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位于長江三角洲東南部,西瀕太湖,北依長江,東南與上海接壤,西北毗鄰無錫,南部連接浙江嘉興、湖州兩市。地理坐標(biāo):北緯30°46′(吳江市桃源鎮(zhèn)前窯村北宮橋以南)~32°02′(張家港市德積鄉(xiāng)以北的長江),東經(jīng)120°11′(吳中區(qū)西山鎮(zhèn)以西的太湖)~121°16′(太倉市瀏河鎮(zhèn)以東的長江)。
蘇州市區(qū)7區(qū)面積1649.72平方公里,5縣市面積4444.20平方公里,大型湖泊面積2394.50平方公里1,全市共8488.42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商末(約公元前十二世紀(jì)),周君古公亶父欲傳位三子季歷,長子泰伯、次子仲雍避位南奔。從陜西岐山下的周原來到梅里(今江蘇省無錫市梅村),與土著結(jié)合,建立“勾吳”政權(quán)。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世紀(jì)中葉),周滅商。周武王封仲雍之后——五世吳君周章為吳子,吳始名列諸侯。周簡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泰伯十九傳壽夢繼位稱王,是年為吳壽夢元年,吳國始有確切紀(jì)年。周靈王十一年、吳壽夢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壽夢卒,長子諸樊繼位。諸樊繼位后,國都南遷至今蘇州平門西北約1公里處。周敬王五年、吳王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諸樊之子公子光使專諸殺王僚,遂繼吳王位,即吳王闔閭。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國平定楚國江南地區(qū),收降百越各部,設(shè)置會稽郡,始建吳縣3。郡治、縣治均設(shè)于吳國古都(今蘇州城址)。二十六年,秦滅六國,分全國為36郡,會稽郡不變。秦王政二十六年,改婁邑為婁縣,屬會稽郡。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反;六月,七國之亂平,吳國除,會稽郡屬漢。東晉元帝時(317-321年),以海虞縣北境,僑置郯、朐、利城3縣,隸于僑置德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司馬岳被封為吳王,吳郡屬吳國。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分全國為十道,道為監(jiān)察機構(gòu),蘇州屬江南道。貞觀八年,復(fù)置嘉興縣,蘇州領(lǐng)4縣:吳、嘉興、昆山、常熟。宋政和三年(1113年),以蘇州為節(jié)制鎮(zhèn),升為平江府,領(lǐng)吳、長洲、昆山、常熟、吳江5縣,吳、長洲均為望縣。蘇州稱平江始于此。宣和五年(1123年),置浙西提舉司,治平江城。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九月,明將徐達等攻破平江城,張士誠被俘,平江路改為蘇州府,領(lǐng)吳、長洲2縣及昆山、常熟、吳江、嘉定4州,隸江南行中書省。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增設(shè)江蘇江寧布政使。江蘇蘇州布政使駐蘇州,轄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和太倉直隸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經(jīng)江蘇臨時省議會議決,江蘇都督府通令頒布《江蘇暫行地方制》,廢府、州,并縣、廳。蘇州改稱吳縣,縣署仍稱蘇州民政長署;廢太湖、靖湖2廳,設(shè)太湖縣,旋易名為洞庭縣;太倉州、縣正式合并,定名為太倉縣。7月,省議會議決,裁撤洞庭縣,仍歸屬吳縣。8月13日,蘇州民政長署改為吳縣民政長署。14日,江蘇行政公署在南京成立,實行軍民分治,各縣隸屬之。同年,吳江、震澤兩縣合并為吳江縣,昆山、新陽兩縣合并為昆山縣。1949年9月1日,蘇州市劃為東、南、西、北、中5區(qū),各區(qū)建區(qū)公所。同年11月28日,蘇南行署下轄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4個專員公署及無錫直轄市。
疆域與區(qū)劃
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吳縣為3443.99平方公里,婁縣為1545平方公里,合計4988.99平方公里。唐天寶十年(751),吳郡領(lǐng)7縣。東至海306里,西至?xí)x陵郡宜興縣界133里,北至?xí)x陵郡200里,東南到東海劍山405里,西南到吳興郡222里,西北到晉陵郡195里,東北到常熟界329里。宋開寶九年(976),吳縣1381.61平方公里,吳江885.17平方公里,常熟1177.21平方公里,昆山865平方公里,合計4308.99平方公里。明弘治十年(1497),蘇州府領(lǐng)1州7縣,合計4723.78平方公里。清順治初領(lǐng)1州7縣,面積4081.17平方公里。民國18年(1929),吳縣2146.25平方公里,吳江1257.5平方公里,昆山263平方公里,常熟1043平方公里,太倉440.25平方公里,合計5150平方公里。1987年,蘇州市區(qū)119.42平方公里,吳縣1530.60平方公里,昆山864.90平方公里,常熟1094.00平方公里,張家港772.40平方公里,吳江1092.90平方公里,太倉620.00平方公里??偯娣e8488.42平方公里(包括所轄太湖水面)。1990年,蘇州市區(qū)面積為178.12平方公里,吳縣1471.6.平方公里,其余各縣無變化。
