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 下列對詩歌對仗處的理解,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棧?)
A. 首句的“風(fēng)”“天”“猿嘯”分別與下句的“渚”“沙”“鳥飛”對仗,讀來富有節(jié)奏。
B. 頷聯(lián)工整,“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沉郁悲涼的對句出神入化。
C. 頸聯(lián)的“萬里”“百年”和上聯(lián)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yīng)的作用。
D. 頸聯(lián)中“萬里”“百年”分別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飄泊寫到多病。
2. 請從“情景交融”的角度賞析詩歌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參考答案】
1. D D項,“分別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理解顛倒,結(jié)合詩歌應(yīng)該應(yīng)為“橫(空間)、縱(時間)”兩方面。故選D。
2. 頷聯(lián)采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寫法。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景物中,既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漂泊他鄉(xiāng)、沉郁悲涼的情懷,又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詩歌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nèi)容,注意結(jié)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shù)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fēng)格不正確,內(nèi)容一般為曲解詩歌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提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2題詳解】
本題要求從“情景交融”的角度賞析詩歌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句寫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盁o邊落木”展現(xiàn)無邊的空間,“不盡長江”敘寫無盡的時間,充分展示了秋日蕭瑟,悲從中來的觀感。然而,悲秋、傷逝之感因空間的寥闊、時間的綿亙而易悲涼為悲壯,采用的 “寓情于景”的寫法,結(jié)合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漂泊他鄉(xiāng)、沉郁悲涼的情懷,又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注
1.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dāng)?shù)孛裰{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飛回:回旋。
3.落木:落葉。蕭蕭:秋風(fēng)吹動樹葉的聲音。
4.'萬里'兩句: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杜甫當(dāng)時患有肺病、風(fēng)濕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5.繁霜鬢:白發(fā)日多。
6.潦倒:衰頹、失意。這時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濁酒杯'。
參考譯文
風(fēng)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dāng)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賞析】
這首詩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當(dāng)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jīng)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dāng)?shù)囟级降恼疹櫍膊豢赡茉诖艘蛔【褪侨齻€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的《登高》詩,是在公元767年(大歷二年)秋詩人病臥夔州時所寫。全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被后人推為古今七律之冠。
蕭瑟的秋風(fēng)中,水清沙白,回旋的飛鳥徘徊在江中渚洲上。詩人登高遠望,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備嘗潦倒艱辛之苦,經(jīng)歷了國難與家愁,到如今已兩鬢成霜,百病纏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此詩八句四對,對偶精巧,用韻講究,被稱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字字珠璣,已成為千古的佳句。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詩人在夔州,逢重陽節(jié),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飄零的感慨。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實情景是融于一體的。
首句如高天之狂飆,深谷之哀猿,驚心動魄,使全詩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之中。次句卻平緩而出,讓人感到一種寧靜的凄涼、空曠的惆悵、孤獨的憂傷。這一片空闊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萬象紛繁和百感交集。'無邊'的豐富紛繁,'不盡'的悠遠深長,'落木蕭蕭'之衰颯無情,'滾滾長江'之洶涌無窮,這一'下'一'來',寫出了宇宙時間之永恒、空間之無限,也寫出了人類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永遠的驚嘆、震憾和領(lǐng)悟。無邊落木蕭蕭下,固然使人類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奈,但不盡長江滾滾來,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類示范著一種永不停歇的進取精神。正因如此,這首充滿悲涼感的詩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種悲壯感,看到一種壯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來,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樣的審美精神:萬里悲秋常作客,是悲涼的進?。话倌甓嗖—毜桥_,是不幸者對命運的不屈不撓的抗?fàn)?;艱難困苦,窮愁潦倒,玉汝于成。詩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涼悲傷是重重疊疊,無以復(fù)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撓的進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頓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傷的,但也是豐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詩四聯(lián)皆為工對,且首聯(lián)兩句又句中自對。這種寫法歷來受到評家注意。
《詩藪》云:'杜'風(fēng)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xué)。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dāng)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杜詩鏡銓》:'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dāng)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