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全國地理氣候不同,長江以北地區(qū)從江蘇連云港往西到鄭州,南邊從淮南往北到山東這一區(qū)域的小山羊燒烤肉串,羊排,羊腿等都很好吃。西北地區(qū)大部分都是烤綿羊肉串。內(nèi)蒙,寧夏大部分用絨山羊肉烤串等。我個人覺得小山羊肉很好吃。
“吃羊”永遠(yuǎn)是冬日最好的話題,各地的人都能跟你說上自己家鄉(xiāng)的門道。哪種羊好吃、哪里的羊好吃、怎么燒好吃?這些沒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的嘮嗑卻讓人樂此不疲,相信點開推送的你也不例外??,繼續(xù)下滑,膻香、酥爛的正文即將開始。
綿羊:“我肥嫩柔軟”
山羊:“我野味十足”
中國各地幾乎都有當(dāng)?shù)靥厣难蚍N,圖中篇幅僅能列舉部分。其中像是牧羊大省內(nèi)蒙,本身就有細(xì)毛羊、烏珠穆沁羊、阿爾巴斯山羊等10余種的羊種。
內(nèi)蒙人出了內(nèi)蒙不吃羊;北京人用涮羊肉對冬天致敬;江浙滬的居民在炎熱的夏日以一碗“伏羊湯”和白切羊肉進(jìn)補;山西太原人吃羊雜割據(jù)說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海南特色的東山羊除了做成紅燜、清湯,連皮帶骨一同干煸更是噴香……各地的人總說自己家鄉(xiāng)的羊肉最好吃。首先,我們撇開后天影響口味的調(diào)料和燒法,先來說說各地“羊”本身的差別。
新疆喀什的牛羊大巴扎,規(guī)模巨大的牛羊交易市場。
羊的小種類繁多,依其特性還可以分成毛皮羊、奶羊(乳用羊)、肉用羊等。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二分法入手:分山羊、綿羊兩大類。有一句話可以說是非常深刻了:“人分南北,羊也分南北。”一般南方山羊較多;北方綿羊較多(不過像是湖羊就是生活在南方的綿羊)。
手抓肉,新疆阿勒泰的綿羊清水煮成,肉質(zhì)軟糯。
綿羊肉的口感柔軟細(xì)膩、脂肪較為豐富,膻味較弱,更符合大眾的口味,所以通常我們在市面上買的羊肉幾乎都是綿羊肉。山羊運動量大,肉質(zhì)更有彈性、有嚼頭。特別是它體內(nèi)一種“4-甲基辛酸”的脂肪酸較為豐富,也就是所謂“膻味”來源,因此山羊肉一般比起綿羊肉更有“野味”。(這種脂肪酸其實在不同品種的羊身上都能發(fā)現(xiàn),包含山羊和綿羊,但濃度除了因品種而異,和飼養(yǎng)方式、飲食也有關(guān)系哦?。?div style="height:15px;">
廣西養(yǎng)殖的黑山羊。山羊一般毛不像綿羊卷曲,有胡須,角向上向后成倒“八”字形。
至于大家常聽到的湖羊、小尾寒羊、灘羊、烏珠穆沁羊(小肥羊)、阿勒泰大尾羊都是屬于綿羊的一種,口味及口感上略有區(qū)別。例如阿勒泰大尾羊被歸類為“肉脂兼用型”的羊種,代表其肉多且脂肪豐腴;湖羊體格較小則肉質(zhì)細(xì)膩鮮嫩。微妙的差異還需大家用舌尖親自去感受咯。
為什么有的羊肉膻、有的不膻?
先前提到羊肉膻味的來源是一種“4-甲基辛酸”的物質(zhì),這不是羊身上天生的,也不是它們特有的。例如牛同樣在反芻消化時也會自然合成這種物質(zhì);有些草莓被形容帶有淡淡“奶香”,也是這種物質(zhì)的作用。不過當(dāng)4-甲基辛酸含量偏高、沉積在羊體內(nèi),我們聞起來就變得像“膻味”了。
羊胸口油脂豐富,一般也是膻味比較濃厚的部位。
影響羊肉膻味濃淡的原因很多:不同品種的羊合成這種物質(zhì)的能力差異很大;年齡較長的羊,體內(nèi)沉積的物質(zhì)較多,也就更膻;公羊新陳代謝旺盛,比起母羊和閹割過的羊,合成這些“膻味物質(zhì)”的能力更強(qiáng)。飼料不同也有影響,食用的青草用如果有含硫物質(zhì)可以減輕膻味(這也是寧夏、新疆、內(nèi)蒙羊肉美味的秘密之一)。甚至同一頭羊,物質(zhì)在體內(nèi)不同部位的沉積密度也不同,比如羊腰部的皮下脂肪、胸部肌肉,會比其他部位膻味濃厚一些。
咩…不同部位這么吃!
