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最早時它被稱為《書》,到了漢代被叫做《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后,《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jīng)》。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據(jù)說孔子曾經(jīng)編纂過《尚書》,而不少人認為這個說法不可靠。
《尚書》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傳說中的堯虞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歷史約1500多年。它的基本內(nèi)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軍臣談話記錄,由此可以推斷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書》作為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匯編,記載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真實的反映了 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對后世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
《尚書》用散文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渡袝肥褂玫恼Z言、詞匯比較古老,因而較難讀懂。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督裎纳袝饭捕似?,《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從唐代以來,人們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后來經(jīng)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者考證、辨析,確認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是偽造的因此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和《尚書偽孔傳》。這個問題在學術(shù)界已成為定論。
現(xiàn)存二十八篇《今文尚書》傳說是秦、漢之際的博士伏生傳下來的,用當時的文字寫成,所以叫做《今文尚書》(《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寫成)。其中《虞夏書》四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我們選錄的是《今文尚書》,不包括書《古文尚書》。原文主要依據(jù)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jīng)注疏》注釋和譯文廣泛參考了研究《尚書》的各種專著。
第一篇 堯帝功德滿天下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讓(4),光被四表(5),格于上下(6)??嗣骺〉?7),以親九族(8)。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幫,黎民與變時雍(10)。
【注釋】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德發(fā)語詞,沒有實際意義。稽:考察。古:這里指古時傳說。(2)欽:恭謹嚴肅。(3)允:誠實。恭:恭謹??耍耗軌颉W專鹤屬t。(4)被:覆蓋。四表:四方極遠德地方。(5)格:到達。(7)俊德:指才德兼?zhèn)涞氯恕?8)九族:指同族的人。(9)平:辨別。章:使明顯。百姓:白官族姓。(10)黎民:民眾。于:隨著。使:友善。雍:和睦。
【譯文】
考查古代傳說,帝堯德名字叫放勛。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寬宏溫和,誠實盡職,能夠讓賢,光輝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夠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親密團結(jié)。族人親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協(xié)調(diào)諸侯各國的關(guān)系民眾也隨著變的友善和睦起來了。
【讀解】
堯使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開國元勛”。為帝王歌功頌德,使作為臣子的史官責無旁貸的職守,因為古代書寫歷史的人使官員,而不是學者,他必須站在官方的立場上維護最高統(tǒng)治者。這種做法后來相沿為習,很少有人脫出這個框框。
這樣一來,歷史就成為成功者的歷史,帝王功績德行的帳薄。歷史也顯得極端重要。他的價值主要在為統(tǒng)治者樹碑立傳。供后來的統(tǒng)治者學習借鑒,以便把好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最早的帝王長相如何,習慣、個性、個人生活如何,但我們明確地知道他英明偉大,功高德重,萬民擁戴,名垂千古。所以我們不得不敬仰,并為我們有這樣德祖先而自豪,慶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孫。
第二篇 春夏秋冬怎樣劃分
【原文】
乃命羲和(1),欽若昊天(2),梨想歷象日月星辰(3),敬授人時(4)。分命羲仲,宅崳夷(5),日旸谷(6)。寅賓出日(7),平秩東作(8)。日中(9),星鳥(10)以殷仲春厥民析(12),鳥獸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平秩南訛(15),敬致(16)。日永(17),星火(18),以正仲夏。厥民因(19),鳥獸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虛(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毛毨(26)。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冬。厥民隩(31),鳥獸 氄毛(32)。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3),以閏月定 四時(34),成歲。允厘百工(35),庶績咸熙(36)。”
【注釋】
