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兒問題,留言就好。
親子游戲不僅僅是用以日常消閑、填補大段的親子相處時光的,它也能夠解決問題,而且會比常規(guī)的說道理更有效,尤其當(dāng)孩子情緒即將失控的時候,比如在公眾場合讓父母愈發(fā)不知所措的情況下。
一位媽媽就在微信上跟我聊到這個問題,她說:
羅老師,我家孩子快3歲了,有個事兒一直讓我很頭疼。已經(jīng)連著好幾次了,她在公眾場合情緒失控。比如今天,我們帶她出去玩兒,就在外頭,她突然情緒上來了,非要娃娃,一個她最喜歡的玩具。立刻回家來不及,轉(zhuǎn)移注意力也沒用,好說歹說也不行,又是公眾場合,最后孩子哇哇大哭,引得大批路人行注目禮,搞得我手足無措,抱著她一路哭回家。
這不是頭一次了。每次我家孩子情緒上來就很難哄,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過年打算帶孩子回老家,頭一次出遠(yuǎn)門,照目前的情況可真讓我發(fā)愁。
我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
媽媽可以順勢跟孩子去做一個假裝游戲。比如,假裝看見孩子想要的娃娃長了翅膀,正飛在空中呢,同時用語言暗示孩子:“我家寶貝累了吧,想娃娃了,你看,娃娃也想你了,還長了翅膀飛到你身邊了呢!”說完,就可以用手扮演“娃娃”,繞著孩子,靠近孩子,并且代表孩子說:“娃娃,娃娃,我好想你呀!我們抱一抱吧,你看,我們在一起了!”
這種游戲,一方面承認(rèn)了孩子的情緒,同時也會起到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的效果。接下來,媽媽還可以將這個游戲做的更豐富、更有趣。比如,媽媽問孩子,你希望娃娃飛在你左邊,還是右邊呀?你想不想讓娃娃停下來再抱一抱它呀?給孩子選擇權(quán),媽媽配合孩子,孩子會更容易入戲。
為什么這個游戲會有效?從根本說,有三個原因:
孩子的耐心不是天生的
父母要教會孩子等待的方法
我之前提到過“延遲欲望滿足”的實驗。實驗中,大人給每個孩子一顆糖。如果他們能按要求等上一段時間再吃,就能多獲得一顆糖做獎勵。最后的結(jié)果是,大部分孩子3分鐘都等不及,就把眼前的糖先吃了。
未經(jīng)訓(xùn)練的孩子們,他們等待時間長短的普遍水平是:2、3歲前能夠等待1分鐘,5、6歲的時候,能夠等待5分鐘。隨著孩子長大,等待的時間會慢慢變長。但是父母們的正確引導(dǎo),對于延長孩子的等待時間、提高“自控力”也非常重要,因為自控力的有效訓(xùn)練,與孩子將來走入社會后的生存力息息相關(guān)。
不過此前,我沒提到的是,也有一些能夠按照要求等待的孩子,他們獲得了另外一顆糖的獎勵。他們是如何等待的?不是干等著,而是有方法的。比如閉上眼睛、假裝睡覺、自言自語、唱歌等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去克制自己對面前那顆糖果的欲望。這些克制方法,也一定是孩子的父母教會給孩子的。
所以,想要孩子學(xué)會等待,父母們用純粹說教的方式是沒有用的,必須教會孩子具體等待的方法。單純說道理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不被理解的孤獨”,而進(jìn)行一些緩沖游戲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接納、共情,同時習(xí)得有趣的等待方法。
預(yù)測到孩子情緒會很激烈的時候
不能單純轉(zhuǎn)移注意力
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媽媽問我:為啥轉(zhuǎn)移注意力也沒用?很多媽媽也曾問過我同樣的問題。
沒錯,一般有父母問我,如果孩子非常想要某個東西,而父母不愿意給的時候,我給出的一種常用方法,就是轉(zhuǎn)移注意力。這個方法在低齡孩子身上一般都很管用??墒?,面對一些孩子特別堅持的、對孩子很重要的東西,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極容易失效,甚至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比如案例中的孩子想要的娃娃,媽媽也知道對自己孩子很重要,但是卻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會明顯地感覺到:“媽媽根本就不了解我,忽略我,我那么想要我的娃娃?!边@種感受會將孩子推向更加無助和憤怒的情緒當(dāng)中,自然情況只會變得更糟糕了。
所以,父母應(yīng)用一些回應(yīng)孩子情緒的小技巧,比如本文提到的游戲的方式,就容易成功地將孩子從瀕臨爆發(fā)的邊緣拉回來。這個方法當(dāng)然也是一種轉(zhuǎn)移注意力,但是它在轉(zhuǎn)移注意力的基礎(chǔ)上,呈現(xiàn)出的態(tài)度是“接納”,而不是“回避”,是更加積極的緩沖孩子情緒的方法。
孩子不是被游戲“騙到”,而是感受到被接納
尤其公眾場合,孩子需要父母站在自己這一邊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望梅止渴”?!懊贰逼鋵嵤欠N情境,在這個獨特情境中,人的身體和情緒會悄悄發(fā)生變化,身心上的壓力也能得到舒緩。孩子真的那么容易被大人的一個小游戲“騙”到嗎?當(dāng)然不是,孩子會自發(fā)去想象,他們知道這不是真實的,但是想象會緩沖他們的情緒。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的。
面對孩子們突然的情緒爆發(fā),父母們之所以會頭大,原因在于: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規(guī)范,對父母和孩子同時都提出了要求。通常,在公眾場合,孩子可以出現(xiàn)在公眾的眼皮下,但是最好不要吵鬧——但那恰恰是孩子的天性。一旦孩子失控,在公眾面前行為失當(dāng),外界對父母的期待就是:管管這個孩子,把他帶到某個角落別影響別人,最好回家后再好好管管。
于是,在孩子的情緒本來還有機會得到疏導(dǎo)的時候,父母采用了錯誤的方法,最終導(dǎo)致孩子情緒的大爆發(fā)。
尤其對中國父母而言,往往這個時候會很自覺地感到“沒面子”,順應(yīng)外界“眼光”提出的要求,或者覺得手足無措,或者開始訓(xùn)斥孩子。殊不知,再乖的孩子也會有在公眾場合鬧脾氣的情況。
當(dāng)孩子被情緒控制的時候,他們是無法思考的。此時,若要孩子順利度過情緒,必須要父母額外給予親密的關(guān)注和耐心。
你要用明確的態(tài)度和恰當(dāng)?shù)呐惆榉椒?,讓孩子清晰感受到:我和你是站在一邊的,我懂你的感受,你有我在?/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