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志奎
文科
中國的科舉制創(chuàng)自隋代,迄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終結(jié),歷時約1300年??婆e是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方法,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故稱科舉??婆e制度是一套中國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完備而嚴密的制度體系,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明、清兩代名臣能相之中,進士出身的占了絕大多數(shù)。明英宗之后更形成了“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的慣例,因此科舉是當(dāng)時成為高級官員必經(jīng)之路??婆e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延續(xù)時間最長的制度之一。它與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構(gòu)成封建社會三位一體的人才制度。教育用于培養(yǎng)人才,官制用于使用人才,而以科舉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婆e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它能在歷史上產(chǎn)生、發(fā)展,直至消亡,有它深刻的歷史原因。盡管它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并且在發(fā)展中產(chǎn)生了許多腐敗現(xiàn)象,但不能不承認,它也為封建國家發(fā)現(xiàn)和選拔了不少人才,其中有相當(dāng)多的人為社會進步和民族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有些人甚至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棟梁,至今仍有巨大影響。從不拘資歷、以才取人和通過考試這一平臺公平競爭這些特點來看,科舉制也有它的可取之處。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凡本省的生員與監(jiān)生均可應(yīng)考。鄉(xiāng)試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于鄉(xiāng)試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舉行。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贾械姆Q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是由貢士參加的科舉制中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主考官閱卷評定名次后呈皇帝核準(zhǔn),皇帝通常只圈定一甲前三名。有時皇帝會對貢士們進行策問。殿試在會試后當(dāng)年舉行,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自隋迄清1300年間,產(chǎn)生了十一萬余名進士。明清兩代先后舉行過進士考試201科,取中進士51624人。。這些人構(gòu)成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特殊群體。他們絕大部分是當(dāng)時中央和地方統(tǒng)治集團的骨干,參與了當(dāng)時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動,又在文、史、哲、藝等諸多領(lǐng)域有所建樹。記錄這些精英們的史料如歷代《登科錄》、《題名錄》僅簡略錄入姓名、
籍貫、榜次等內(nèi)容。除了少數(shù)人在國史中載有傳記外,其他人物的史料如字號、生卒年、仕歷、政績、著述等大都散見于方志、文集、碑記、譜乘、野史、雜記等文獻。亦有未仕者,歷跡不彰,國史、方志無載。受參閱資料所限,遺漏在所難免,據(jù)可查閱資料記載,明清兩朝平原、恩縣(1956年撤消,駐地現(xiàn)為平原縣恩城鎮(zhèn))取中進士60人。茲按科甲年先后順序(同一科甲年的按甲第名次為序),輯錄于此。
國子監(jiān)博物館進士題名碑
【蘇文洪】恩縣人。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乙丑科三甲第六十五名進士。
【蘇文】恩縣人。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癸酉科舉人,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科夏榜(注1)三甲第一名進士。授山西陵川縣知縣,升高唐州知州。死于“靖難之役”。
【王用】平原縣人。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鄉(xiāng)試解元,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甲申科三甲第三百五十九名進士。授行人司行人。為之立有“解元坊”、“進士坊”。
【郭鏜】字子聲,號弦庵。恩縣人。生于明正統(tǒng)戊午年(公元1438 年)十二月十一日,卒于弘治庚申(公元1500年)七月十日。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乙酉科舉人,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丙戌科三甲第一百八十四名進士。擢兵科給事中。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升都給事中,旋改通政司右參議。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 年)八月,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次年改巡撫大同。以坐“大同匿擄事” 降官六級,被謫四川射洪縣知縣。旋升云南按察司僉事,以病乞歸。卒祀鄉(xiāng)賢祠。為之立有“世科坊”、“進士坊”“都憲坊”,為郭鏜暨弟郭鈺立“叢桂坊”。弟,郭鈺,成化進士,未仕。孫,郭楨,嘉靖舉人,知縣。