2005年,蘇州市區(qū)平江、滄浪、金閶、吳中、相城、虎丘(高新區(qū))及工業(yè)園區(qū)7區(qū)的面積1649.72平方公里,吳江、昆山、太倉、張家港、常熟5縣市的面積4444.20平方公里,大型湖泊面積2394.50平方公里,共8488.42平方公里,占江蘇全省面積的8.27%。
2005年末,蘇州市下轄吳江、昆山、太倉、張家港、常熟5縣級市和平江、滄浪、金閶、吳中、相城、虎丘(高新區(qū))及工業(yè)園區(qū)7區(qū);有64個鎮(zhèn)、31個街道,共1273個村委會、698個居委會。其中市區(qū)有19個鎮(zhèn)、31個街道、304個村委會、290個居委會。
人口規(guī)模
據(jù)考古資料,早在一萬年前,已有先民在今蘇州一帶繁衍生息。蘇州歷史人口見于文字記載始于秦,當(dāng)時吳縣人口在萬戶以上27。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會稽郡轄縣26,共223038戶、1032604口,人口數(shù)在全國103個郡中居第14位。時吳縣、婁縣28共有17157戶,79431口,占江蘇省29(按今地域,下同)總?cè)丝诘?.88%;人口密度(人數(shù)/每平方公里)為16。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吳郡轄12縣,共50488戶、424812口,位居全國各郡之首31;吳縣等3縣共12622戶、106203口,占江蘇省總?cè)丝诘?1.87%,人口密度為31。唐貞觀十三年(639),蘇州轄4縣,共11859戶、54471口;吳縣等3縣共8894戶、40853口,人口占江蘇省的8.3%,人口密度為12。
開元中(713-741),蘇州轄6縣,共68093戶;吳、長洲、常熟及昆山4縣33共45395戶、266015口。宋太平興國五年至端拱二年(980-989),蘇州轄吳、長洲、常熟、昆山及吳江345縣,與今蘇州市范圍大致相等。共35195戶(其中主戶27889戶、客戶7306戶)103121口。戶數(shù)占江蘇省總戶數(shù)的8.66%,每平方公里9戶。明洪武四年(1371),蘇州府轄7縣,共473862戶、1947871口;其中吳、長洲、常熟、昆山及吳江5縣有377790戶、1568021口;人口密度為390。清康熙十三年(1674),蘇州府轄7縣1州,共634255戶、1430243口(內(nèi)有551814?。?。吳縣等5縣及太倉州有494357戶、1301773口(內(nèi)有461413?。?。人口密度為276。道光十年(1830),蘇州府轄9縣1廳37,共3412594丁,折算為5951564口38,加上太倉、鎮(zhèn)洋400000口,今蘇州地域當(dāng)年共6351564口,為蘇州有人口數(shù)記載的最高值。人口密度約為1450,居全國第一。民國37年,蘇州總?cè)丝跒?167207人40,與民國元年相比,人口增長11.23%,年平均增長率為0.3%;其中昆山增長37.3%,太倉15.65%,常熟12.74%,吳縣11.62%,吳江減少5.30%。2005年,蘇州市共出生48477人,出生率為8.04‰,比上年上升0.06個千分點;死亡41385人,死亡率為6.86‰, 與上年持平。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上年的1.12‰上升為1.18‰。5個縣級市中除昆山、張家港市自然增長率為3.21‰、1.41‰外,其他3個縣級市自然增長率均為負(fù)數(shù),其中太倉市自然增長率-1.79‰,為全市最低。市轄區(qū)出生人口19755人,死亡13643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上年的2.08‰上升到2.75‰。
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市漢族人口677.57萬人,占總?cè)丝诘?9.76%;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畬、高山、拉祜、水、東鄉(xiāng)、納西、景頗、柯爾柯孜、土、達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俄羅斯、鄂溫克、保安、京、獨龍、赫哲等46個少數(shù)民族,1.66萬人,占0.24%。此外還有未識別民族者281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者1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