一只羊,基本上沒有一個部位會被懂吃、敢吃的食客放過。不同部位依照肉質(zhì)、脂肪比例……各有擁護(hù)者、也各有他們認(rèn)定的“標(biāo)準(zhǔn)吃法”。接著我們依據(jù)羊的“前、中、后”來簡單介紹一下每個部位的特色和料理方式。
01 羊頭和羊尾
頭部皮多肉少、也是讓大部分人“聞風(fēng)喪膽”的部位。不過在饕客心中,羊頭(羊臉)可是精華。北方的白水羊頭可謂一絕,一大個羊頭被切成細(xì)致的薄片,只需蘸一點椒鹽就滋味十足、醇香不膩,小小一盤肉不知道能勸幾個大佬爺兒們下幾瓶二鍋頭。
白水羊頭單蘸椒鹽就十分美味
羊尾一般以綿羊尾為佳,油脂豐富(山羊尾多是皮,一般不用)。多用于爆、炒、汆,尤其是涮羊肉時,先點上一盤“羊尾油”才被認(rèn)為是懂門道。在清湯鍋里先涮幾片把湯底“養(yǎng)肥”,后面的食材自然越涮越香。
02 前腿部位(圖中 ③ ④ ⑧)
一鍋奶白色的羊蹄湯是許多人冬天無法割舍的心頭好
這里說的整個大前腿部位包含頸、肩、腿和腱子。頸肉肌肉發(fā)達(dá)、夾有細(xì)筋,適宜制作肉餡、丸子,或燜燉;肩肉纖維較細(xì),口感滑嫩,料理方式多樣:燉、烤、炒等都很合適。
腿部到毽子以上的部分肉質(zhì)較脆、筋較多,適合燒、燉、醬、煮等料理方式。最后,不論哪種腱子肉,經(jīng)典的做法當(dāng)然是鹵腱子啦,肉中夾筋、脆韌的口感啃著很帶感!
03 腹背部位 (圖中 ① ⑤ ⑨ ⑩ ?)
腹背部位包含常見的里脊、肋排、羊腩、羊蝎子等部位;也囊括了涮羊肉中常說的“羊上腦”、“羊里脊”和“羊筋肉(腰窩)”。
脊背肉包括里脊和外脊肉(內(nèi)、外里脊),這部分俗稱扁擔(dān)肉。外脊肉位于脊骨上方,帶有一層筋膜,纖維呈斜形,肉質(zhì)細(xì)嫩,料理用途廣泛;里脊位于脊骨兩邊,可以說是全羊身上最鮮嫩的兩條瘦肉了,料理時可以去除外層筋膜,順著紋理改刀,再用刀背輕輕將肉敲松,更好地呈現(xiàn)里脊肉的口感。
涮羊肉火鍋常說的“羊上腦”,也就是羊的后頸部、脊背肉的前段,因靠近頭部而稱“上腦”。脂肪均勻分布,形似大理石紋,柔嫩的口感很受到歡迎。
鮮切的羊上腦
羊胸肉肥多肉少,口感軟嫩,表面會覆有一層脂肪,但煮熟后肥而不膩,可以煮湯或用于燒、扒。濃郁多汁的羊腩、肋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經(jīng)典的做法少不了紅燜。廣東地區(qū)盛行的滋補料理——羊腩煲也是特別應(yīng)季的暖冬料理。
涮羊肉的“羊筋肉”也就是剔除了肋骨的腰窩肉,位于腹部肋骨后段近腰處。俗話說“頂香貼骨肉”,骨邊肉吃著最香。腰窩肉白色部分是由肉筋、筋膜、脂肪共同組成,脆口又有濃郁的香氣,十分美味。
04 后腿部位(圖中 ② ⑥ ⑦)
后腿比起前腿肉多而嫩,用途廣,不論是燉、炒、烤或是制成多汁的肉餡,都是很受歡迎的料理方式。羊的臀尖肉,亦稱“大三叉”(又名“一頭沉”),肉質(zhì)肥瘦各半,去筋后都是嫩肉,可代替里脊肉用。臀尖下方兩腿相磨處稱“磨襠肉”。肉質(zhì)較粗而松,肥多瘦少,邊上稍有薄筋,除了是涮羊肉常見的部位,也很適合做成燒烤。
新疆當(dāng)?shù)氐摹翱景印北闶怯醚蚝笸热庵谱鞫绅W餅
與磨襠肉相連處便是大家常說的“黃瓜條”,因其特殊的名稱為人熟知。一只羊只有2條,總共約8兩左右。一條斜纖維、一條直纖維,肉質(zhì)細(xì)嫩,一頭稍有肥肉,其余都是瘦肉。它不是最肥美鮮嫩的部位,卻備受饕客喜愛。
大型膻香羊肉地圖,開卷!
