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諸葛亮為啥要北伐?
所謂: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如何讀史?自然也就成了關(guān)鍵。比如對諸葛亮北伐失?。銎钌剑┰撊绾卫斫猓?/p>
第一個要破解的便是,諸葛亮為啥要鉚足勁北伐,以至于為此不惜累死在五丈原?
其實在他的《出師表》中就有答案: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概括說來,諸葛亮北伐的初衷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情,完成劉備“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愿望。
所以,諸葛亮是非常實誠和真實的,他并沒有刻意拔高自我,一切都放在了桌面上,并告知天下。
至于后來許多人,解釋、分析諸葛亮北伐的諸多理由,無非是一種引申,或說是為了崇敬或貶低諸葛亮,而硬把許多東西,塞給了諸葛亮——反正諸葛武侯已去,他再也不能說話反駁了!
但不論怎樣,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是一種必然!這點恐怕沒人否認。既是必然,那么這種必然性,是否起到了作用或說其意義何在?這就是第二個要破解的問題。
二、諸葛亮北伐的意義和作用何在?
這個問題,才屬于“后來者”要研究和分析的問題。而不是糾結(jié)諸葛亮為何北伐,來拔高或否決諸葛亮,畢竟這已經(jīng)成了一個現(xiàn)象,甚至都出現(xiàn)了諸葛亮北伐是為了“篡權(quán)”的論調(diào)。
如今主流的意見是:綜合魏、蜀、吳三國的實力和發(fā)展?jié)摿ΓT葛亮北伐的最大作用或意義,就是延緩了蜀漢滅亡,而非加速!
其實看下三國時期的地圖就明白了,曹魏雄踞北方,雖說當(dāng)時是天下三分,但曹魏卻是“有之其二”。意思就是說,從地盤和人口來言,東吳和蜀漢加起來,都比不過曹魏。
諸葛亮想完成劉備“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遺愿,顯然就只能是“亂中取勝”,把局面導(dǎo)入亂局,而不是三家你好我好的發(fā)展,不然就憑蜀漢那小身板,如何能發(fā)展得過曹魏?
故而諸葛亮趁曹丕去世,發(fā)起第一次北伐(一出祁山),去欺負曹叡,也就順理成章了。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北伐,起到了這種作用。正是由于諸葛亮不斷北伐,導(dǎo)致了司馬懿的崛起。
后來司馬父子為了奪權(quán),曹魏這才出現(xiàn)了“高平陵之變”、“汝南三叛”等,曹魏內(nèi)部打成一鍋粥,根本顧得上搭理蜀漢和東吳,這才有了劉禪穩(wěn)坐皇位的怡然自得。
所以諸葛亮北伐,怎么可能是加速了蜀漢滅亡?之所以出現(xiàn)這個論調(diào),恐怕就是因最終諸葛亮北伐失敗導(dǎo)致。那么諸葛亮北伐為何會失???
誠如開篇所言,雖說“讀史可以明智”,但如何讀卻是關(guān)鍵。獨立思考雖很可貴,但跟隨著那些歷史牛人的眼光去看,既是捷徑,更是“明智”。不過還是有問題,由于諸葛亮歷史地位太高,自古及今都吸粉無數(shù),歷史牛人更比比皆是,那么選誰呢?
筆者選取了咱的朱德元帥,他曾對諸葛亮有過三次評價,堪稱非常客觀和全面,直擊要害!
