鍵是錯了怎樣避免跳入同一個坑。
孩子沒考好,自己若是不難過,家長難過有什么用?如果孩子很長時間難過得茶飯不思,說明孩子的得失心已經很重,學業(yè)負擔已經給他留下了一定的心理陰影,家長為何還要火上澆油?要知道,孩子學習的內生動力在12歲之前是一株幼苗,冷言冷語、過早地給孩子貼標簽說“你不行”,就等于在這株幼苗上澆開水啊,燙死了它,孩子就視學習為畏途,到時父母情何以堪?
把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都服侍好,為了24小時陪讀、陪寫作業(yè),家長放棄自己的事業(yè)追求、朋友交往,放棄培育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樣的貼身緊逼,事實上就是沒命地讓學習的外在動力遮蔽了孩子的心靈空間。外力太猛,等于把孩子學習的內生動力完全打壓了,孩子每天被嚴格監(jiān)控,處于動輒得咎的狀態(tài),不對學習超級反感才怪。若要孩子逐步樹立“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的心態(tài),家長對孩子的日常學習要逐步放手?;旧?,三年級之后就不要再陪寫作業(yè),四年級就不要介入孩子的考試總結與日常預習,五年級之后就要讓孩子自己挑選輔導班,六年級要讓孩子自己挑選升學的道路……總之,只有你放出這樣的信息——孩子,媽媽并不能為你的未來撐起保護傘,學習,就是你一根傘骨、一根傘骨地積攢自己遮風避雨的本錢,孩子才會意識到,學習,是安身立命的需要,是未來生活最關鍵的基石,是他必須去面對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