中國各地的羊肉吃法,你最喜歡哪一種?
新疆 | 羊肉串
哈薩克羊、阿勒泰羊等 特色:肉多脂多
其實在新疆是找不到“羊肉串”的!比起外地牛、羊、豬、雞各種食材輪番上陣的場景,羊肉是新疆人離不開的寶。他們一般用簡單粗暴的“烤肉”二字概括了我們一般認(rèn)知的羊肉串(烤肉也有牛肉,只是羊肉還是大流)。至于分量,必須像我們在新疆餐廳吃到的那種,用大鐵簽串著的版本,才是“正常”。我們路邊燒烤攤的竹簽羊肉串,可能一不小心就被歸類為“牙簽肉”。
因為紅柳烤肉的走紅,當(dāng)?shù)鼐哂兄紊衬芰Φ募t柳被大肆砍伐,也有人開始呼吁減少或不使用紅柳枝來烤肉。
當(dāng)?shù)剡€有另一種特色——“紅柳烤肉”。取新疆當(dāng)?shù)厥a(chǎn)的灌木“紅柳”削成木簽,據(jù)說串著羊肉燒烤時,它特殊的果味和果香會滲入羊肉里,吃起來別有一番風(fēng)味。
寧夏 | 手抓羊肉
灘羊 特色:不膩不膻
油潤細(xì)膩,無膻味的寧夏灘羊手抓羊肉。
雖然全國各地對于誰家羊肉好吃沒個定論,能讓大家放下歧見的,寧夏羊肉肯定算是一個。手抓肉是當(dāng)?shù)鼗孛竦膫鹘y(tǒng)菜,不僅是日常美味,待客、過節(jié)也少不了這盤看著素凈、吃著有味的佳肴。上桌時幾乎沒有任何點綴,就是簡單白水煮過、切好后整齊地碼放在白磁盤里,旁邊的小碟盛著解膩的醋和蒜。
生長在寒冷地區(qū)的綿羊,脂肪相對豐腴,也就更加肥美。
愛吃羊肉的人有時候還舍不得蘸醋,怕打擾了灘羊馥郁、濃厚的奶香。灘羊的肉質(zhì)軟糯有層次,輕松地就能用牙齒撕起一整段肉塊,飽滿的湯汁和微微的甘甜在口腔縈繞。
成都 | 羊肉湯
簡陽大耳山羊 特色:鮮!美!
冬天的早晨,一家人就著一盆冒著氣兒的羊肉湯,不只身子、心也暖了,這就是成都簡陽人抵御寒冬的日常,“冬至喝羊湯”已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
羊肉湯蘸著辣椒干碟才對味
就算沒喝過簡陽羊肉湯,光聽做法眉毛就要鮮掉了:鯽魚油炸后用紗布包好,加入羊棒骨、羊肉、羊雜一同熬制,直至湯色泛白。羊肉羊雜撈出切片,熱油后下鍋爆香,最后盛上一鍋湯,倒入羊肉羊雜大火煮沸,一大盆熱騰騰“魚羊鮮”沒有人能夠拒絕。
北京 | 涮羊肉
內(nèi)蒙羊、小尾寒羊 特色:肥瘦適度
在水汽氤氳的室內(nèi),緩緩涮著肉片,是北京人冬天必須有的儀式。
北京人對于涮羊肉的講究,另開一篇都還不一定能讓老北京服氣,其中的細(xì)節(jié)甚多。得用銅鍋搭配炭火;羊肉得是手切,冰凍過的羊肉口感較柴;蘸料里少不了芝麻醬、韭菜花、腐乳;傳統(tǒng)吃法還習(xí)慣就著燒餅一起吃。
羊肉一般大家都認(rèn)“口外的羊”,也就是張家口以北的羊,一般泛指內(nèi)蒙羊,其中比較知名的小品種例如西旗羊、錫盟羊、烏珠穆沁羊,還有一些店家會選用來自內(nèi)蒙、河北等地的小尾寒羊。
涮羊肉必備的“京八件”:黃瓜條、羊里脊、羊上腦、羊筋肉、羊磨襠、羊三叉、一頭沉、羊腱子。圖中黃瓜條的位置應(yīng)再往上些,靠近后腹、臀部。