【王坦】字彥平。平原縣人。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壬午科舉人,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己丑科三甲第一百零六名進士。授禮科給事中,升刑科都給事中。正直敢言,不避權(quán)貴。內(nèi)閣首輔彭時擅權(quán),多失政,王坦直言論之,被謫廣西北流縣主簿,后遷南直隸揚州府知府,仕至布政司參政。其高風(fēng)亮節(jié)為世人所推重。為之立有“都諫坊”。
【郭鈺】題名碑作郭玉。字子美。恩縣人。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戊子科舉人,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甲辰科二甲第三十二名進士,授刑部主事,不仕。卒祀鄉(xiāng)賢祠。為之立有“再芳坊”、“進士坊”。兄郭鏜,明成化進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
【王景】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己酉科舉人,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庚戌科進士,未及殿試而卒。為之立有“秋鶚凌霄”、“春鯨躍浪”二坊。
【龐璁】原籍恩縣,軍籍武工左衛(wèi)。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壬子科舉人,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癸丑科三甲第四十三名進士,初授中書舍人,仕至湖廣岳州府知府。為之立有“進士坊”。
【姚文淵】字宗翰。平原縣宋家寨村人。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壬子科鄉(xiāng)試經(jīng)魁(注2),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丙辰科三甲第四十八名進士。授河南湯陰縣知縣,嚴明而能斷。行?。ㄗ?)戶部主事,升員外郎、郎中。出為河南汝寧府知府,以治才調(diào)河南開封府知府,旋升陜西按察司副使。又升陜西布政司右參議、按察使、右布政使。在陜十三載,多有建樹。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朝廷派員赴陜西考察民情,因與朝廷觀風(fēng)者(注4)政見不合,拂衣而歸,被罷免。為之立有“進士坊”、“方伯坊”。
【聶宣】題名碑作聶瑄。原籍平原縣,軍籍金吾右衛(wèi)。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舉人,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丙辰科三甲第一百六十七名進士。授南直隸婺源縣知縣,升南京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仕至陜西行太仆寺卿。為之立有“豸繡坊”。
【劉經(jīng)】恩縣人。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壬子科舉人,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壬戌科三甲第二十三名進士。授浙江永嘉縣知縣,仕至陜西按察司僉事。為之立有“進士坊”。子,劉黃鐘,嘉靖舉人、知縣。
【劉儒】恩縣人。明弘治五年壬子科舉人,弘治十五年壬戌科三甲第七十三名進士。授府推官。為之立有“折桂坊”。
【張克溫】恩縣人。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乙丑科三甲一百一十三名進士。
【周敘】原籍恩縣,軍籍湖廣九溪衛(wèi)。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庚午科舉人,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五名進士,仕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張祿】字岱野,號津西。平原縣張官店村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丁卯科舉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辛巳科三甲第一百四十六名進士。授河南陳留縣知縣,入為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宣府。仕至河南布政司參議。為之立有“進士坊”、“柱史坊”。
【張一厚】平原縣人。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科舉人,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科三甲第一百零七名進士。授直隸獲鹿縣知縣,改安徽當(dāng)涂縣知縣。升南京戶部主事、郎中。出為浙江處州府知府,升至浙江按察司副使,分巡海防道。為之立有“進士坊”。
【左杰】恩縣人。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乙酉科舉人,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己丑科進士,任浙江余姚縣知縣,調(diào)上虞縣知縣。歷戶部主事、工部員外郎、河南布政司參議、陜西按察司副使。仕至河南布政司參政。為之立有“恩榮坊”。
【石遷高】恩縣人。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戊子科舉人,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己丑科,任直隸內(nèi)黃縣知縣,擢工科給事中,升戶科都給事中,出為直隸大名府知府。歷江西按察司副使、河南布政司右參政、陜西按察使、四川右左布政使、左布政使。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遷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山西。為之立有“黃門清要坊”。
【劉洛生】恩縣人。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丁酉科舉人,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戊戌科三甲第一百一十七名進士。授山西翼城縣知縣,升直隸六安州知州,改陜西耀州知州。為之立有“登云坊”“步月坊”、“進士坊”。兄,劉魯生,嘉靖進士、知府。
