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與篦使頭發(fā)潔凈無塵、絲絲閃光。古代中國人重視梳櫛還有一個文化上的原因,所謂古訓:“身體膚發(fā),受之父母”,無論男女,頭發(fā)都留得很長,這就需要不時梳理,而梳理常常在沐
陽少年崔瑜卿,多貲,喜游冶,嘗為倡女玉潤子造綠象牙五色梳,費錢近二十萬?!睆膫魇?/div>
的華美冠梳實物中可知,這種記述并不夸張。后來因飾冠過高、角梳過長,以至奢靡,也曾
被皇帝下詔禁止。但直至南宋,民間依然有高髻插梳,宋代大文學家陸游《入蜀記》卷四記
述途中所見負酒叫賣的婦人,“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
如手大”,但此時的冠梳應該是遠沒有從前的奢華了。
●步搖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從華清池出浴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潮濕蓬松的云
鬢插上金步搖后的嬌娜花容。步搖又稱珠滴,因其隨行步搖曳生姿而得名。步搖在走動時的
花枝亂顫,更顯出女子身材的婀娜多姿。
《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
”《后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
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清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引北宋陳祥道
《禮書》說:
“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其制
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以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
瑩輝耀,與釵鈿合用,簪于發(fā)上。南朝梁范靖的妻子沈滿愿做過一首《詠步搖花》詩,說出
了女性自身對戴步搖的感受,最動人處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間:
珠華縈翡翠,寶葉間金瓊。
剪荷不似制,為花如自生。
低枝拂繡領,微步動瑤瑛。
……
●花冠
云鬢半垂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唐.白居易《長恨歌》)
花冠是一種用花朵串成冠狀的頭飾,始見于唐代。初以紙、絹、通草等為材料制成,被
稱為宮花,后來也簪戴真花。至宋代,插戴花冠習俗尤為流行,且不限于婦女,男子亦愛戴
飾。傳世的麥積山五代壁畫、宋人《宮樂圖》、《女孝經圖》及故宮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后像》
等繪畫中都有當時女性戴花冠的情狀。唐張說《蘇摩遮五首》之二:“繡裝帕額寶花冠,夷
歌騎舞借人看?!碧茝垺冻皟L載》卷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宮女千數,
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萬錢。”南宋楊萬里《德壽宮慶壽
口號》詩云:“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
花冠上的飾物不僅限于花,漸漸也出現了各種不同飾物,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上
元夜“婦人皆戴珠翠、鬧娥、玉梅、雪柳”?!棒[娥”是用彩帛剪成花或蛺蝶、蟲的形狀,“玉
梅”是以白絹做成的梅花,“雪柳”是以絹花裝簇的花枝,這些都是組成花冠的飾物。一直到
清初,花冠還在女性的發(fā)頂熠熠生輝。
明 同心金方勝
●情絲:善藏青絲,早結白頭
宿夕不梳頭,絲發(fā)被兩肩。
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
在這首晉人樂府里,愛意隨著絲絲秀發(fā)蕩漾。在中國古代,作為愛情的象征,再沒有比
頭發(fā)更能見證兩個人曾經有過的恩愛。頭發(fā)作為人體生命物質的一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有一個上古時代的傳說:巴人首領廩君率船隊順清江西征,在鹽池與美麗的鹽水女神相
愛,廩君把自己的一綹頭發(fā)送給女神說:
“結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
”但廩君不愿停止
西征的步伐,女神戀戀不舍化做飛蟲,設置霧障,攔住廩君的去路,企圖挽留他。廩君在陽
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時脖頸上還纏繞著他送的頭發(fā)。即便是在神話里,女性也是
如此的癡情與決絕,令人嘆息。古人筆記中更常見到的是女子以秀發(fā)當做信物贈與心儀的男
子,這別樣的旖旎深情表達著她們“善藏青絲,早結白頭”的期愿。
唐代貞元年間,福建泉州才子歐陽詹在太原旅行時與一個歌妓相愛,返京之際歐陽詹與
歌妓約定回歸時娶她,兩人泣淚而別。歐陽詹是一個很重感情的男子,他的傳世詩《初發(fā)太
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表達了離別后無限的惆悵:
驅馬漸覺遠,回頭長路塵。
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
去意既未甘,居情諒多辛。
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
一屨不出門,一車無停輪。
流萍與系瓠,早晚期相親。
后來歐陽詹在京城長安國子監(jiān)擔任普通教職??途铀l(xiāng),為稻粱謀的慘淡窘況使他未能
如期回太原踐約,而苦盼他的太原歌妓此時已是憂思成疾,她自知馀日不多,就在死前勉力
剪下自己的發(fā)髻裝入匣中,并附遺恨詩一首寄給歐陽詹:
自從別后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欲識舊時云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
歐陽詹接到信及頭發(fā)傷慟至極,睹物思人,十天以后,不飲不食而歿。瞬息浮生,薄命
如斯,人生注定是一段荊棘漫生的逆旅,蕓蕓眾生錯身而過的何止千萬,千萬人中只與一人
兩手情牽,原以為只要結發(fā)便會相守到白頭,偏偏無常的劫波會緊隨而至,枉費了人世間多
少癡兒女的癡癡纏綿。后人感慨這一段生死絕戀,祈愿二人在人世的彼端有一個幸福的聚首:
短生雖別離,長夜無阻難。
雙魂終會合,兩劍遂蜿蜒。
(唐.孟簡《詠歐陽行周事》)
用一縷青絲表明愛情心跡的方式直到近代在民間還保留著。民初張恨水的小說《啼笑因
緣》講到俠女關秀姑暗戀進步學生樊家樹,可家樹卻渾然不知,他那時正愛著賣唱女孩子沈
鳳喜。一次家樹和秀姑一起去看京劇,舞臺上正演出《十三妹》。秀姑試探地問家樹對劇中
主角、俠女十三妹處理自己終身大事的看法,家樹表示不贊成十三妹的方式。原來,十三妹
先是拒絕了安公子的追求,反過來為安公子撮合了一位門第相當的富家張小姐??墒亲詈笫?/div>
三妹終于難逃情海,委身與安公子作了妾。時代不同了,過去被認為天經地義的有錢男人娶
妻納妾被新時代的男青年視為對女性的壓迫。秀姑知曉了家樹向往的是一夫一妻廝守到老的
真心相愛,失落之馀,惟有把愛潛埋在心底。后來秀姑刺殺了殘害沈鳳喜的軍閥劉將軍,促
成了樊家樹和熱情而善良的貴家小姐何麗娜的姻緣。臨別前,秀姑留下了一個包裹給家樹,
家樹打開一看,里面是一縷青絲,家樹終于明白了姑娘的心意,而這時秀姑的身影已隨著馬
蹄聲飄然遠去……
近代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清末狀元、民初實業(yè)家張謇和蘇繡藝術大師沈壽心心
相印的情感糾葛,其中也有一段關于頭發(fā)的情緣。
沈壽原名沈雪君,江蘇蘇州人。她自幼學習繡藝,始創(chuàng)
“畫繡”,后又吸收西洋油畫的原
理,使我國傳統的刺繡工藝取得突破性的進展。1915年,她的畫繡《耶穌像》曾獲巴拿馬
博覽會一等獎,被國外人士驚嘆為
“用針尖畫出來的素描”。這樣一個有才情的女子,婚姻卻
很不幸,在丈夫連娶兩妾后,夫妻間的感情也告終止,但二人始終還算是“相敬如賓”。
——《紅妝 女性的古典》吳凌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