涮肉的順序講究先肥后瘦。先用肥肉把湯底養(yǎng)肥了,其他食材才會越涮越香。點一盤純肥的羊尾油,鍋一沸就撿幾片進(jìn)去,專門用來養(yǎng)湯底。肉都涮完了最后下白菜、豆腐,中間還得自己剝幾顆透亮的糖蒜來配,這才是一頓完整的涮羊肉。
蘇州 | 藏書羊肉
本地山羊或河北等地山羊 特色:脂肪少、肉質(zhì)緊
藏書羊湯
藏(cáng)書當(dāng)?shù)刂划a(chǎn)少量的山羊,卻因一碗散發(fā)著“家味”的羊湯而聞名江南。藏書羊湯以兩歲以下的散放小山羊為材料,并用特制木桶烹制,據(jù)說木桶的清香可以去膻。
用傳統(tǒng)的杉木桶熬制羊湯
除了羊肉湯,羊糕和紅燒羊肉也是藏書羊肉的經(jīng)典吃法。羊糕,從凍成塊的羊肉湯演變而來,太肥膩的羊做出來,油味反而蓋過了羊肉清香,藏書羊肉2歲左右的山羊正好;紅燒羊肉,肉爛軟香,湯鮮味醇,帶有微甜微辣的口感,濃油赤醬的口味就是下飯。
紅亮紅亮的紅燒羊肉
其他像是炒羊肚、羊肝和羊雜湯等吃法也都可以在一家店里點上,桌上擺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就是一場小型的全羊宴了。
廣東 | 羊腩煲
黑草羊(山羊) 特色:味濃彈牙
羊腩煲是從街邊小店到酒店餐廳里都能品嘗到的冬季美食文化。圖源:香港01,攝影:曾梓洋
羊腩煲是廣東人冬日的御寒法寶,位于南方的廣東,一般只有在冬季才有吃羊肉進(jìn)補的傳統(tǒng)。各家的配方各有不同,有的會放入當(dāng)歸、陳皮去腥、去膻,醬料一般選用柱候醬、南乳醬和腐乳醬做到濃香甜滑的口味。有人說羊腩煲吃的是“風(fēng)味”,藥材的甘和忽隱忽現(xiàn)的苦,搭配醬料的咸、鮮、甜。
必須得用帶皮的羊肉才能做出柔韌的口感。圖源:香港01,攝影:曾梓洋
有些老師傅會用臘鴨頭墊底燜羊腩,提升味道,再加上竹蔗,令羊肉帶少許甜味??诟幸龅饺犴g且保有彈牙有嚼頭的口感才是功夫。
“支竹”也是其中很重要的配料。也是我們常說的腐竹,吃過的小伙伴便能理解,有時候吸飽湯汁的腐竹怎么好像比羊肉還誘人啊……
臺灣 | 羊肉爐
臺灣黑山羊或進(jìn)口波爾山羊 特色:肉質(zhì)甘甜
羊肉爐鍋底搭配的蔬菜通常是清甜多汁的高麗菜(包菜)。圖源:窩客島@西西漫走筆記
如果說各地吃羊肉是以食材補冬,臺灣的羊肉爐湯底則真真正正是用藥材熬成的,例如當(dāng)歸、川穹、甘草、黃芪等。羊肉腌制過后加入黑麻油、米酒、豆瓣醬等調(diào)料炒香,再加入藥材包一同燉煮。黑麻油被視為冬季暖身很重要的原料,許多人吃羊肉爐還會專門點上兩盤麻油干拌面線來搭配。
店外用炭火燉煮的羊肉爐
臺灣傳統(tǒng)羊肉爐的特色,是用高身陶鍋盛載,下面用木炭加熱,據(jù)說陶鍋加熱均勻比較能保留精華。店里一般都是圓桌和小矮椅,方便大家在較高的陶鍋夾菜。店家大部分都沒有門,屬于半開放式,炭火燃燒較為安全。
羊肉爐發(fā)展至今,更像是一種“藥膳火鍋”,除了原本鍋底里的羊肉塊,還可以加點羊肉片、羊肉丸、羊肚、羊蹄筋和羊大骨等,再搭配經(jīng)典的腐乳蘸醬一起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