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
刺史是古代的官職,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的本義是負責監(jiān)督類的官員。秦時,每郡設監(jiān)察御史,負責監(jiān)督郡守。漢代時,監(jiān)察御史往往與郡守勾結起來欺騙朝廷,丞相于是又派出一套人馬出刺各地,檢查郡守和監(jiān)察御史。這樣重疊監(jiān)督,顯然成本高而效率低。漢武帝時,廢除原來的兩套檢察官員,將全國分為13個州,每州設立一名刺史,正式建立刺史制度。這套新制度的特點是,充任刺史者均為俸祿六百石的低級官員,其檢查對象郡守的俸祿卻是兩千石。因其官職卑微,顧慮不多,勇于沿事;另外,一旦官職低,也就急于立功,會更加恪盡職守。同時,為防止刺史濫用權力干擾地方政治,朝廷對他所調查監(jiān)督的內容明確列明條目,其外不得多管。這套制度剛實行時是比較好的一套檢查制度,但一項制度時間一久,便難免出現(xiàn)弊端。到東漢時,刺史權力逐漸擴大,成為實際的地方長官。漢靈帝時將部分資深刺史改為州牧,使之成為郡守(太守)的上級,這便在郡,縣的基礎上又多出了州一級。到隋文帝時,鑒于刺史權力基本替代了郡守,干脆廢郡,實行州縣兩級,如此,刺史即相當于原來的太守。唐代中期,出于屯田于守邊的需要設立新的地方軍政長官節(jié)度使,觀察使逐漸侵蝕刺史之權,或者兼任刺史。尤其“安史之亂”后,節(jié)度使更是遍布全國,刺史職任漸輕。宋代郡守名稱為知州,刺史成為武臣虛銜,元代以后消失。
三輔
三輔本指西漢時治理京畿地區(qū)(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的3個官職,后指這三個官職所管轄的地區(qū)。漢景帝時,將首都長安城以及城郊地區(qū)大體分為3塊,分別設置左內史,右內史,主爵中尉(后改為主爵都尉)管理。因共同管理京畿地區(qū),故合稱“三輔”。漢武帝時,此3個官職又被命名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其總共管理區(qū)域大致是今天的陜西中部地區(qū)。后世具體的行政區(qū)劃雖然有所變更,但直到唐代,人們仍然習慣稱京畿地區(qū)為“三輔”或者簡稱“輔?!?/p>
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繼三公九卿之后的另一套中央政府機構組織形式。三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則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出現(xiàn)是皇權侵蝕相權的結果。漢武帝時,設尚書臺。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又設另一個秘書機構中書省,以消弱尚書臺權力。至晉,皇帝的侍從機構門下省也開始處理政務。至此,由皇帝的小臣組成的“三省”開始成為全國政務中樞。到隋朝,朝廷明令確立三省制度,三省成為正式的政府機構,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zhí)宰相之職。至于六部,則是尚書省下設的六個具體部門。漢光武帝時,尚書臺已開始分為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分曹辦事。后六曹經(jīng)魏晉南北朝發(fā)展演變,至隋唐時期形成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后世將三省六部制視作隋朝除科舉制度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制度貢獻。三省六部制結束了自漢光武帝以來的皇帝與政府(以宰相為代表)權限不分的混亂局面,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絕大進步。三省六部制雖然在唐代以后多有變化,但其基本骨架為后世歷代中央政府所采用,尤其六部制度直至清末連名稱都未曾變動。
明日接著講 尚書仆射,侍中,中書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