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在微博上走紅的朋友圈截圖讓網(wǎng)友們覺得生活中的劇情比電視劇還要跌宕起伏。
笑過之后,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只有盯著孩子寫作業(yè),孩子才能不那么馬虎。不然,作業(yè)寫出來就會出現(xiàn)很多“低級錯誤”,有些答案自己看著都感覺好笑,自己也想不通孩子怎么會出現(xiàn)這么簡單的問題。
過分強調(diào)錯誤,會讓孩子變成貨真價實的“小馬虎”
每到期末考的家長會時,我們都會看見有些家長拿著試卷指責孩子的馬虎問題。而且,往往是那些得到高分的孩子,會遭到家長更加嚴厲的指責。
“這種低級的錯誤你怎么會?我平時是怎么教你的,你都忘了?這么簡單的問題,我都想不通你怎么能這么馬虎?!?/p>
“就差1分,數(shù)學就可以考滿分了。怎么就能把單位看錯呢。我是不是說過要細心檢查,你說你在考場上檢查了沒有?……檢查了?檢查了怎么會錯。”
孩子們聽著這些話,往往低著頭,有的甚至委屈得抹眼淚。因為在孩子單純的世界里,他們會覺得父母這樣的批評,就代表他們無視掉自己所做過的努力,認定了自己是個“馬大哈”。當孩子形成這樣的消極信念后,很容易不斷地否定自己,錯誤也會接踵而至。
要知道,孩子其實更喜歡聽表揚和贊美,樂于接受家長的積極引導。那我們大可以抓住孩子的這一心理,用鼓勵幫助孩子解決粗心的毛病。
為什么選擇用鼓勵淡化粗心?
家長的鼓勵和期待可以神奇地幫到孩子
心理學史上有一個著名而有趣的實驗。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發(fā)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居然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
實驗者認為,教師應(yīng)收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tài)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贊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印證了老師們原有的期望,并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guān)照。如此循環(huán)往復,使得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yè)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xiàn)實。
爭取再加一分
為孩子畫一張“我很認真”表,有好的表現(xiàn)就加分
孩子每一個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都離不開父母的表揚和鼓勵。當孩子感受到“精神力量”后,可以為了一句“最近學習有進步”而挑燈學習到晚上12點;也會為了爸爸媽媽一個欣慰的微笑,而堅持整理自己的書桌。
我們可以為孩子畫一張“我很認真”表,在上面寫上2到3個希望孩子取得進步的行為,如“今天作業(yè)馬虎錯誤在5個以下”、“今天算術(shù)題比昨天正確率高”……等等。每當孩子做到的時候,就在表格上做一定的記錄,以示我們的重視。積累到一定的進步次數(shù)時,還可以給孩子一個小獎品,可以促進激勵的效果。
給孩子一點鼓勵和時間,他們會用行動說:我能行!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jié)。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那一刻,又松了下來,于是重新再來。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龍應(yīng)臺《孩子你慢慢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