任士憑畫像
【任士憑】字可依,號思亭。平原縣任家鋪村人。生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卒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癸卯科舉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丁未科二甲第四十九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禮部祠祭司主事,改吏部文選司主事,升員外郎、郎中。歷光祿寺少卿、通政使司通政、順天府府尹。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月,任巡撫江西、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 右僉都御史,期間復(fù)查贛南巡撫王守仁平叛寧王朱宸濠封爵世襲案,上《江西奏復(fù)封爵咨》疏。明世宗下詔追贈王守仁新建候,謚文成。子孫承襲。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丁母憂。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起用為南京刑部右侍郎。卒于任,賜祭葬,祀鄉(xiāng)賢祠,葬于平原縣北任村西。為之立有 “翰苑坊”、“天曹坊”。
【段錦】恩縣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丙午科舉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丁未科三甲第一百一十五名進士。授陜西壺關(guān)縣知縣,擢升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以諫言被謫直隸深州通判,旋改直隸大名縣知縣。歷直隸保定府同知、南直隸蘇州府知府、河南按察司僉事、陜西布政司參議。卒祀鄉(xiāng)賢祠。
【劉魯生】恩縣人。明嘉靖十年(公元1543年)辛卯科舉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丁未科三甲第一百五十六名進士,授陜西曲沃縣知縣,刑清政舉,吏民畏服。升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仕至河南開封府知府。卒祀鄉(xiāng)賢祠。為之立有 “折桂坊”、“進士坊”。弟劉洛生,嘉靖進士,知州。
【胡致和】平原縣人。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癸卯科舉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丁未科三甲第二百零一名進士。授戶部主事。為之立“地曹坊”。
【張蕙】號抑齋。平原縣人。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己酉科舉人,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戌科三甲第三十八名進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歷四川按察司僉事、河南布政司參議,以按察司副使,先后分司昌平、甘肅道。又遷山西布政司參政,升按察使。所至新廟學(xué)、恤孤獨,以廉明公恕稱。隆慶五年(1571)三月,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曾賦詩:“一官報國心唯赤,萬事無慚面不紅。”次年四月去官回歸故里,創(chuàng)修《平原縣志》,未竟而卒。為之立“都憲坊”。
【紀公巡】字行道。恩縣人。明嘉靖二十八年己酉科舉人,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戌科三甲第一百四十六名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擢邢科給事中、禮科左給事中。出為直隸永平府知府,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分巡薊州道。改調(diào)陜西按察司副使,整飭固原兵備道,適固原兵變,單騎往撫,遂得平息。升山西汾州布政使司參政,筑城募兵,防衛(wèi)不輟,邊陲獲安。仕至陜西按察使。卒祀鄉(xiāng)賢祠。為之立“世科坊”、“秋臺坊”。
【毛自道】平原縣人。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癸卯科舉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丙辰科二甲第六十一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升至郎中。出為山西平陽府知府,升湖廣按察司副使。為之立有“進士坊”。
【商誥】字右川。平原縣人。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癸卯科舉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丙辰科三甲第一百三十四名進士。授直隸肥鄉(xiāng)縣知縣,升兵部職方司主事。奉命守山海關(guān),御敵有功,賜白金,擢員外郎,旋升山西按察司僉事,分司薊州道。為之立有“進士坊”。
【雷稽古】字汝征。恩縣雷家集村人。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戊午科舉人,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己未科三甲第十六名進士。初授平陽府推官,讞獄多平反。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擢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期間查處按察司僉事樊仿、長洲府通判胡穆、襄陽府通判季文啟等10人貪贓枉法案,時有“雷青天”盛譽。為官清操勁節(jié),不屑攀附首輔張居正,貶官南京大理寺,轉(zhuǎn)應(yīng)天府丞,旋貶應(yīng)天織造,以疾告歸。居家嚴戒五事,題寫于壁曰:“不舉放私債、不囑讬公事、不買賣官物、不告害平人、不吞謀田產(chǎn)?!睘橹⒂小斑M士坊”。 卒祀鄉(xiāng)賢祠。
