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叢書,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最權威、最具影響力及最有代表性的大型國史圖書,1983年由中央書記處批準,中宣部向全國部署,十余萬人員參與,歷時17年,煌煌152卷,210冊,約1億字,全面、系統(tǒng)、完整地論述國家近50年的建設發(fā)展歷史和經驗。
這套叢書,國防軍事系統(tǒng)共18卷,包括軍事、政治、后勤、國防科技、海軍、空軍等10卷,元帥傳8卷。作為共和國一支功勛部隊的鐵道兵,在《當代中國軍隊的政治工作》、《當代中國軍隊的后勤工作》,以及《抗美援朝戰(zhàn)爭》等分冊中,都各有側重、單方面內容的記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上下冊)卷,獨立成章記載鐵道兵的歷史功績。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國防軍事系列的首卷,也是綜合卷,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總結人民軍隊1949—1988年近40年發(fā)展歷程、歷史貢獻、建設成就及基本經驗,包括緒論,3編、27章,3篇附錄500余幅圖片,全書94萬字,1994年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鐵道兵的內容,在《第一編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和發(fā)展歷程》、《第二編 現代化、正規(guī)化革命軍隊的建設》中,有關參加國家經濟建設、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搶險救災等章節(jié),都有詳略不一的敘述。
附錄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年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各大軍區(qū)、各軍兵種、軍委直屬各院校歷任主要領導人名單,中國人民解放軍英模名錄,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授予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二級戰(zhàn)斗英雄、英模以上),中央軍委、國防部授予榮譽稱號的集體、個人,“鐵道兵”均在其中。5組銅版紙插頁圖片中,鐵道兵照片4張,其他章節(jié)選用鐵道兵照片10張以上。
“鐵道兵”在下冊《第三編 由單一的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發(fā)展》。獨立篇章分別介紹陸軍、空軍、海軍等諸軍兵種,在《公安軍》之后、《基本建設工程兵》之前的二十六章,《鐵道兵》全文16000多字,分四個章節(jié),從鐵道兵的發(fā)展歷程、按工程部隊性質加強自身建設 、完成戰(zhàn)時鐵路搶修任務、積極參加鐵路建設等方面,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鐵道兵的光輝歷程,為國家和人民軍隊建設建立了不朽功勛。
文章層次清晰,邏輯謹嚴,言簡意賅,內容豐富,是一篇很好的“鐵道兵簡史”,值得細心閱讀,并收藏。
我的公眾號將分四次連載。
今天是第一部分,主要內容是鐵道兵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包括鐵道兵的定義,組建的背景,各個階段的編制體制,名稱及兵員等,是濃縮的鐵道兵簡史。
鐵道兵戰(zhàn)友、書法家梁振文書寫標題。第二十六章鐵道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由線路、橋梁、隧道、舟橋、工程通信、建筑給水等部(分)隊組成。主要擔負戰(zhàn)時鐵路工程技術保障和平時鐵路建設等任務。
第一節(jié) 鐵道兵的發(fā)展歷程
一、組建和發(fā)展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人民解放軍即在東北組建了武裝護(鐵)路部隊,不久改為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這是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的前身。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大規(guī)模的作戰(zhàn)行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鐵道保障部隊。為此,中共中央東北局于1948年7月5日,在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的基礎上,吸收鐵路員工1200人為技術骨干,補入二線兵團8500人,組建了人民解放軍第一支鐵道部隊——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又稱鐵路修復工程局),下轄4個支隊,總兵力1.8萬人。
