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 幽澗寒松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 幽澗寒松圖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 幽澗寒松圖 局部
幽澗寒松圖,這幅畫的作者倪瓚雖然出身大地主之家,但在晚年舍棄了一切踏上了流浪旅程。凍結般的大地,飽受風吹的樹木,倪瓚極力抑制頓筆,寫照出寂寞凄涼的冬日風景。畫中出現了書法的飛白并巧妙利用了此種技法。倪瓚的畫中并沒有人物,通過摒棄世俗的一切來表現其絕不為世間名利所累的心境。描繪的物件究竟像與不像并非問題,只要反映內心所思便可,這是倪瓚的話。
(倪瓚【公元1301年-1374年】元代畫家、詩人元四家之一,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
(飛白:一種書法技法,有意在墨不足的情況下寫出一種拖絲或留白的痕跡。筆劃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且能給人以飛動的感覺,故稱其為“飛白”)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 具區(qū)林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 具區(qū)林屋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 具區(qū)林屋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 具區(qū)林屋圖 局部
具區(qū)林屋圖,趙孟頫之外孫王蒙的作品。缺少天空的奇異構圖,雖與倪瓚為同時代,但是王蒙的畫風卻與其迥然不同。圖中畫滿了巖石和樹木,這里所畫的是摒棄俗世居于山間洞穴的文人們。綿連著看似扭曲的奇怪巖石,圖畫被一種近乎窒息的緊迫感所包圍。王蒙自年輕時便一心想踏入仕途,但是在蒙古人統(tǒng)治的王朝中并不能如其所想的出人頭地。對人生不如意的焦急,把此種思緒用近乎粗暴地強勁筆勢表現出來。佇立在巖石堆中的樹木如同匍匐在地面般伸展著枝葉。這幅畫傾注了王蒙內心所迸發(fā)的思緒。
(王蒙【約公元1308年-1385年】趙孟頫外孫,元四家之一,字叔明,號黃鶴山樵)
元代極富個性的文人們不久就創(chuàng)作出了山水畫的最高杰作。浙江省富陽,被贊為山水畫第一人的黃公望曾在此結廬。黃公望在40多歲曾做過地方小吏,然而其后卷入貪污事件蒙冤入獄,出獄后便不再問政事,在放浪形骸中追尋生存之道。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局部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連降之雪停息,轉瞬間放晴時的山中雪景躍然紙上。挫折中書寫詩歌,靠占卜為生的黃公望正式的取筆作畫是在50歲之后。聳入暗空的群山以淡墨烘染,釀造出一種奇幻的氛圍。山脊的樹木則施予濃墨,更烘托出雪山之潔白。
黃公望從50余歲開始信奉道教,道教有種游歷于山中被稱為“云游”的修業(yè),黃公望在漫步群山之時傾心于雄偉的自然之美,欲把此種感觸通過山水畫來表現,在放浪之后,與山水畫相遇的黃公望在人生過半之后終于走上了自我之路。
江南的大河富春江,據傳當時??稍诮吙吹近S公望的身影,并隨身攜帶紙筆,若遇迷人風景便會止步作畫,沿河川所展開的風景不久便成為一卷山水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富春山居圖,中國繪畫史上粲然閃耀的山水畫杰作,在6米有余的畫卷中流淌于江南的富春江的雄偉風景不斷展開。黃公望從79歲開始歷時3年歲月終將此畫完成。初秋時節(jié)富春江的姿態(tài)僅用墨汁來表現,因墨色濃淡而分為數種的線條,通過巧妙的運筆展現的渲染與飛白,墨色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有微妙的色感。墨分五彩被人稱為墨色之五彩調配(墨分五彩:在中國畫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種黑色。一幅水墨畫里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澳治宀省蓖ǔV浮案?、濕、濃、淡、焦”五種)。不久,開始降雨,雨勢變強,遠景朦朧不可見。畫中的光線以及氣氛使人能感到微妙的變化,雨停后,遠景再次出現。黃公望歷時長年,將富春江的景色不茍的素描而成,然而此畫也并非全是如實的風景。黃公望以這巨大的素描為基礎,完成了內心中的理想風景。黃公望留有如下之言:即便是畫一棵樹也須有文人氣質,若表現過度便與普通畫匠的作品無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畫面下方,渡橋之人極為渺小。在生長繁茂的樹木中可見一靜謐的山間小屋。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活動僅是渺小的存在,黃公望通過描繪內心的風景來述說自我的思緒。手持畫筆如實表現內心的山水畫世界,這就是黃公望耗費畢生所追尋到的境地。
(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在此圖主要部分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館)
在游牧民族統(tǒng)一中國的元代,漢族文人把充斥心中的憤慨和悲傷寄于畫筆,也正從這畫筆誕生了諸多極富個性的山水畫。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