【趙焞】字子明,號緝齋。平原縣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科舉人,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乙丑科三甲第六十九名進士。授直隸長垣縣知縣,懲治慓猾,屢絕疑獄。擢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廣東。轉(zhuǎn)江西按察司參議,升陜西按察司副使,充苑馬寺卿。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四月,遷山西按察司副使,旋改陜西按察使,仍充苑馬寺卿事,以事謫南京苑馬寺少卿。遷陜西布政司參政,分守臨鞏道。改福建布政司參政,加按察使銜,分守建南道。以年老告歸,卒祀鄉(xiāng)賢祠。為之立“廉憲坊”。孫,趙見圖,崇禎進士,教諭。
【辛如金】恩縣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科舉人,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戊辰科三甲第九名進士。授直隸永平府推官,被謫江西寧州判官,升知縣。
宋仕書寫的《邢侗墓志銘》(局部)
【宋仕】字原學(xué),號可泉。平原縣王鳳樓鎮(zhèn)宋家寨村人。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辛酉科舉人,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辛未科三甲第二百七十六名進士。初授直隸衡水縣知縣、改遵化縣知縣,皆稱惠政。行取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巡撫松江府、蘇州府、常州府、鎮(zhèn)江府,再撫四川。升順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萬歷十九年(公元 1591年)九月,遷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旋以都察院副都御使巡撫應(yīng)天。次年,遷南京大理寺卿,未幾,受中傷告歸。賦閑在家二十 年,起復(fù)南京大理寺少卿。萬歷四十五年(1617),遷南京刑部右侍郎,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兼攝三部事。以勞卒,贈太子少保,賜祭葬,祀鄉(xiāng)賢祠。為之立“霜臺 持憲坊”、 “天下之平坊”、 “畿南開府坊”。著有《繹幕園集》、《存笥集》、《奏議摘藁》。
【霍從教】字似谷。平原縣人。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科舉人,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庚辰科三甲第五十三名進士。授直隸邯鄲縣知縣,改獲鹿縣知縣、陜西大同縣知縣,行取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卒祀鄉(xiāng)賢祠。
【高知止】字明甫。平原縣人。家貧力學(xué),寒暑不輟。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科舉人,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癸未科三甲第七十五名進士。授陜西陽曲縣知縣,補直隸大名縣知縣,調(diào)長垣縣知縣,患足疾告歸。賦閑在家,以張蕙所修未竟《平原縣志》為藍本,博考群書,摭拾見聞,修成《平原縣志》十卷,為平原縣修志之始。
【楊士鴻】原名楊云鴻,字磐石。原籍平原縣王鳳樓鎮(zhèn)水務(wù)村,移籍禹城縣。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丙子科舉人,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己丑科三甲第三十六名進士。授直隸密云縣知縣,升刑科給事中,改吏科給事中。
【張國柱】字維楨,號寧字。平原縣人。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庚子科舉人,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庚戌科三甲第一百六十二名進士。授河南臨潁縣知縣,改直隸魏縣知縣。天啟初年,晉戶部主事,改禮部主事,升郎中。出為浙江按察司副使,分巡嘉湖道。擢浙江布政司右參議。天啟七年(公元1626年),擢四川按察使,旋升陜西右布政使。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入覲,回任中途突發(fā)重病,上請告歸,被誣以“托病違限”落職。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起用為陜西鳳翔道副使,赴任中途至稷山縣發(fā)病而卒。子,張完臣,清順治進士、主事;孫,張拭,舉人、內(nèi)閣中書;曾孫,張方晉,舉人、知縣。為之立“四世甲科坊”。
【趙時晉】字進之。平原縣人。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己酉科舉人,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癸丑科三甲第一百二十七名進士。授直隸任縣知縣,明敏果敢,懲惡愛民。調(diào)直隸滑縣知縣。仕至戶部云南司主事。
【李應(yīng)薦】恩縣人。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己酉科舉人,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癸丑科第一百二十九名進士,天啟間官監(jiān)察御史。崇禎初,以附魏忠賢入閹黨逆案,被削職。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清兵入山東,李應(yīng)薦捐資募兵,助恩邑令張賀守城,城破,身被數(shù)刃而死。祀忠義祠。
【任光谞】字養(yǎng)純。平原縣人。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戊午科第九名舉人,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壬戌科三甲第一百四十三名進士。授山西沁水縣知縣。
【張聚秀】字穎禾。平原縣人。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舉人,天啟五年(公元1622年)乙丑科三甲第八十四名進士。授河南永寧縣知縣,有異政。調(diào)安陽縣知縣,興利剔弊,惠政于民。崇禎初,擢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祖父張世亨,嘉靖舉人、刑部司務(wù)。