1)羲和:羲氏與和氏,相傳是世代掌管天地四時的官重黎氏的后代。(2)欽:恭敬。若:順從。昊:廣大。③歷:推算歲時。象:觀 察天象④人時:民時.⑤宅:居住。崳(yu)夷:地名,在東方。 (6)旸(yang)谷:傳說中日出的地方。(7)寅:恭敬。賓:迎接。 (8)平秩:辨別測定。作。興起,開始。(9)日中:指春分。春分這天晝 夜時間相等,因此叫日中。(10)星鳥:星名,指南方朱雀七宿。朱雀是鳥 名,所以則星鳥。(11)殷:確定。仲:每個季度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 (12)厥:其.析:分散開來。(13)孳(zi)尾:生育繁殖。(14)交:地 名,指交趾。(15)訛:運轉(zhuǎn),運行。(16)致:到來。(17)日永:指夏 至?!毕闹吝@天白天最長,因此叫日永。(18)星火:指火星。夏至這天黃昏, 火星出現(xiàn)南方。(19)因:意思是居住在高地。(20)希:稀疏。希革:意 思是鳥獸皮毛稀疏。(21)餞:送行。納日。落日(22)西成:太陽在西 邊落下的時刻。(23)宵中:指秋分。秋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宵中。(24)星虛:星名,指虛星,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25)夷:平。這里指 回到平地居住。(26)毛毨(xian):生長新羽毛。(27)朔方:北方。幽都:幽 州.(28)在:觀察。易:變化。這里指運行。(29)日短:指冬至。冬至 這天白天最短,所以叫日短。(30)星昴(mao):星名,指昴星,為西方白 虎七宿之一。(31)隩(yu):奧,意思是內(nèi)室。(32)氄(rong):鳥獸細軟 的毛。(33)期(ji):一周年。有:又。(34)以閏月定四時:古代一年十 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數(shù)少十一天又四分之一天。三年累計超過了一個月,所以安排閏月來補足,使四時不錯亂。(35)允:用,以。厘:治,規(guī)定。百工:百官。(36)庶:眾, 多。熙:興起,興盛。
【譯文】
于是堯命令羲氏與和氏,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規(guī)律,根據(jù)日月星辰運行的情況來制定歷法,教導人民按照時令從事生產(chǎn)活動。堯又命令羲仲居住在東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觀察辨別太陽東升的時刻。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鳥星出現(xiàn)在南方,據(jù)此來確定仲春時節(jié)。這時民眾散布在田野上耕作,鳥獸開始生育繁殖。堯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觀察辨別太陽向南運行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南來。根據(jù)白天最長,黃昏時火星出現(xiàn)在南方的天象,來確定仲夏時節(jié)。這時民眾居住在高處,鳥獸羽毛稀疏。堯又命令和仲住在西邊的昧谷,恭敬地為太陽送行,觀察辨別太陽西落的情況。根據(jù)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虛星出現(xiàn)在南方的天象,來確定仲秋時節(jié)。這時人們回到平原居住,鳥獸的羽毛重新生長。堯還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向北運行的情況。根據(jù)白天時間最短,黃昏時昴星出現(xiàn)在南方,來確定仲冬時節(jié)。這時人們住在室內(nèi)避寒,鳥獸長出了細軟的毛。堯帝說:“唉!你們羲 氏與和氏啊,一周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閏月的辦法來確定春夏秋冬四時,這就成為一年。以此來規(guī)定各種事情就都會興盛起來?!?div style="height:15px;">
【讀解】
這一段記載了神明的堯帝制定歷法的情況。細節(jié)是否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些信息:中國遠在民族部落時代就已有了劃分春夏秋冬四時和周年的歷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確定時令。我們現(xiàn)在已很難想象這件事對人類進步文明的巨大價值和意義。這標志著人們有了比較深刻的時間遷移感,同時也初步有了空間方位感。
時空意識的產(chǎn)生,導致了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確認和記錄,對方位變化的辨認,在人們生存的層面上,時間和空間的確立有助于人們遷徙定居,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商業(yè)貿(mào)易等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也有利于人們的生活:春種秋收,夏避洪水酷熱,冬避嚴寒冰雪。在意義的層面上,時空感使人確認人自身在天地萬物間的位置,體驗人在天地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從堯帝制定歷法的情況看,對自然現(xiàn)象的仔細觀察和對自然變化規(guī)律的準確把握,是第一位的。這個立足點帶來的結(jié)果是對自然的重視、崇敬和順從,把人的存在納入自然的軌道,使人的生產(chǎn)、生活、思維合乎自然法則,因而最具有意義的生活,便是順應(yīng)自然的生活。
我們的民族崇尚自然的傳統(tǒng),大概就始于堯的時代。崇尚自然的意識,囊中體現(xiàn)在“敬天”的觀念上?!疤臁笔侨f物的主宰,它 既是神靈意志的體現(xiàn),又是自然法則的體現(xiàn);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必須敬重上天,服從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代表,他以上天賦予的絕對權(quán)力來統(tǒng)治人世間,因此被稱為“天子”。冒犯 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則,罪該萬死。小人真要冒犯天子起來造反,也要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
把“天”、自然、神靈同權(quán)力、特權(quán)和專制結(jié)合起來,也算是 民族傳統(tǒng)之一,即把自然涂上權(quán)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順從自然,也就是敬重、順從權(quán)力。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便在敬天、順應(yīng)自然、服從權(quán)力中消解了。這也是儒家要把《書》作為經(jīng)典的原因之一。
第三篇 堯帝挑選接班人
【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①,龔朕位②?”
岳曰:“否德添帝位③?!?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