鐵道縱隊初建時,縱隊機關在哈爾濱市南崗區(qū)的辦公舊址(大石頭房子)。1949年5月16日,中央軍委命令,將東北鐵道縱隊改編為鐵道兵團,隸屬中央軍委建制,并將(北)平保(定)筑路工程總隊、華北軍區(qū)鐵甲列車總隊、軍委鐵道部機械筑路工程總隊等單位調歸鐵道兵團,加上1950年2月新組建的第六支隊,使這支部隊總人數增至3.8萬人,機械車輛增至600多臺。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軍委鐵道部副部長呂正操兼兵團副司令員。1950年6月10日,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鐵道兵團將所屬部隊縮編為3個師、1個直屬橋梁團、1個直屬汽車團,編制定員減至2.5萬人。9月18日,中央軍委下發(fā)通令指出:“為健全鐵道兵團的組織領導,走向正規(guī)化的建設,成為現代國家兵種之一,確定該兵團為軍委建制,加強各部門的領導,除工程業(yè)務由鐵道部直接領導并負責經費外,其他各業(yè)務部門的請示報告、會議指示、文件分發(fā),以及干部受訓調動等,均與其他直屬部隊相同,建立領導關系?!?/span>
抗美援朝期間,鐵道兵團進行擴編,以直屬橋梁團為基礎,新組建了鐵道兵團第四師,原直屬獨立團改編為直屬橋梁團,并將正在中國境內進行整訓和執(zhí)行施工任務的4個鐵道工程師和2個農業(yè)建設師調歸新組建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鐵路指揮局領導,入朝擔負修建鐵路任務。1953年9月,中央軍委命令:“志愿軍在朝鮮的六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系統(tǒng),與鐵道兵團現有之四個師、一個獨立團,統(tǒng)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從此,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列入人民解放軍序列。
1954年3月5日,鐵道兵領導機構在北京正式成立,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部隊按10個師、1個獨立團、1所學校、2所文化速成中學編成,共計10萬人。
1962年至1970年,隨著國家林區(qū)和“三線”鐵路建設的需要,部隊經過屢次擴編,增至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2所院校,共計40余萬人。部隊在完成艱巨的施工任務中,自身建設不斷加強,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技術裝備也獲得了很大改善,施工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鐵道兵和鐵道部并肩戰(zhàn)斗,結下深厚的友誼。鐵道部舉行慰問鐵道兵大會,熱烈歡迎鐵道兵并入鐵道部。二、并入鐵道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和軍隊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根據中央軍委關于精簡軍隊、壓縮定額的要求,鐵道兵于1980年進行了精簡整編,撤銷了3個指揮部和獨立機械團,將當時的13個師整編為10個師,每個師由5團制縮編為4團制,連隊由4排制改為3排制,總兵力減至20萬人。1982年12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fā)出《關于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決定》,決定指出:“根據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和國家體制、軍隊體制改革的要求,為了集中統(tǒng)一領導鐵路建設施工力量,加速我國鐵路建設,黨中央決定,將鐵道兵機關、部隊、院校等并入鐵道部?!?/span>
鐵道兵并入鐵道部,是一項重大改革措施。為了貫徹執(zhí)行中共中央的決定,鐵道兵于1983年2月1日組成鐵道兵指揮部和鐵道兵善后工作領導小組兩套班子,分別負責指揮部隊施工、生產和辦理移交、處理善后事宜。同時,鐵道兵黨委和領導機關停止工作。在指揮部與善后領導小組的共同努力下,到當年10月1日,除留交軍隊系統(tǒng)的學院、倉庫、工廠、農場外,指揮部機關及其所屬10個師、2個獨立團、1所學校、1個科研所、3所醫(yī)院、1所療養(yǎng)院、5個辦事處、5個倉庫、9個工廠,計14.8萬人,正式移交鐵道部領導。鐵道兵善后工作領導小組在完成了修建干休所、安置離退休干部、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等任務后,于1986年底撤銷。
以艱苦奮斗著稱的鐵道兵部隊,為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為國家鐵路建設,特別是為發(fā)展邊遠地區(qū)的交通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新時期國家和軍隊體制改革中,同樣經受住了考驗。在并入鐵道部的重大變動中,廣大指戰(zhàn)員堅決服從改革需要,顧全大局,堅守崗位,嚴守紀律,做到了生產不停,秩序不亂,順利完成了轉隸移交任務。 (待續(xù))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