【趙見圖】平原縣人。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丁酉科舉人,任山東冠縣教諭。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三甲第二百五十六名進士。祖父趙焞,嘉靖進士,按察使;子,趙琛,清順治進士、知縣。
【孫似古】字還醇。平原縣人。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舉人,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辛未科三甲第二百五十八名進士。授山西曲沃縣知縣,未仕。
【劉明偀】題名碑作劉明锳。恩縣人。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甲子科舉人,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丁丑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一名進士。授掌印中書舍人,充廣西鄉(xiāng)試主考官。擢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巡視漕運,巡按陜西。出為布政司參議,分守淮徐道。
【張吉士】字松霞。平原縣人。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癸酉科舉人,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庚辰科三甲第七十五名進士。授陜西苑馬寺錄事,升平陽府推官。入清,授陜西武功縣知縣,升兵部職方司主事、郎中。歷浙江督糧道、嘉湖兵備道。卒祀鄉(xiāng)賢祠。著有《通鑒史傳評纂》、《性理評纂》。
【劉嘉註】平原縣人。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科舉人,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科三甲第二百三十三名進士。授直隸高陽縣知縣,調(diào)湖南永興縣知縣。
【劉楷】字式圍。恩縣人。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369年)己卯科舉人,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科三甲第二百四十六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升禮部祠祭司郎中。著有《大學(xué)古本解》。
【蔡完梅】字君調(diào)。平原縣人。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科(本科為“賜特用出身進士”,史稱“御進士”。共錄取二百六十三名,未分甲次)第一百四十九名進士。入清,歷湖廣辰州、常德、衡州府推官。
【張自涵】字施普。平原縣人王鳳樓鎮(zhèn)張辛村人。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戊子科舉人,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己丑科三甲第二百零八名進士。授直隸永平府遷安縣知縣。以卓異升刑部員外郎,平反冤獄,執(zhí)正不撓。出為山西按察司僉事,分巡寧武、代縣、雁北等地。改河南布政司參議。升按察司副使,分巡貴州安平道,以勞疾卒于官。
【趙琛】平原縣人。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科舉人,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壬辰科三甲第二百七十八名進士。授江西高安縣知縣。曾祖父趙焞,明嘉靖進士,按察使。父趙見圖,明崇禎進士,縣教諭。
【張完臣】字良哉。原籍平原縣王鳳樓鎮(zhèn)張辛村,寄籍順天府宛平縣。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戊子科舉人,順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三甲第二百三十二名進士。授兗州府教授,改威海衛(wèi)教授,升國子監(jiān)助教,晉主事,未任而卒。著有《周易滴露集》四卷、《東村日錄》十卷、《安遠堂詩集》、《海偶寤言》等,其中《周易滴露集》收錄于《四庫全書·經(jīng)庫·易類》。
【祝應(yīng)晉】字蕃錫。恩縣人。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甲午科舉人,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己亥科三甲八十五名進士,授湖北勛西縣知縣。
【董訥】字茲重,號默庵。平原縣王杲鋪鎮(zhèn)董路口村人。生于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卒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肚迨犯濉酚袀???滴跷迥辏ü?666年)丙午舉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丁未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編修。初為侍講、侍讀學(xué)士。歷充云南鄉(xiāng)試主考官,順天府鄉(xiāng)試副考官、順天府學(xué)政、禮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兩江總督。為政持大體,有惠于民,江南民眾為立生祠??滴醵吣辏ü?688年),因河工事降職五級。旋以侍讀學(xué)士復(fù)出,歷內(nèi)閣學(xué)士、兵部右侍郎、漕運總督、都察院右都御史。卒于清河館舍。為之立有“探花坊”、“翰林學(xué)士”“大司馬坊”“亞相坊”??滴跛氖荒辏?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至董訥故居,御書“眷念舊勞”四個大字,令其子董思凝懸于墓門。為之立有“探花坊”、“翰林學(xué)士坊”、“大司馬坊”、“亞相坊”。著有《西臺奏議》、《兩江疏草》、《督漕疏草》(22卷)、《柳村集》(12卷)、《華琯集》(6卷),其中《督漕疏草》收錄于《四庫全書·史庫·奏議類》,《柳村集》收錄于《四庫全書·集庫·別集類》。子,董思凝,康熙進士,布政司參議、道員;孫,董元度,乾隆進士,知縣。