三:武侯之帥才有限
跟毛主席一樣,朱德對馬謖的街亭之?dāng)∫伯惓jP(guān)注。毛主席認為,街亭之戰(zhàn)時“亮宜自臨陣”。這是毛主席站在諸葛亮的角度去看問題。
咱的朱德元帥則是站在了“諸葛亮為何使用馬謖”這個角度卻分析,批評諸葛亮是“溺愛不明,慎者不免”。
意思就是說,本來劉備臨終前就告知諸葛亮了,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諸葛亮由于跟馬謖的哥哥馬良關(guān)系親密,所以對馬謖摻雜了個人感情,造成了他對馬謖的溺愛,無法真正看清馬謖。
故而,哪怕諸葛亮再謹(jǐn)慎,比如連馬謖去了街亭后,應(yīng)該如何排兵布陣等都考慮到了,卻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馬謖這個“乖乖崽”,到了街亭后就膽大妄為,違背了諸葛亮的“節(jié)度”,又不聽副手王平告誡,最終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崩盤。
筆者大著膽子班門弄斧,勉強分析后認為:這應(yīng)是咱的朱老總,在批評諸葛亮感情用事。身為三軍統(tǒng)帥,必須要“冷靜得近乎于冷血”。摻雜的個人感情越多,就越無法做出合理的反應(yīng)和調(diào)度,豈能是合格之帥才?故而“有限”。
四、亮忌才
倘若說,咱朱老總評價諸葛亮“帥才有限”,更多是從軍事層面分析得來的。那么這個“亮忌才”則應(yīng)是站在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有的素質(zhì)層面。
咱朱老總讀完《三國志》中的“劉封傳”、“廖立傳”、“彭羕傳”和“李嚴(yán)傳”后,認為這四位都是才干之人,若使用得當(dāng),應(yīng)該能為蜀漢做出更多貢獻的。
比如劉封,諸葛亮都承認他“剛猛”,是一員虎將。由于在關(guān)羽的襄樊之戰(zhàn)中,沒有支援關(guān)羽,致使關(guān)羽兵敗最終被殺。后來他回歸蜀漢后,劉備本不想殺之,但諸葛亮認為劉封“剛猛”,若劉備死后恐怕難以駕馭,故而勸說劉備殺了劉封。
李嚴(yán)也是這種情況,劉備死前有兩位托孤重臣,一位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李嚴(yán),并讓他“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總督永安”。也就是說劉備死前,指定李嚴(yán)為軍事上的一把手。
隨著諸葛亮北伐開啟,諸葛亮事實上成為了統(tǒng)帥。于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李嚴(yán)謊稱糧草不濟,騙諸葛亮回來后,卻又不承認。虧得諸葛亮握著他的親筆書信,這才澄清事實,最終李嚴(yán)因此丟官,后激憤而死。
筆者勉強分析,咱朱老總評價諸葛亮“忌才”,恐怕不是說,諸葛亮心胸狹窄等,而是在批評他,任用人才上的不當(dāng),造成了相對曹魏來言,人才本就拙荊見肘的蜀漢,是更加窘迫。
比如,若劉封沒有被殺掉,那么街亭之戰(zhàn)時,顯然他要比馬謖更合適。因此領(lǐng)導(dǎo)者看人也好,看問題也罷,要更全面和深入,“殺”雖能解決問題,但比起“用”來,顯然低了一個檔次。故而咱朱老總,最后總結(jié)道:“所以敗也,不容將何能克敵?亮、備之不成事,也在此。”
五、六出祁山就很笨
這是咱的朱老總,從具體作戰(zhàn)指揮層面,對諸葛亮進行的評價!例子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咱朱老總具體說道:“按當(dāng)時情況,魏延建議孔明率主力出斜谷,自己率兵出子午谷直插長安,兩路人馬夾擊魏兵是正確的。司馬懿也是這種主張:若吾用兵,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出自《文史雜志》:朱德與三國志)
似乎朱老總是支持魏延的,因為后面他就批評了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六出祁山)是:“完全是頂牛陣,老一套。結(jié)果一事無成,打不開局面……(司馬懿)打持久戰(zhàn),硬把他拖死了。”
關(guān)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至今爭論不休。不過從邏輯關(guān)系上來分析,咱朱老總卻是用“子午谷奇謀”為例子,批評諸葛亮的“頂牛陣,老一套”。故而實質(zhì)性問題也就出來了,那就是諸葛亮缺乏“奇謀”,也就是變通能力太差!
事實也的確如此,無論《三國志》中的諸葛亮五次北伐,還是《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山”,諸葛亮除了第一次打了曹魏個措手不及外,其余者都是老一套。無非在《三國演義》中,給諸葛亮加了一些“戲”,比如什么“火燒上方谷”等,目的恐怕就是強調(diào)天意。
但實則,在所謂“天意”的背后,卻源于諸葛亮的“老一套”,顯得“很笨”。
對此,粟裕大將也曾表達過同樣的意思,在粟裕談“大兵團殲滅戰(zhàn)”時,便否定了諸葛亮是“軍事家”。理由是:魏強蜀弱,而他(諸葛亮)采取正面推進,相持的辦法。他又不會用迂回、包圍、分割的辦法打殲滅戰(zhàn),怎么能以弱勝強呢?
千萬別誤會粟裕,這是開“上帝視角”,因為他認為諸葛亮“采取正面推進,相持的辦法”是主因,意思跟咱朱老總一樣,是個“笨辦法”,而不知變通。
六、總論分析
諸葛亮北伐為何會失敗?從朱老總對他這三次直擊要害的評價中,筆者提煉出來了三大理由。
其一,感情用事。
其二,人才使用失當(dāng)。
其三,以弱克強,卻不知變通。
所以諸葛亮最終北伐失敗,在所難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