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中有一小部分來訪者,看了很多心理科普書和視頻,就會告訴咨詢師,自己的問題大概是什么樣子的,如果問題改善了,自己肯定就好轉(zhuǎn)了,甚至也建議咨詢師跟隨某個專家去學習,也許對咨詢師有很大幫助。
學習動力學的都會比較清楚,我們心理結(jié)構(gòu)很大程度是過去經(jīng)驗的塑造,比如:求人不如求己,男兒當自強等,這類名言本身沒有錯,也會激發(fā)一個人不斷奮力向上,同時也似乎在傳遞:我必須靠自己,不能麻煩別人,這樣信念本身在生命早期就有生存意義,往往這類生命早期的環(huán)境不利于真實的表達自己,表達求助或需要幫助,會被養(yǎng)育者進一步懲罰或苛責,這種不良的成長環(huán)境中,孩子學會的獨立和自主,同時往往也造就孩子會比較“優(yōu)秀”,尤其學習成績會名列前茅,而這樣的生存策略——“依靠自己,不去借力”其實也有代價,往往可能意味著人際關系難以親密,不麻煩別人哪有什么親密關系,尤其在換了學?;蚶蠋煹绕渌蛩卦斐蓪W習成績下降時,來訪者的“自信”會轉(zhuǎn)變成“自卑”。因為成績的下降,會讓讓來訪者“自我價值”破碎,轉(zhuǎn)身攻擊自己,這也是一部分所謂“抑郁”的成因,也就是往往高要求苛責自己。
這種不良早年經(jīng)歷,會增加來訪者心理問題的風險,而不是直接導致心理問題,往往風險在于來訪適應現(xiàn)實缺乏靈活性,對于自己要求的一成不變,因為小學第一,不代表可以初中、高中第一,沒有誰永遠可以做第一。
我們都清楚,一個人內(nèi)心信念就是:只有優(yōu)秀,別人才能接納,如果不優(yōu)秀,沒有人可以看得起自己;那么在遭遇成績的低谷或過去賴以自豪的點被剝奪,那么就會開始苛責自己。因為他非常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人際互動中,往往也會遠離別人,畢竟靠近可能意味著就要露餡,別人看到自己如此“糟糕”,肯定會非常討厭自己,要“攻擊”自己。所以往往人際互動,就會采取回避的策略,盡可能不與別人接觸。同時往往也會看不起別人,對于別人的也是看不上的,很難在平等位置上和對方交流。
所以有部分來訪者,看起來什么都懂,并且有時會滔滔不絕的的訴說自己過去早年經(jīng)歷等事情,甚至就覺得咨詢師可以 不用說什么,來訪者掌控整個咨詢;而咨詢師如果過度認同來訪訴說的內(nèi)容,就會導致咨詢可能快結(jié)束,或許無法根本上幫助到來訪者,因為就是父母改變或者某些環(huán)境變化,來訪者一切真的就能好嗎?來訪換個學校就好了嗎?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心理咨詢幫助到來訪者是需要進入到來訪者內(nèi)心,也就是建立深入的同盟關系,來訪感覺到安全,一直在訴說的來訪,或許是在控制關系,來訪急切的渴望被咨詢師理解,并不渴望理解自己;而心理咨詢需要協(xié)助來訪者更好的理解和接納自己,如果只是單純情緒宣泄,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來訪還是原有模式,肯定無法適應。
所以咨詢師和來訪者需要一起回到過去,重新一起去體驗來訪者的感受,在來訪成績下降或者陷入這種“自卑”時,感覺到自己自尊受到威脅,他是如何處理的;臨床中往往很多來訪用隔離、理智化、分裂等方式表達,反正沒有辦法與這種感受真實的鏈接。也就是呈現(xiàn)出虛假的自體。
這類來訪一直在表達,他也許在表達自己并不是那樣需要咨詢師的幫助,自己并不依賴咨詢師,自己是多么優(yōu)秀,甚至可以指導咨詢師該如何幫助其他人。
咨詢師和來訪者互動中,協(xié)助來訪去表達脆弱、表達不安并不會受到懲罰,而是會被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此刻或許就在矯正過去的體驗。來訪體驗和表達痛苦,才能真正的理解自己,并且獲得矯正性體驗。來訪認識到他的交往模式哪兒出了問題,然后才能真正改善人際關系和提高成績。
所以心理咨詢不是也不能直接改變現(xiàn)實,而是深入關系深處,通過生存策略(阻抗)分析以及彼此移情和反移情進行工作,幫助來訪理解到自己和別人如何打交道,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異,自己的行為會帶給別人什么感受;而本身咨詢師就說一個示范,咨詢師通過自己完善的人格,教會來訪者如何與人相處;所以心理咨詢就說用生命在影響生命的偉大工作!
心理咨詢師本身純度越高,個人人格越完善,越能夠幫助到來訪者,這也是心理咨詢師也是永遠要成長!很多咨詢師也借助正念、佛、道等手段修煉內(nèi)心,畢竟人格成長和完善,永無止境!
渡心人
執(zhí)業(yè)背景:醫(yī)學心理學專業(yè)、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從業(yè)時長:心理咨詢時長1600小時以上,個督及團督時長300小時以上;
咨詢寄語:與你共渡心靈之河;
理論取向:心理動力學取向,人本主義風格
02
專業(yè)領域/Field/
抑郁、焦慮情緒問題;
親密關系、親子關系、人際關系問題;
學校適應、創(chuàng)傷療愈、孤獨與自戀議題;
個人探索與發(fā)展、人生意義探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