【董思凝】字養(yǎng)齋。平原縣王杲鋪鎮(zhèn)董路口村人。生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卒于乾隆元年(公元1723年)。思凝事母至孝,其父董訥手書“真孝子”賜之??滴醵辏ü?684年)甲子科舉人,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戊辰科三甲第七十八名進士。初授內(nèi)閣中書,參與修訂《大清律》。升刑部主事,改吏部主事。歷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湖廣提學(xué)道僉事、云南布政司參議、直隸口北道參議。為之立有“天官坊”、“學(xué)憲坊”。著有《養(yǎng)齋集》、《海棠巢詩詞》、《淮行草》、《滇行草》等。父,董訥,康熙進士,探花,兩江總督;子,董元度,乾隆進士、知縣。
【姚一經(jīng)】字含六。平原縣人。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己卯科舉人,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己丑科三甲第一百四十名進士。授河北大名縣知縣,清保甲、興學(xué)校、勤課士、慎折獄,士民皆感服。
【張予介】字濟和。平原縣王鳳樓鎮(zhèn)張辛村人。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甲辰科舉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科三甲第一百四十名進士。授江蘇新陽縣知縣。父,張拭,內(nèi)閣中書。
【陳懷仁】恩縣人。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己酉科舉人,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丁巳科三甲第一百七十九名進士。授四川西昌縣知縣,改江南金山縣知縣。
【董元度】字曲江,號寄廬。平原縣王杲鋪鎮(zhèn)董路口村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卒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舉人,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壬申科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注5)授江西安遠縣知縣,僅一年,改任東昌府教授。著有《舊雨草堂集》八卷。廣西桂林胡德林(曾任濟南知府)為之作序云:“曲江之詩和平爾雅,不為浮艷之態(tài),而亦無鉤章棘句之習(xí)。大抵根于義山,而歸宿于放翁。間作長短句,含宮嚼徽老而不衰?!逼湓娒牒?nèi)達三十年之久。祖父董訥,康熙進士,探花及第,兩江總督;父董思凝,康熙進士,參議。
【張曾羽(曾羽合一,讀zeng)】字叔舉,號牧村。平原縣王鳳樓鎮(zhèn)張辛村人。生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三月。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丁酉科舉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三甲第三十一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充順天鄉(xiāng)試和會試同考官,陜西、貴州鄉(xiāng)試副考官,云南鄉(xiāng)試正考官、丙辰(公元1856年)科會試同考官。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入值上書房,為詹事府右中允。歷河南懷慶府知府、糧儲鹽法道員、光祿寺卿。以疾乞歸,卒于家,葬于張辛莊。子,張敟、張璥皆道員。
【朱玉林】字蔭涂,號立齋。恩縣人。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辛酉科舉人。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壬戌科二甲第六十三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主事,改廣西昭平縣知縣。兩充鄉(xiāng)試同考官。為政廉平,不尚苛察。丁母憂歸。卒祀鄉(xiāng)賢祠。
【郭種德】字邁庵,號秋巖。恩縣人。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壬辰恩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丁未科進士,歷湖北京山縣知縣、監(jiān)利縣知縣、嘉魚縣知縣。充道光二十九年乙酉科、咸豐九年己酉科(公元1849年)湖北鄉(xiāng)試同考官。政績文聲重于當(dāng)時。咸豐三年,太平軍北進,盜匪熊光宇乘機進犯,郭種德率團防扼要于縣東三十里外,盜匪自他道潛入,劫獄焚署,肆行殺掠,聞警弛歸,盜匪已逃走。郭種德長子郭宸黼,長女均遇害。即日,郭種德會同防汛直搗盜匪巢,按名拿獲,民賴以安。鄂匪劫后,郭種德請辭北歸,上憲未允,滯留楚地,批定《紅樓夢》四十冊。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卒于湖北沙市。祀鄉(xiāng)賢祠。為之立有“進士坊”。著有《楚俗雜詠》、《苷園隨抄》。
【王佑】恩縣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甲辰恩科舉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科三甲第九十五名進士。歷陜西清澗縣、安徽英山縣知縣。
武科
唐代始創(chuàng)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清代時改稱武科。歷朝的武舉時廢時復(fù)。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武舉出身的社會地位低于文科出身的進士。
武科鄉(xiāng)試于文科鄉(xiāng)試舉行之后的兩個月,即于同年十月開武科鄉(xiāng)試。其內(nèi)容分內(nèi)、外兩場。外場試學(xué)射、步射、技勇等,內(nèi)場默寫武經(jīng)。在實施過程中以外場為主。取中的稱武舉人。
會試于武科鄉(xiāng)試的同年九月舉行。各省的武舉人參加,其考試的內(nèi)容與鄉(xiāng)試武試相同。主試武試名額無定員,臨時根據(jù)外場合格情況確定。取中的稱武貢士。
殿試可分為三日:第一日試馬步箭,第二日試弓刀石,第三日帶領(lǐng)引見,等侯欽定甲第。武進士殿試經(jīng)欽定御批,分為三甲:第一甲賜武進士及第,第一名為武狀元,第二名為武榜眼,第三名為武探花,第二甲賜武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
明清兩朝平原、恩縣計有武科進士15人。
【刁師武】字岱峰。平原縣人。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己酉科武舉,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癸丑科武進士。任福建把總,以軍功累升福建都指揮。
【徐岐鳴】平原縣人。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辛酉科武舉,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乙丑科武進士。山東領(lǐng)班都司。
【孫從教】平原縣人。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科武舉,萬歷十一年癸未(公元1583年)科武進士。固關(guān)把總。
【朱家鎮(zhèn)】恩縣人。明萬歷十年壬午(公元1582年)科武舉,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丁酉科武進士。
【張文琳】恩縣人。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科武進士。
【陳鶴聲】恩縣人。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科武舉,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壬辰科武進士。任江南壽州衛(wèi)守備、宣鎮(zhèn)游擊。
【沙明勛】平原縣人。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乙卯科武舉,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丙辰科武進士。
【趙重諭】平原縣人。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己未科武進士。福建廈門守備。
【郭世杰】恩縣人。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己未科武進士。任北直隸保定衛(wèi)守備。
【許邦垣】字翰臣。平原縣人。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戊午科武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乙丑科武進士。湖廣沅州守備。
【方龍甲】平原縣人。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乙酉科武舉,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乙未科武進士。廣西柳州守備。
【趙龍?zhí)铩孔譂善眨栂鸫濉F皆h人。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庚申科武舉,嘉靖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科二甲第一名,傳臚。授陜西延綏、榆林總兵。
【姜萬春】恩縣人。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己卯科武舉,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庚辰科武進士。營守備。
【王夢麟】平原縣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辛卯科武舉,十二年(公元1832年)壬辰科進士。三等侍衛(wèi),仕至云南、貴州總兵。
【劉國治】字承甫。恩縣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壬子科武進士。由藍翎侍衛(wèi)授山西垣曲縣東灘營都司。同治六年,捻軍張宗禹部攻破垣曲縣城,劉國治戰(zhàn)死,入祀忠義祠。
注釋:
注1、夏榜:本科三月殿試時,取中進士的都是南方士子,落第的北方舉人聯(lián)名上疏,狀告考官翰林學(xué)士劉三吾、白信韜等人偏袒南方士子壓抑北方士子。朱元璋命翰林侍講張信等人復(fù)閱落第試卷,增錄北方人入仕。 復(fù)閱認為北方士子試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大怒,將試官治罪。朱元璋自閱試卷,于六月進行殿試,取中六十一人,完全是北方人,因此稱夏榜,亦稱南北榜。
注2、經(jīng)魁:明科舉有以五經(jīng)取士之法,每經(jīng)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jīng)魁。鄉(xiāng)試中每科必于五經(jīng)中各中一名,列為前五名。清亦沿稱前五名為五經(jīng)魁,或五魁。
注3、行取:明制,地方官知縣、推官,科目出身三年考滿者,經(jīng)地方高級官員保舉和考選,由吏部、都察院協(xié)同注擬授職,稱為行取。
注4、觀風(fēng)者:朝廷派來考察民情的官員。
注5、散館:明 清 時翰林院設(shè)庶常館,新進士朝考得庶吉士資格者入館學(xué)習(xí),三年期滿舉行考試后,成績優(yōu)良者留館,授以編修、檢討之職,其馀分發(fā)各部為給事中、御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
參考書目:
1、《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朱保炯、謝沛霖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明代職官年表》張德信著,黃山書社2009年版。
3、《清代職官年表》錢實甫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
4、《平原縣志》清乾隆十四年刻本,黃懷祖纂修。
5、《續(xù)修平原縣志》民國二十四年曹夢九督修,民國二十五年刻本。
6、《恩縣志》明嘉靖十七年刻本,張季霖修纂。
7、《重修恩縣志》民國二十四年王化三編修,民國三十一年刻本。
李志奎,男,1975年11月出生,山東省平原縣人?,F(xiàn)任平原縣文化藝術(shù)中心(文化館)館員,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曾獲“齊魯文化之星”等榮譽稱號。
本文內(nèi)容由壹點號作者發(fā)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